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新生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裘江英何碧云

裘江英何碧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杭州310003)

【摘要】总结了4例新生儿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护理重点包括病情的观察,患者血供的观察及护理,用药及并发症的护理。

【关键词】新生儿深静脉血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6-0280-01

静脉血栓栓塞始于静脉血栓形成,尤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最多见。急性期,可因血栓繁衍致静脉阻塞进行性加重,由股白肿进展为股青肿,造成肢体静脉性坏疽;游离血栓脱落,引起致死性或非致死性肺动脉栓塞(PE)。后期,由于静脉及其瓣膜结构在血栓机化过程中遭受损毁,后遗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基于抑制血栓蔓延、消融血栓、恢复静脉的通畅性及保护静脉瓣膜的结构和功能,预防和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与血栓形成复发率等治疗目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1,2]。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我院NICU收治了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儿。现将有关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例,女3例:出生胎龄37-39周;日龄3-36d。入院时的基础疾病分别是①新生儿败血症2例;②先天性巨结肠;③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腹膜炎;新生儿蛋白C缺乏。

1.2主要临床表现及结果

2例患儿表现为一侧下肢肿胀伴皮肤发青,皮肤温度较健侧略高,股围较健侧大0.5-1.0cm,B超:左股静脉分叉以上股总静脉、左髂外静脉、左髂总静脉内血栓形成,回流不畅。溶栓治疗后,血栓逐渐缩小,直至消失后出院,其中1例,溶栓过程中,出现消化道出血,洛赛克应用后好转,1例凝血功能无异常。1例患儿全麻下行剖腹探查+坏死小肠切除、小肠造瘘、腹腔冲洗引流术后左下肢红肿,皮温高,左小腿、踝部及左足皮肤发紫,足背肿胀,足背动脉未触及,B超:右侧髂静脉栓塞。溶栓治疗,3d后行左下肢切开减张术,后患儿左小腿中部以远逐渐发黑坏死,组织无弹性,无自主活动,无血管搏动,坏死边缘可见脓性分泌物渗出、萎缩。78d后行左下肢肢体坏死截肢术。1例患儿表现为双下肢皮肤苍白,肿胀,张力高,触疼明显,可见凹陷性水肿,B超:右髂静脉、左髂静脉及股静脉血栓。溶栓治疗,无好转,行下肢静脉切开取栓术。术后凝血功能差,病情危重,家长放弃治疗后死亡。

2.护理

2.1密切观察病情

深静脉血栓主要表现:①患肢突然肿胀、双侧不对称。②患肢疼痛、活动减少,易激惹。③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④皮肤温度较健侧偏高或偏低,当血液循环严重障碍时,患肢皮肤温度较健侧低,甚至冰凉。

严重的下肢DVT患儿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股青肿是下肢DVT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1]。如患肢紫绀平面逐渐下降,肤色由紫绀转暗红,区间呈现正常颜色,并能触及动脉搏动,说明动脉血栓溶解,血管再通;患肢青紫、肿胀减轻,周径接近健侧,是静脉栓塞解除表现。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给予心电监护,动态监测心率、呼吸、血压,注意有无突然呼吸困难表现,警惕静脉血栓脱落导致肺拴塞发生。同时,观察患儿面色、反应、体温、食奶情况及尿量,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2.2患肢的护理

血栓机化与血管壁黏附紧密需要l0~14d,因此下肢DVT发病2周内病情最不稳定,血栓极易脱落而致肺栓塞[3],因此治疗早期护理至关重要。①患肢制动,避免哭吵,哭吵时,给予喂哺、或安慰奶嘴、或用毛毯包裹给患儿营造一种安全感。②适当给予约束,使用约束带期间每小时评估观察固定方法是否正确,局部皮肤有无发红及破损。③患肢禁止热敷、按摩及挤压,防止发生肺栓塞[4]。④抬高患肢3O°,促进血液回流和水肿的消退,但避免胭窝垫枕而致胭静脉回流受阻。⑤外涂肝素钠软膏或喜疗妥软膏消肿。⑥注意更换患儿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做好皮肤保护措施,防止褥疮发生。⑦测量腿围并做好标记,每班测量记录,观察动态变化.并与健侧大小腿作比较,判断疗效。时刻警惕患肢血供和肺栓塞征象的出现。

2.3用药及并发症的护理

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有: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和手术治疗。抗凝治疗:是治疗DVT的最常用方法,我科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100U∕kg/次,q12h皮下注射。溶栓治疗:我科使用尿激酶4000U/kg.h外周静脉泵维持治疗。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严格无菌操作。从置管处输入液体时排尽空气,严防空气栓塞。在应用抗凝剂进行治疗时,应正确掌握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及给药速度。尿激酶应现配现用,以免效价降低;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凝、阻止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注射低分子肝素时拇指和示指应捏住皮肤皱褶,应用1ml注射器,针头刺入角度不宜大于45°,以免刺入肌层,注入药物后,迅速拔针,局部按压3min[5],无出血方可松手。不能用于肌内注射。应注意更换位置,轮流注射。

出血是溶栓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抗凝、溶栓药物剂量及患者敏感性是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①治疗过程中每天检测凝血象、大便潜血、尿常规等试验。②观察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散在出血等;③观察神志、意识警惕颅内出血。④穿刺点出血,可于穿刺点上方局部沙袋加压。⑤观察胃内容物有无咖啡样物,有则提示有上消化道出血,须禁食。消化道出血停止后再遵医嘱喂养,少量多餐,逐渐增加奶量,并密切观察有无消化道再次出血。⑥治疗过程中每天行B超检查,观察血栓大小,评估溶栓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会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2,27:605-606.

[2]GeertsWH,BergqvistD,PineoGF,eta1.Parenteralanticoagulants.antithromboticandthrombolytictherapy:8‘“editionAmericanCollegeofChestPhysiciansGuidelines.Chest,2008,133:318-453.

[3]彭波,黄淑君,叶德,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3,38(7):701-703.

[4]杨冰,赵庆华,赵渝.溶栓抗凝联合治疗大鼠急性血栓后对局部管壁的影响[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2):262—264.

[5]张精勇,金星,吴学君,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置管溶栓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03,19(10):1143—1144.

[6]薛清泉,胡骥琼,司春强,等.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21(2):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