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术式的选择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术式的选择分析

陆华万良郑伟王宗绫冯铭龙福芝吴明文

陆华万良郑伟王宗绫冯铭龙福芝吴明文(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钦州535099)

【摘要】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实施回肠膀胱术及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对患者并发症及生存质量影响情况,为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肠膀胱术组与回肠新膀胱术组膀胱癌患者均实施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治疗,之后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尿流改道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回肠新膀胱术组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42.86%、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1.43%,均明显高于回肠膀胱术组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2.14%,且P<0.05,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肠胃并发症以及手术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且P>0.05,两组患者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回肠膀胱术进行尿流改道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但患者术后外部美观形象将受到较大影响,因此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较为合适的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方式,从而有效保障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根治性膀胱全切手术术后尿流改道手术方式选择分析

【中图分类号】R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2-0059-02

本文将于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对我院48例膀胱癌手术治疗患者进行临床分组研究,从而探讨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实施回肠膀胱术及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对患者并发症及生存质量影响情况,为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将于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对我院48例膀胱癌患者进行临床分组研究,所有患者均实施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联合尿流改道手术治疗,按照患者尿流改道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回肠膀胱术组(21例患者)及回肠新膀胱术组(27例患者)。21例回肠膀胱术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6例,女性患者为5例,患者年龄在39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36±1.43岁,疾病类型:鳞癌患者为7例、腺癌患者为12例、混合性癌患者为2例;27例回肠膀胱术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9例,女性患者为8例,患者年龄在41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98±1.50岁,疾病类型:鳞癌患者为10例、腺癌患者为15例、混合性癌患者为3例。回肠膀胱术组与回肠新膀胱术组膀胱癌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教育背景以及社会经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且P>0.0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回肠膀胱术组与回肠新膀胱术组膀胱癌患者均实施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治疗,之后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尿流改道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2.1回肠膀胱术回肠膀胱术组患者经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实施回肠膀胱术治疗,于患者体内回盲部10至15厘米处取长度为20厘米回肠袢,此回肠应处于带系膜游离状态,将回肠连续性进行恢复,回肠系膜给予缝合措施,之后将游离回肠袢近端闭合,将双侧输尿管与其侧端吻合后常规放置输尿管支架管,于患者回肠远端、右下腹壁部位进行造瘘。

1.2.2回肠新膀胱术回肠新膀胱术组患者经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实施回肠新膀胱术治疗,于患者体内回盲部10至15厘米处取长度为40厘米回肠段,该回肠段应待蒂,对回肠连续性进行重建后使肠系膜裂口关闭。将上述所得带蒂回肠段于其对系膜边缘进行剖开,剖开方向为纵行,之后进行U型排列,使用可吸收线对其进行连续缝合,目的在于制作贮尿囊,待贮尿囊制作完成后,使用可吸收线将该肠片下缘与尿道进行连续缝合,缝合时应注意该肠片下缘应围绕尿道。回肠新膀胱与患者体内双输尿管进行吻合,将长约3厘米输尿管于回肠粘膜沟内进行包埋并将其缝合,目的在于抵抗反流现象(吻合时机应位于将回肠新膀胱前壁关闭前完成)。之后关闭新膀胱前壁,新膀胱内常规放置导尿管,经尿道将尿液引出。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回肠膀胱术组与回肠新膀胱术组膀胱癌患者经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治疗后,选用不同的尿流改道方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分析,具体结果见表一。

表一回肠膀胱术组与回肠新膀

由表一可知,回肠新膀胱术组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42.86%、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1.43%,均明显高于回肠膀胱术组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2.14%,且P<0.05,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肠胃并发症以及手术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且P>0.05,两组患者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膀胱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尿流改道。临床研究表明,膀胱癌患者经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后,选择合适尿流改道手术方式将直接对其生存质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造成影响,临床常用的尿流改道方式为回肠膀胱术及原位回肠新膀胱术[1]。

实施回肠膀胱术尿流改道方法特点为手术操作简单,临床效果明显,并发症较少等,但需在其腹壁部位进行造口,术后终身携带尿袋,严重影响患者自身形象,为其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从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2]。回肠新膀胱术尿流改道方式无需使患者佩戴尿袋,患者需进行排空尿液时可通过腹压或间歇性自行导尿完成,因此可保持患者完整形象,利于患者接受治疗,提高其生活质量。但其手术复杂,术后患者易出现尿失禁、尿道肿瘤复发等情况,且发生后尿道瓣膜结核、尿道外括约肌损伤、尿道结核、尿道梗阻性疾病患者均不适宜进行回肠新膀胱术[3]。

临床选用何种材料对患者实施尿流改道术,应根据患者肾功能、腹部手术史以及盆腔放疗史等情况进行确定,临床常用的尿流改道术材料为回肠或结肠,其原因为两者取材方便,活动度大,便于医师进行手术操作,且其均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发生电解质紊乱现象。回肠与结肠部位供血情况均较充足,不易发生肠瘘及坏死情况。此外,较好的收缩性能也可使膀胱形成最低压力,提高顺应性、尿控率以及保护肾功能。但由于结肠在使用中易发生感染,且易出现粪瘘并发症,因此本文首选回肠用于尿流改道手术[4]。

综上所述,回肠膀胱术进行尿流改道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但患者术后外部美观形象将受到较大影响,因此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较为合适的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方式,从而有效保障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邢念增.原位新膀胱的研究进展[J].临床外科杂志,2011,13(8):486-487.

[2]周芳坚,刘卓炜,余绍龙,等.改良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术重建下尿路功能[J].中国癌症杂志,2010,18(5):3941.

[3]叶章群,管维.膀胱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尿流改道方法合理选择及应用[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0,12(1):4-6.

[4]徐鸿毅,邱学德,石永福,等.原位肠代膀胱术远期疗效评价(附266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9,27(12):836-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