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继承与发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0
/ 2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继承与发扬

范淑洁

(山西财经大学)

摘要:20世纪中叶,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资源短缺,越来越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顽疾。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并为人类社会反思和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启迪。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既是生态文明的标志,又是社会主义不可偏离的本质属性。因此我们不但要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中的精华,还要根据我国的的具体实际来继承和发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推向高潮。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继承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生态马克思主义”一词来源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教授本·阿格尔,在1979年《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第一次运用这个概念,八十年代以来,生态马克思主义开始壮大和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指出只有消灭生态危机才能找到社会主义的新途径,他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发展和继承,剖析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生态危机和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随着这一理论的提出对全世界的环境和人类的生存发展都具有深刻的价值和意义。

生态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与生态危机、异化消费等几个方面入手,为我们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面对的严峻危机,并努力为人类和环境寻找一条真正的和谐发展道路。

通过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自然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自主性和目的性的存在”为核心的自然观,指出自然其实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不是科技和人类中心主义,而正是资本主义自己本身所导致的,资本主义的最大追求就是利润,为了更大的利润而不断破坏环境,在满足自己的同时将环境污染的压力转嫁到发展中国家,加重了发展中国家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成本,以求缓解本国的生态成本和生态矛盾。生态马克思主义将人类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的利益看做是一个整体,在认识危机的同时积极地寻找解决危机的途径,彰显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价值,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许多严峻问题,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口、环境、资源等相对不利的客观国情,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另一方面,由于近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耗能、高投入、高增长的发展模式,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紧张的态势日趋严峻,对社会发展的制约性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自然环境的恶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耕地面积的减少、淡水资源的匮乏、气候异常和灾难性天气频繁。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41亩,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原本已经非常稀缺的耕地资源正在不可避免地减少和流失。气候异常与灾害性天气频繁,也是对农业生产造成威胁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农资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从事粮食生产的收入增加远远低于其他行业,所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比例很高,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三农”投资的力度不断上升,但是总体上依然没能解决种粮收入偏低的局面。

(二)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

我国能源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我国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总体上存在能源供给能力不足的危机;其二能源消耗量、消费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水平偏低;其三能源消费增长迅速,而能源的安全储备体系及其不完善。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沙漠化和荒漠化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耕地锐减。虽然,耕地资源是土地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但在过去的30多年中,人均可耕地面积一直呈现下降趋势。

(三)环境污染问题

当前全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第一,空气污染,特别突出的是大中型工业城市的空气污染。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煤烟与汽车尾气的复合型污染物,城市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普遍超标并且污染严重。第二,水污染加剧。全国主要水系的水质普遍遭受污染,而且污染程度加剧,污染面积扩大。根据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河长进行的检测表明,现有河流有近一半的河段受到污染,10%的河流长期污染严重,流经城市的河段中78%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根据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检测资料表明,其中有97%的地下水受到污染,部分地区水质污染超标非常严重。第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形式严峻,对环境安全与居民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三、当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发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高度出发,将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文明同等对待,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了高潮。

(一)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一要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要始终以敬重的姿态、平视的眼光,重视自然的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二要树立按照自然法则顺势而为的理念。我们要有趋利避害地适应和改造自然的意识,而不能单纯地顺从于自然、被动地受治于自然,更不能有丝毫的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杂念。三要形成自觉珍爱自然、积极保卫自然的理念,牢牢确立保护自然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自然观和价值观。

(二)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

一要在处理资源问题上,把节约摆在首要的位置。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我国资源的相对短缺、利用粗放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资源节约。要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强资源管理,不断提高资源生产利用率,杜绝各种形式的资源浪费。二要在对待环境问题上,把保护放在优先的位置。要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决不能为了暂时的经济增长而破坏环境,彻底抛弃传统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增长方式。三要在解决生态问题上,努力实现人工修复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的转变。在实践中重视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顺应自然规律,减少过多的人为干预,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

(三)要落实严守生态红线、严格生态制度、解决突出问题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

一要划定和严守生态红线,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从科学性、全局性和长期性出发,依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合理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红线、生态脆弱区或敏感区保护红线和生物多样性保育区红线。二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建立地方最严格的生态文明建设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并设立最严格的生态环境赔偿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让违法者和盲目决策者付出沉痛的代价。三要以饮用水安全为重点,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给人民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的优美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0.

[3]李宏伟.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

[4]李崇富.生态文明研究与“两型社会”建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简介:范淑洁(1993年7月—),女,山西太原人,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与当代中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