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美丽乡村建筑外观设计改造——浅析海南陵水县英州高土黎族村落民居改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3

黎族美丽乡村建筑外观设计改造——浅析海南陵水县英州高土黎族村落民居改造

曾毅

海南华磊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海南海口570208

摘要:在灿烂的中国文化中,中国建筑一直在传承地区文化、艺术技巧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无论是极具封建文化气息的紫禁城,还是充满艺术灵感的苏州园林,这些中国传统建筑无不显示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由于这种文化属性,我们应当在未来对中国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加强对黎族美丽乡村建筑外观的设计改造,有助于黎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本文就此展开探究。

关键词:黎族建筑;乡村建筑;高土村;外观设计改造

引言: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中国的古建筑独树一帜,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建筑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更好地发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需要我们充分吸收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做好黎族区域的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及传承发展。在我们进行乡村振兴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乡土建筑形式和地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地方民族文化的特色,民族建筑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显现与发扬。

1保护黎族区域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必要性

对于建筑学来说,断代就代表着畸形发展,如同一株植物,自然生长出来的生物一定是带有地域性的。建筑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好赶上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现代主义建筑流行于二战后,其优点是简洁、便宜、功能强大,缺点是单一、缺乏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除了塔、阁、楼等非平时居住的正常建筑,其他基本都横向铺张。在现代生活需求下,需要满足比传统多太多的功能,同样的面积需要实现更多的功能、容纳更多的人、创造更大的空间,只有引入西方建筑方式——纵向延伸。中国传统建筑的木质结构,耐久力和承载力远远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就算传统建筑中也有砖石结构,但跨度相对都比较小。而大面积的现代主义应该是可以批量生产的,简洁、有模数标准的结构相对更容易施工、更容易管理。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这些年,中国大多追求快速的经济收益,这就导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断代,导致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占据了现阶段中国建筑的主流。

2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面临的困境

2.1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区位因素

我国的传统村落近百年来遭受过两次大的破坏。一次是“文革”,很多老建筑的木雕砖雕、老的祠堂和寺庙都破坏了;另一次就是近年来的发展,很多地方把老房子推倒建新房,把老的青石路、鹅卵石路改成水泥路。剩下来的有价值的历史村落有哪些呢?首先是当年搞运动不积极的、改革开放后发展缓慢的,也就是交通不够发达、离大城市距离较远的村落。从经济发展来看,这样的区位条件是不利的。

2.2传统村落的经济原因导致村落消亡

黎族区域最常见的农村产业就是种植业。有的村子传统上有特色产业,如制茶、石雕,但这些产业在现代生活中往往工业化了,传统手工业难以维系生活。这里又有一个矛盾的问题,有的村庄延续了传统产业,发展比较好,但村子里没有老建筑、没有老街巷。从区位和产业的分析中也能看出来,发展和保护在农村的自然状态中(即政府没有介入的时候)就是矛盾的,发展得好的村落保护不好,保护得好的村落经济不发达[1]。而政府的介入只能改善表象,不能改变经济规律。现在古村落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偏远的山区,越来越多的原住民搬离村落,进入城市,留下少量的老人,这些村落的消亡不可避免,因为失去了人就失去了活力。另一种情况是地理位置较好、文化遗存较多的古村落,越来越受到热捧,休闲也好,小资也好,文化也好,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被商业化。

3黎族美丽乡村建筑外观的设计改造策略

3.1位于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的高峰温泉旅游片区的高土黎族村落,依据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明确高土村现阶段的发展定位,根据高土村的发展规划、主线脉络、划定并制定出工程的改造实施范围、重点整治、分类推进。依托道路系统的改造,在高土村交通主要干道沿路选择所改造的建筑区块设置样板改造示范区,通过采用新材料,新技术,结合黎族传统建筑形式和生活方式,营造全新的黎乡空间形态,形成美丽乡村示范效应,以推动高土村全面改造的节奏,打造生动鲜活的现代黎族生活文化体验式旅游社区。

经过对高土村庄既有建筑原则上逐户进行勘测、调查,详细了解现有房屋外观、结构、质量、设施配套和院落布局等情况,评价建筑等级,确定危房鉴定分类,对影响景观的棚舍及残破、倒塌的墙壁进行集中整治。

以保持高土村庄田园和传统黎族特色为前提,根据评价后的建筑质量情况,并结合当地黎族文化、黎族特色和时代风貌以及农民意愿,编制各户的民居建筑设计方案,提出平面,外观改造(屋顶、墙体、色彩、门窗、栏杆、墙裙、檐廊等)改造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制定农房、院落等相对统一的风貌整治意向指引,确定民居建筑的改造部位、细节做法和设计方案。改进庭院铺地,加强庭院绿化,栽植地方经果树木,发展庭院经济。

3.2建筑材料的改变带来建筑外观形式的变化

由于建筑材料的改变致使建筑的功能格局产生一定的变化,新建民居已失去干栏式建筑的布局原则“下畜上人”。一层不住人,一般作为圈养牲口、堆积粪肥、存放农具等,是农业生产空间,因此比较低矮,层高2米左右的特点,同时也不加隔断,形成开敞的内部空间。但在现在的民居建筑形式中已不存在,一层层高也有所增加,一层虽已不圈养牲口,牲口圈养放到院子或院子外另选空间,但还是习惯作为农业生产空间来使用;传统民居二层是人居住和从事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层高略高,约为3.1~3.2米,用木板墙围合分割空间,空间分割比较灵活,现有民居的墙则为固定形式;部分民居三层为阁楼,一般用爬梯上下,是储存粮食、杂物的空间,目前的民居建筑二层三层功能并未改变,但三楼已不再是阁楼形式,有楼梯通向楼顶。楼顶可晾晒生产作物以及衣物被褥,也可为生活空间使用,即前文所提到的小炮楼加大平台式的屋顶形式。建筑内部空间的变化带来了建筑外观的形式变化,一层层高的增加使建筑看起来失去了传统建筑形式的架空层,致使建筑外观发生了变化,外立面的装饰形式也产生了更加直观的变化,建筑的吊脚、柱头、窗格、门匾、雕刻等已全然不存。

3.3木质材料的装饰形式回归

目前,绝大部分民居建筑形式确实已没有原始的纯木质结构的干栏式民居,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技术下的钢筋混凝土,砖混结构的硬质民居形式,所以对建筑的木质材料的装饰形式回归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建筑增设干栏式的木立柱,为挑廊增加吊脚、柱头等传统装饰,采用瑶族纹样中的传统图案,凸显民族建筑的新风貌。同时,在建筑结构上不能做较大改动,主要在建筑外立面上增添民族元素,对现有门窗进行置换,加装黎族黎锦图案的花窗格,增加仿木式立柱及具有黎族文化图腾的铁艺护栏,使其凸显地方民族性和乡土建筑独有的艺术性[2]。在墙面的处理过程中遵循墙瓦的特色,解决建筑原本的红砖、混凝土等外露现象,使整个村落看起来更加统一美观。

3.4借鉴经济发展地区设计改造模式,促进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

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与政策相结合的基础上,按照工农业在成长进程中的特性和产业的详细成长程度来斟酌考虑,应合理确定乡村发展规划的规模。在乡村的经济发展的布局选择上,我们必须考虑辐射的近似范围,以及农村发展规划的现实基础。在开展乡村的经济发展建设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存在差异,新农村的具体建设情况应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调整,重点是中心功能设施的配套和良好功能的落实[3]。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的发展应突出当地的区域乡村旅游文化,创造独特的旅游项目以吸引顾客。此外,拥有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村庄应重视本土的品牌优势,应该在政府的协助下,促进旅游产业链的保护性发展。此外,政府应对乡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市场和政策支持,帮助村庄制定完善的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体系,实现海南黎族区域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3.5改造措施

外观农村住房外观应整体性,体现海南黎族的当地的民居建筑风格,建筑立面应高低错落,进退变化,层次丰富。具体可分为如下部位改造(屋顶、墙体、门窗、栏杆、墙裙、檐廊、围墙)

3.5.1.屋顶改造提升

现有公共建筑和农民住宅正房为平屋顶的,在房屋结构许可、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均改为黎族船屋坡屋顶。坡屋顶的具体形式结合村庄总体规划和农户需求确定,一般采用全坡、半坡、檐口三种形式。全坡半坡形式选用轻钢屋架,屋面瓦选用经济实惠、节能环保材料。屋顶颜色应与规划确定的整体风貌特色相协调,选用灰色、红色(深)等。根据农户需求,预留加装太阳能热水器。大力推广利用屋顶建太阳能发电站技术。屋顶坡度应根据日照要求、建筑进深等条件确定,不得影响相邻建筑标准日照要求。如涉及有不适合做坡屋顶的,可通过对屋顶、墙身作细部处理达到美观效果,并充分考虑安全要求,整治后的屋顶形式与村庄原有风貌相协调。

3.5.2墙体改造提升

3.5.2.1墙身建造材料应立足于就地取材,如木、石、砖等地方材料,且应与建筑结构形式相匹配。墙身应注重与周边建筑和植被等环境黎族风貌因素相协调。整改有碍规划、影响景观的农户围墙和附属房屋,整合空间,美化环境,形成良好的景观风貌。

3.5.2.2墙体改造选用新型墙体材料、环保装修材料。公共建筑和农户住宅正房外墙做法选用加抹保温砂浆,节能环保。其他房屋外墙和围墙墙面采用加抹普通砂浆、喷刷普通涂料。颜色以浅色为主,局部可配以深色形成黎族图案。沿街外墙、围墙可绘制黎族文化墙。墙面材质的变化可采用石材、砖墙、面砖饰面和涂料等处理手法。墙身应结合门窗、檐口、雨棚、基座和勒脚等多种元素。表面可采用悬鱼、垂花柱、脊饰、窗罩、门套、漏窗、栏杆和花格等细部装饰,以丰富建筑外立面设计,唤醒黎族村落的保护原生文化的意识。

改造前后对比

3.6重视黎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保留与传承

在黎族美丽乡村建筑外观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建筑外观与建筑整体的协调,而且要重视黎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如果因过度追求外观的现代化或者创新性,导致黎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丢失,在文化保护层面,将是得不偿失的[4]。因此,在建筑设计改造的时候,就要保留应有的文化元素,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改造工作,从而让黎族美丽乡村建筑特色继续传承下去。

结束语:

简单来说,建筑地域文化就是古代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筑中体现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体成就。保护黎族美丽乡村建筑文化,有利于传统村落建筑在中华大地上的源远流长,同时这也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乔方悦,沈松平.试论方志馆内部空间和外观建筑的设计[J].设计,2018(18):135-137.

[2]方宇,黄迎春.基于建筑外观的造型设计问题探索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17(12):12-13.

[3]杨定海,肖大威.海南岛黎族传统建筑演变解析[J].建筑学报,2017(02):96-101.

[4]何璐.海南黎族传统村落建筑保护性设计与开发的经济学思考[J].福建质量管理,2016(05):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