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课改实验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课改实验反思

马莉宁

陕西宝鸡市金台区教研室马莉宁

2002年参加工作时,正赶上宝鸡市初中课改,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简单概括就是“对话(讨论)”。要求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由教师的教转为教师的导,改变教师是教育教学中唯一主体的局面,真正体现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2007年高中课改开始,教学现状还是没有改观,2010年宝鸡市学习韩立福教授“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我区实行“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课改实验,中小学共19所市区级实验校进行课改实验,2011年下半年中小学全面开展课改实验。最初参加课改实验的学校已有一年,可是我们在具体实施中还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带着这样的困惑,以及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想法,我来到西北大学参加2011年“国培计划”之“陕西省农村初中语文学科优秀青年教师能力提升置换脱产研修”。教师的授课以及庆安中学的听课交流、二十三中的“影子培训”,使我对我区的“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课改实验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想法。

一、课改实验要成功,教师转变思想是关键

韩立福教授“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中提出,本模式运行要求教师角色相应地发生变化。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转变为“导”,这里的“导”,是指对学生自主合作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指导,具体有三层涵义:“师生互导”,“生生相导”和“生本联导”。在强调教师转变角色之前,我想,首先应强调教师要转变思想。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超常提高、超常进步。作为教育组织者的教师,是课堂改革的最直接的一环,或者讲是高效课堂实现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理念直接影响着课改实验的成效。只有教师从思想上接受“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并认可他,才能认真地学习、思考,从而完成角色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和实施的不断推进,已经凸显了教师传统教育观念与新课程理念的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广大教师就需要转变教育观念,用现代教育观念作为教学实践的指南,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观。“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实现高效率的课堂,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培养学生能力,体现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是许多教师难以舍弃以往的教学模式,不能真正的接受“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

二、课改实验顺利进行,培训学生至关重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型的教学模式最终要通过学生来完成,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接受和熟悉对教改的顺利进行起重要作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说是新事物,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样。以往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新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较之以往的学习模式,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还是乐于接受的。可要让学生熟悉他,掌握整个教学流程,除了通过教学实践外,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在课改初期对学生进行培训。全体培训,刚开始在课堂培训学生怎么预习、怎么查阅资料、怎么合作探究,明确告诉学生上课的流程。个别培训,利用早读、自习课时间培训每个组语文学科学习较突出的学生,关注细节的要求,由这些同学带动小组其他同学;培训学科长,学科长关系着各小组的学习效果,专门培训学科长,如何督促小组成员完成“三单”,如何组织小组讨论,展示问题时如何合理分工,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等。个别培训最好是一对一,可根据每位同学不同的特点进行,是为了以点带面,最终全班同学都能很好的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这些培训不是一次两次就能有效果的,要坚持一段时间,尤其是个别培训。

三、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但应做到有效、有度

马克•吐温说过:“一句好听的赞辞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个月。”这句略带夸张的话语体现了“表扬”魅力之所在。教育家第惠斯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教师的鼓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强大的动力,能驱使学生不断的奋进。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看来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当学生有了一些进步、做出良好行为时,教师要及时的表扬鼓励,这样学生要求进步的动机,就会得到强化刺激。否则,时过境迁,他们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并使原有的进步动机逐渐消失。

及时鼓励学生固然是十分必要的,但我区现行的“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课改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鼓励的重要性,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都会获得同学的掌声和教师的表扬。俗话说“糖吃多了也腻人”,每个学生都喜欢表扬,但表扬绝不是多多益善。相反,过度表扬是有害的,容易导致学生心思浮躁,不利于学生深入细致地进行思考。也正因为如此,现在的一些学生往往表现得自信有余而细致不够,兴奋有余而冷静不够,热情有余而毅力不够。因而,我提倡评价学生要做到有效、有度。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状态所谓“有效”,就是表扬要适得其所,使表扬真正起到激励与促进的作用。该表扬时,慷慨真诚;不该表扬时,守口如瓶。所谓“有度”,就是要掌握表扬的分寸,不任意夸大学生的优点。

四、把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以此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区“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课改实验前提下,让语文教学走出多媒体运用的误区,发挥多媒体的优越性,把多媒体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以此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讲人物形象分析时,可用多媒体展示人物描写的手法,一目了然,教师不用费太多口舌讲,学生也能直接看到并运用到人物形象分析中。学习《台阶》,感受父亲形象时,用多媒体展示能代表农村父亲形象的画像,配以刘和刚的歌曲“父亲”,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的优越性要在课改实验中得以充分发挥,必须在“辅助”二字上下工夫,必须认识到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手段,都是为了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任何媒体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活动展开。一种好的教学手段也要科学、恰当、合理地运用,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优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五、“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课改实验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

新课标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导致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概括上,有一些缺乏斟酌的提法,有一些简单化的倾向,有一些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即在强调学生主体、“以人为本”的同时,忽视或者淡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我们应该看到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犹如硬币的两面,都起重要作用,是双主体。因而我们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时,也应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如何教、如何学是方法层面的东西,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通过师生合作、协商、沟通、交流是应该的,也是达到教学目的必然要求的。但是,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主要的不是一个师生平等协商的问题,这个方面教师有责任承担起领导、引导的主导作用。以我区的课改实验为例来说,教师在了解学生能力的前提下制定“三单”,以“三单”为依托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在这里,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实实在在的体现,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在这种学生自主、生生互动学习过程中,课堂的开放性很大,随时都有随堂生成的新问题,这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随堂生成的新问题,学生难以完成的,教师要给以及时点拨甚至讲解。教师预设问题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或做题的技巧、方法等,教师也要予以适当的点拨和讲解。

六、“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课改实验,提倡集体备课,同时关注教师二次备课,变“一案三单”为“三单”。

我区课改的“一案三单”,“一案”是指一个主题或单元内容设计一个完整教案,“三单”是指教师围绕一个主题或单元内容研发《问题发现单》、《问题生成单》和《问题训练单》。“一案”与“三单”预设问题基本相同,只是“三单”上会加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因而我认为可以去掉“一案”,提倡集体备课,同时强化教师的二次备课。

课改实验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三单”制作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仅凭个人经验,单兵作战,磨时间,耗体力。“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集体备课(制作“三单”)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集体备课有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省时、省力、省心,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资料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在课改实验起步的初期,教学中无现成的经验可循。只有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研究,共同进步。

然而,教师集体备课制作“三单”,容易抹杀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师的个性,因而在提倡集体备课的同时,应强调教师的二次备课。所谓二次备课就是在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初稿(“三单”)的基础上,为使之更适应个体和班级的实际,而对教学设计(“三单”)进行再次加工和补充,或多或少的进行增删,甚至改写部分问题。它是对教学设计(“三单”)的再调整,再整合。简言之,就是批判吸收,合理取舍,集体智慧,个性重组。通过教师的二次备课,教师即备了教材,又备了学生,还展现了教师的个性。

回顾一年来,在高效课堂理念的指导下,很多教师在教学方面,还是比较认真的积极参与课改实验,从先前的迷茫到现在较流畅的操作流程和清晰的教学思路,其间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是高效课堂唤醒了教师的精神,激起了教师的斗志,凝聚了教师的向心力,推动了我区教育的发展。但课改任重道远,需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完善,以上便是我经过“国培计划”学习,对我区“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课改实验的几点浅显的反思和想法,希望我区的课改实验能取得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