农村艾滋病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4

农村艾滋病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

潘桂秋

(广西梧州市苍梧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梧州543119)

【摘要】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极大,其危害之大已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被联合国认为是人类生命和尊严的最严峻挑战之一。近年来我国艾滋病发病率上升趋势明显,主要分布在农村与不发达地区,所以如何在农村地区开展艾滋病预防、治疗,避免艾滋病的流行、传播至关重要。本文就我国农村艾滋病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针对农村艾滋病防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旨在为农村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更多帮助。

【关键词】艾滋病;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R5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6-0008-03

艾滋病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灾难,对世界各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于1996年1月成立[1],主要管理、协调与指导世界各国的艾滋病防治事务,2000年艾滋病是联合国安理会上唯一讨论的健康与社会问题[2],可见艾滋病的危害及影响之大。艾滋病的发生主要是由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艾滋病发生后会对人体的免疫细胞进行侵蚀,致使艾滋病患者部分或完全丧失免疫功能[3-5],增加了各种各样肿瘤或感染的发生风险,严重影响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生命安全,同时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艾滋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再加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特殊、传染源隐蔽性高等特点导致其传播迅速,流行性高,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巨大威胁。本文就政府支持、教育宣传、监测水平、预防干预、治疗策略、关怀工作及国际支持几方面阐述我国农村艾滋病的防治现状,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希望对农村艾滋病防治事业提供更多的有效依据,现有综述如下。

1.我国农村艾滋病防治现状

1.1政府支持

我国于2003年出台了“四免一关怀”政策[6],主要是为艾滋病患者免费提供治疗药物、体检、婴儿检测试剂及其孤儿的上学费用,同时将艾滋病患者纳入政府救助范围,给予必要的生活补助[7]。2004年成立了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8],2006年颁布了《艾滋病防治条例》[9],对我国各地区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了落实,营造出了更好的艾滋病防治氛围。建立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村)委会为责任主体,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为技术支撑的基层艾滋病防治网络,建立激励机制,落实责任人,加强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制度和规范建设,提高基层防治人员综合能力,制定关于农村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方案、工作规范等,实施目标管理,县、乡、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责任单位实施主要领导责任制。

1.2教育宣传

我国对艾滋病的教育宣传已构成完整的防治宣传体系,通过多部门的参与,针对全社会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给予有效的预防教育宣传。①结合各村的自身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乡、村干部的宣讲,多媒体等报道,发放宣传单及舞台形式的教育宣传。②对农村干部、村医等人员进行艾滋病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艾滋病的流行情况、传播途径、防治知识等,待熟悉掌握后起带头作用对艾滋病的健康知识进行教育宣传。③建设艾滋病宣传员队伍,选择优秀的、责任心强的在校学生、村干部等作为艾滋病宣传员,对其进行相关健康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同农村干部、村医相似,指导艾滋病宣传员定期开展教育宣传活动。④对艾滋病教育宣传区域的效果进行监管,定期对教育宣传区域的群众进行艾滋病相关的问卷调查,将调查所得的宣传效果及时上报,监管人员及时发现教育宣传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努力提高教育宣传效果。

1.3监测水平

我国现阶段开展的艾滋病监测工作已进入到综合监测阶段[10],由国家参比实验室、确证实验室及筛查实验室组成艾滋病检测的实验室网络,病例报告、哨点监测、重点人群筛查、高危人群基数估计以及疫情估计等都列入进了监测内容中[11],监测技术也逐步向农村中普及。

1.4预防干预

①我国针对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在各地区采取了以安全套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12],同时在大部分地区开展了安全套的推广工作,尤其是对部分偏远农村地区,加大了综合干预措施的开展力度。②完善艾滋病预防控制体制,预防制度的完善要结合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确保该预防控制体制符合当地的防治形势,同时建立健全当地的监督管理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控制效果。③加强艾滋病防治队伍的建设,对艾滋病患者的管理加强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各地区应逐步充实艾滋病防治队伍,提高艾滋病防治队伍的配备物资以及基层工作人员的待遇,加强队伍的培训,明确队伍的自身职责,强化艾滋病管理意识。

1.5治疗策略

①目前艾滋病虽然不能彻底治愈,但是患者的免疫功能重建也为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帮助。抗病毒治疗是临床常用治疗艾滋病的手段[14],通过对HIV病毒复制的抑制,对免疫功能重建起到促进作用[15],同时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会有监测及疗效评估,最大程度的为临床治疗艾滋病提供有效依据。②定期对农村地区的艾滋病感染来源及主要分布进行普查,及时将感染患者纳入管理范围,由农村卫生机构直接参与艾滋病患者的随访及监测工作,艾滋病患者的所有信息将录入数据库。③夫妻单方艾滋病感染的家庭实行随访报告制度,要求其家庭成员签订安全套使用管理目标责任书,村医定期进行随访并对单方艾滋病患者的配偶进行HIV抗体检测,免费对目标人群发放安全套及宣传资料。

1.6关怀工作

①为艾滋病患者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渠道,艾滋病患者中青年患者占比较大,但由于艾滋病的医疗费用很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极其贫困,甚至部分因吸毒感染的患者仍在吸毒造成家庭负载累累,农村地方政府正在开展新型合作医疗试点,为艾滋病患者建立了可持续筹资的渠道。②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同时将其与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相结合,通过民政、扶贫等部门资助贫困患者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当医疗费用庞大超过合作范围时,启动救助制度帮助解决部分费用,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1.7国际支持

随着我国与国际艾滋病合作项目的推动下,我国艾滋病防治的理念与工作模式在不断提升,得到一定国际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能够更好的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我国是第一个受到WHO支持并开展艾滋病防治规划的国家[17],目前多数省份的艾滋病防治均有国际合作支持,支持领域已从监测、培训逐步推广至以综合防治为重点,国际支持在我国实现艾滋病防治规划和目标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现存的问题

早在1981年,首个艾滋病人在美国被发现。较长时期以来,艾滋病这种病症都很容易受到人们忽视,因此它的迅速蔓延也很难察觉。从现状来看,全球范围内蔓延的艾滋病呈现了显著的区域性与阶层性特征,这种现状在农村尤其严重。“受到性别因素、经济与生理等各项要素影响,患有艾滋病的女性患者通常超出男性患者。”[18]由此可见,艾滋病密切关系到区域与性别,因此农村也构成了艾滋病传染的重灾区。具体而言,农村防治艾滋病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如下:

首先,近些年来患有艾滋病的农村患者总数正在增多。相比于城市地区,农村患有艾滋病的患者总数表现为递增的趋势,这种趋势尤其体现于妇女患者身上。这是由于,农村居民具备较低的生活水准,与之相应的艾滋病防控意识也相对薄弱。在现存的总人口中,80%左右患有艾滋病的患者都居住于农村,这种现状是不容忽视的。“艾滋病本身也具备较强的感染性与流行性特征,这种病症源自病毒传播,患者一旦发病那么就会迅速死亡。”[19]对于农村家庭来讲,只有少数农村居民意识到了防控艾滋病的必要性,然而其他多数村民并不具备防控意识,这种现状也在客观上加剧了传播艾滋病。

其次,艾滋病威胁到农村居民最根本的健康权与生存权。受到地域影响,现阶段某些农村居民一旦患有艾滋病,等待他们的通常就是死亡威胁。这是因为,某些农村家庭欠缺必要的医疗资金,因而无法偿付昂贵的就诊费用。与此同时,农村也欠缺优质的医疗资源,这种现状很可能导致患病的农村患者无法获得救治。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疾病,艾滋病具有较强感染性,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带更容易迅速传播。受到传统思维影响,某些患者即便具备医治的条件,也不敢前往医院去就诊,由于担心自身受到嘲讽或给家庭带来不良干扰等。因而截至目前,艾滋病在某些农村地区仍表现为较强的侵害性,不仅伤害了患者健康,同时也很可能夺走农村患者的生命。

第三,艾滋病患者不仅遭受了身体痛苦,同时也很容易受到精神折磨与摧残。人类自从发现艾滋病开始,就把艾滋病与作风败坏密切联系在一起。对于很多农村来讲,传统理念更不允许人们接受艾滋病患者。由此可见,艾滋病患者很可能被社会公众甚至亲友贴上耻辱标签。“尤其是农村女性如果患有艾滋病,那么周围居民甚至亲属都容易排挤患者,认为患者本身道德败坏才会患有此病的。艾滋病患者不但受到了病痛的侵害,精神也受到较严重的侮辱与摧残,导致自身始终处在被孤立或者被歧视的位置上。”[20]情况严重时,农村女性在患上艾滋病之后甚至不敢进入家门,因此也更加重了全社会对此类患者的歧视。

3.防治策略的未来进展

在很多农村居民看来,艾滋病都属于十分可怕的一类疾病,这不仅是由于艾滋病具有较高感染率,同时更是因为艾滋病患者经常遭受歧视或者排挤。然而实质上,人们只要正确看待艾滋病,就会发现艾滋病也是可以防控的,艾滋病并非必然与死亡联系在一起。从病情防控的角度来讲,对艾滋病进行先期预防应当优于疾病治疗。截至目前,艾滋病防控的相关研究在农村已经获得了进展,然而仍有待加以完善。具体来讲,防控农村艾滋病的发展趋势包含了如下:

3.1增强病情防控的宣传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农村很多居民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艾滋病对自身的伤害性,对此经常持有忽视的心态。为了改进现状,对待艾滋病就有必要予以早期预防,综合运用多样的措施与手段来强化宣传。对于农村地区来讲,有关部门及其人员都需要增强防控艾滋病的相关宣传,确保当地居民都能拥有科学的认识。只有增强宣传,农村居民才能及早进行艾滋病的诊断,主动进行检测与咨询。“对待已经患有艾滋病的农村患者不应当予以歧视,而是要进行真诚的关爱,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持有科学与正确的认识,不再受到歧视或者偏见的干扰。”[21]

3.2健全医疗培训的机制

农村地区由于欠缺发达的医疗条件与优质医疗人才,以至于无法及早辨别艾滋病并且加以防控。因此,对于医疗人才有必要进行经常性的培训,健全现阶段的培训机制。对于工作于抗艾滋病前线的医护人员应当给予全方位的保护,强化医护人员本身对于艾滋病的正确认知。在条件允许时,有关部门还可以展开定期性的防控艾滋病讲座,邀请病情防控领域的专家前来交流意见。通过健全机制的方式,就能在最大限度内保障艾滋病患者都能接受优质的医疗,杜绝艾滋病的快速蔓延。

3.3构建艾滋病防控的网络

进入信息化的新时期,关于艾滋病防控也增加了新的措施与方式。“农村地区具体在防控艾滋病时,应当依照因地制宜的基本思路来构建多层的网络,多部门密切配合并且共同防控疾病蔓延。”[22]在网络的辅助下,艾滋病防控的相关部门就能做到密切沟通并且交流经验,对于实时性的病情信息进行了解掌握。在农村地区还应当密切关注流动人口,保护流动人口最基本的健康权益,从而在根源上切断艾滋病在广大农村蔓延的渠道。

4.结束语

我国农村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防治形势仍然不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农村群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度较低,还存在对艾滋病的不正确认识[23],本身农村的教育事业较城市落后,再加上农村地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严重,艾滋病的宣传、防治工作得不到很好的开展,所以农村群众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及行为直接影响了防治效果。②近年来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人口大,且多数为打工的年轻人,由于他们业余文化活动的贫乏,再加上处于性活跃期,在外地重组家庭或暗娼行为的可能性很大[24],非常容易被HIV感染,感染后的患者往返于农村与城市之间,提高了艾滋病的传播风险。③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但部分农村地区的卫生机构仍然存在设备不全、卫生条件差及消毒不彻底等情况,极大增加了医源性艾滋病的传播风险,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也参差不齐,部分医务人员对安全操作认识较低,治疗时操作不规范、消毒不严格,增加了艾滋病的传播风险[25]。随着国际对艾滋病的重视,我国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将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将不断健全,监测治疗体系将不断规范,加上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技术的不断加强,农村艾滋病防治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好的进展。

【参考文献】

[1]秦英梅,邹俊,张鸿满,等.乡镇卫生院开展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模式的效果评价[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6,34(7):429-431.

[2]杨凯.农村艾滋病流行性分析及防治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2):8-9.

[3]周艳春.如何加强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的质量控制[J].中国农村卫生,2016,1(14):47.

[4]隋凌云.艾滋病检验技术现状及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5,1(16):47.

[5]赵迪,傅兰英,王兰英.农村留守妇女艾滋病认知盲点与干预策略[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1(1):102-103.

[6]卢玉荣.农村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医药前沿,2015,5(12):306-307.

[7]陈爱梅.探索健康教育在性病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13):178.

[8]卢素英,何声梅.海南地区HIV感染防治项目实施效果评价[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5,22(5):294-297.

[9]金艳涛,刘志斌,杨峰,等.中医药综合干预对农村地区HIV感染者死亡率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4,55(14):1199-1202.

[10]王国华,辅海平,钱一建,等.艾滋病“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的实践[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4):461-462.

[11]张丹,黄才千.护理干预对农村地区艾滋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内科,2014,9(1):117-118.

[12]张誉宝.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作用[J].中国农村卫生,2015,1(15):35.

[13]杨志勇.基于德尔菲法的艾滋病防治专项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6):644-647.

[14]郑高鑫,马海玲,赵俊仕,等.艾滋病防治中政府购买社区组织服务的探索[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1):53-55.

[15]彭永积,卢灿健.我国艾滋病传染源管理工作现状与实践[J].中国农村卫生,2014,1(z2):520-521.

[16]卢洪洲,潘启超,宁镇.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应对策略[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3(06)

[17]陈时朋.积极探索大型工地艾滋病防治模式[J].中国农村卫生,2014,1(14):18-19.

[18]高明,庄弢,郑志伟等.NGO参与艾滋病防治活动现状和策略建议[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2(02):160-163.

[19]李建军,马颖奇,李玉萍等.艾滋病的经济影响分析及防治策略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2(12):59-62.

[20]孟向东,王雅鹃,孙相德等.吉林省延边朝鲜族地区艾滋病防治策略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5,3(03):267-269.

[21]何景琳,刘康迈,余冬保.浅议全球艾滋病防治策略的转变[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2(01):1-4.

[22]吴亚君.社区艾滋病防治的重要作用与相关策略[J].护理管理杂志,2016,3(06):22-24.

[23]沈平,黄毅毅,蒋丽萍,等.钦州市钦南区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评价[J].中国热带医学,2015,15(12):1456-1459.

[24]吾买尔·铁木尔,于红.在农村宣传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1(6):3663-3664.

[25]徐鹏,韩琳,陈婉莹,等.我国艾滋病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变革[J].卫生经济研究,2015,1(1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