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

潘芬

潘芬

河南地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65400

摘要:在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国民对于日常生活的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城市水安全与水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在人口密集、工业集中的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逢大雨必涝、城市水体黑臭、环境生态严重恶化、水资源严重匮乏、环境容量超出极限、城市水源地污染事件频发。海绵城市建设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能够降低基础设施维护费用;提升城市品质和环境承载力;开发利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解决缺水地区发展瓶颈;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助力化解产能过剩的难题。海绵城市建设的环境效益也非常显著,能够有效解决城市黑臭水体,强化城市污水治理,提高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城市建成区绿地率。海绵城市建设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实现环境宜居;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城市化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但受到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影响,破坏了自然的“海绵体”,同时引发了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紧缺、水安全缺乏保障等问题,并且极易引发洪涝灾害。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与当前我国生态发展需求相适宜。为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问题及解决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海绵城市内涵及建设价值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在打造一个现代化且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的城市。以城市绿地、草坪、树林等作为“海绵体”,通过雨水渗透、滞留、蓄存及净化来满足干旱条件下的水资源需求,以便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及雨水等自然灾害。海绵城市的建设,显著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也具有重要意义。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从根本上进行雨洪管理,对内涝问题进行科学防治,对生态环境实施有效保护,改善水资源短缺问题,并且对于城市绿化建设也具有一定辅助作用,满足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整体需求,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2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2.1项目策划系统性和整体性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既涉及低影响开发等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市政管网系统建设,也包含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是一项整体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水的治理需要充分考虑系统中径流的产汇流规律和污染物的扩散传播规律,对于一个封闭的流域系统,只用考虑系统内径流和污染物来源,而对于一个开放系统,则必须考虑外部径流和污染物的输入。从目前海绵城市建设情况来看,流域层面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比较缺乏,部分海绵城市项目与城市整体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对接情况不理想,部分项目较少甚至没有考虑外部径流和污染的输入,仅从本项目局部角度考虑,这些都会导致考核目标难以达成或者造成资本的浪费。同时,在系统方案缺乏或者不深入的情况下会造成各子项之间的分割和衔接不合理。例如,对于老城区合流制区域,河道生态构建工程如果不考虑上游管网工程合流制溢流流量、污染物浓度和频率,其效果必定较差。

2.2设计勘察与现场调研问题

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现有绿化、道路、地下管线等设施密切相关并相互影响,充分的勘测和现场调研是项目顺利推进的前提。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勘测调研的内容包括:土壤渗透性、地下水位、降雨特征、竖向高程分布及地下管线分布等。

3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问题的对策

3.1以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规划建设

流域是分水线包围的河流集水区,是水流及其携带物质汇聚的地貌单元。海绵城市建设是对城市雨水径流过多汇聚引起的内涝和水体污染的综合治理,其开展必须考虑水流及其携带物质的汇聚特性,以流域为单位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十分重要。流域综合治理理念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提出,新西兰在城市雨洪管理上就采用了“流域综合管理规划”的理念,对整个流域的环境本底、城市设施进行摸底后,确定地块开发关键控制指标、绘制洪水风险图并布置环境监测设施。但目前我国海绵城市规划大部分以单个城市为单位制定,同一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城市之间缺乏沟通和配合。同一海绵城市项目中也多以小区、学校等为单位进行单个目标制定和建设,较少以汇水区(这里被纳入广义流域概念)为单位展开。以流域为单位进行海绵城市系统规划和建设要求打破行政区划,充分发挥流域管理委员会作用,充分发挥河长制的作用,制定流域尺度总体规划。对于建成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也要按照各级汇水区统筹考虑同一汇水区内小区、学校、公园、道路等的海绵改造,选取效果达标、经济最优的技术方案。

3.2更新理念,科学规划

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利实现,要积极更新建设理念,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雨洪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结合我国国情及生态系统状况出发,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宏观层面上进行规划与布局,在先进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支持下,找准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方向,将水循环体系及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以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合理性,改善雨洪管理成效。也就是说,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要秉持先进的建设理念,全面把握城市地理条件、水文特征以及排水设施建设实际情况等要素,对海绵城市建设现有资源加以优化整合,科学规划布局,制定具有高度适宜性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例如将观工程做成透水景观在雨水多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利用;从而达到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透水景观铺装过程中相关数据信息如表1所示。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给排水系统设计,要注重排水系统多元化,为雨水有序循环创造优良条件,将水文系统与现存海绵城市排水管网有序结合,优化海绵城市给排水系统。

3.3加强公众宣传,满足群众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海绵城市建设是为了创造更好的城市生活环境,人民群众是直接受益者,是解决实际问题、容易得到群众支持的民生工程。但是如果没有充分的宣传教育,群众不了解海绵城市的好处,加上建设对群众生活的影响,反而可能引起群众的误解甚至反对。

3.4合理制定工序、工期计划

我国城市内涝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镇化的共同影响,城市水污染是由长期污染不受控排放导致,海绵城市建设必须制定合理的工序和工期,以达到标本兼治。海绵城市建设采用“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但在建设实施中依然存在问题,例如,治理工序上,上游截污清淤没完成下游就开展生态修复、上游没完成源头减排下游就进行管网建设在技术上都是不合理的。在建设周期上,城市水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目前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部分项目周期过短,项目设计、施工周期甚至只有不到一年半的时间,这其中还包括征地拆迁等时间不可控事件,部分项目只能边设计边施工。工期过短可能导致安全、质量隐患,可能导致为了考核达标而忽略必要工序提前完工或以临时工程代替的现象。海绵城市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各子项工程工期来确定总工期,盲目地追求建设进度会导致效果不佳和资金浪费。

结语

海绵城在我国各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各地区需要结合本地自身气候、水文、经济等条件,明确海绵城市的建设目的,从规划入手,合理布局,注重建成后的日常管理,才能使海绵城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娜,张念强,丁志雄.我国城市内涝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防汛抗旱,2017,27(5):77-79.

[2]建城函[2014]275号.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Z].

[3]李俊奇,黄静岩,王文亮.基于问题导向的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策略[J].给水排水,2017,43(8):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