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专业新生抑郁焦虑状况相关因素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3

高校英语专业新生抑郁焦虑状况相关因素研究

石晓梦董汉振孙鹏

石晓梦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教育系255100

董汉振孙鹏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2551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高校英语专业新生产生抑郁焦虑症状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对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教育系160名英语专业新生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测查。根据SDS、SAS测查结果,将有效问卷的152名新生分为抑郁组、非抑郁组,焦虑组与非焦虑组,并分别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研究。结果新生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7.63%和25.66%。抑郁焦虑症状与家庭经济状况、个性特征、心理素质、适应能力、自信心、自尊心、意志力有关(X2=10.15~36.02,P<0.05)。抑郁组的SDS评分、焦虑组的SAS评分分别与家庭经济状况、心理素质、个性倾向、适应能力、自信心、意志力呈正相关(r=0.41~0.57,P<0.05),而与自尊心呈负相关(r=-0.48~-0.51,P<0.05)。结论新生存在较明显的抑郁和焦虑症状,与其家庭经济状况及个性特征等因素有关,对抑郁焦虑严重的学生须进行心理辅导。

关键词高校新生抑郁焦虑相关因素

高中生步入大学校园后,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阶段以学习为主,而大学阶段需要全面发展,去展现自我,以获得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同时大学阶段是个体心理迅速发展、日渐成熟,却又遇到各种阻抗的过渡期,从大一开始,由于生活坏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之改变,许多学生会出现不适应,有的甚至出现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障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1】;为了探寻新入校大学生抑郁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我们对淄博两所高校英语系新生进行了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抽取淄博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外语教育系2010年新入校英语专业大学生160人进行调查,其中有效问卷152份,有效率为95%,其中男生20名,女生132名,年龄17—20岁,平均年龄(18.68±2.15)岁。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1)自设调查表:包括专业、性别、年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年收入>8万为很好,5.0—7.9万元为较好,3.4—4.9为一般,1.5—2.9为比较差,<1.5为很差)、个性倾向(内向、外向、偏中)、心理素质(均衡、偏向、偏激、不适应、易激惹)、适应能力(很强、较强、一般、较差、很差)、自信心(很强、较强、一般、较缺乏、很缺乏)、自尊心(很强、较强、一般、较缺乏、很缺乏)、意志力(很强、较强、一般、较缺乏、很缺乏)。(2)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SDS【2】,且SDS≥50为抑郁组,<50为非抑郁组。(3)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SAS【2】,且SAS≥50为焦虑组,<50为非焦虑组。

1.2.2研究方法新生入学第四周内采用单个测试的方法,完成调查问卷。专业量表聘请两名富有丰富经验的心理专业人员进行评分,且在评分前进行一致性测试,Kappa值为0.87。

1.2.3统计学分析应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13.0版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率:入组的152名学生中,根据SDS评分,有42名存有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7.63%,将42名纳入抑郁组,110名纳入非抑郁组;再用SAS评分,有39名存有焦虑症状,发生率为25.66%,将39名纳入焦虑组,113名纳入非焦虑组;分析抑郁、非抑郁组、焦虑、非焦虑组在年龄和性别上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2.2抑郁焦虑症状相关分析: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的家庭经济状况、心理素质、个性倾向、适应能力、自信心、自尊心、意志力构成比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焦虑组与非焦虑组比较,家庭经济状况、心理素质、个性倾向、适应能力、自信心、自尊心、意志力构成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新入学大学生焦虑抑郁与无焦虑抑郁组的相关因素X2检验【n(%)】

相关选项抑郁组非抑郁组X2值P值焦虑组非焦虑组X2值P值

因素(n=42)(n=110)(n=39)(n=113)

家庭很好3(7.14)29(26.36)2(5.12)28(24.77)

经济比较好6(14.29)30(27.27)4(1.02)29(25.66)

状况一般9(21.43)26(23.63)—0.0008(20.51)26(23)—0.000

比较差13(30.95)13(11.81)11(28.20)13(11.50)

很差11(26.19)12(10.90)14(35.89)11(9.73)

心理很好7(16.66)26(23.63)4(10.25)25(22.12)

素质比较好8(19.04)39(35.45)6(15.38)38(33.62)

一般13(30.95)32(29.09)17.130.00213(33.33)31(27.43)10.440.033

比较差10(23.8)9(8.18)9(23.07)8(7.07)

很差4(9.52)7(6.36)7(17.94)7(6.19)

个性外向4(9.52)20(18.18)3(7.69)19(16.81)

倾向中间13(30.95)69(62.72)—0.00014(35.89)68(60.17)—0.000

内向25(59.52)24(21.81)22(56.41)23(20.35)

适应很强3(7.14)23(20.90)3(7.69)24(21.23)

能力较强6(14.29)50(45.45)6(15.38)48(42.47)

一般20(47.61)19(17.27)—0.00018(46.15)21(18.58)—0.000

较差5(11.90)12(10.90)5(12.82)12(10.61)

很差8(19.04)9(8.18)7(17.94)8(7.07)

自信很强2(4.76)25(22.72)2(5.12)24(21.23)

心较强4(9.52)31(28.18)4(1.02)30(26.54)

一般10(23.8)21(19.09)—0.0009(23.07)21(18.58)—0.000

较缺乏13(30.95)20(18.18)12(30.76)19(16.81)

很缺乏13(30.95)16(14.54)12(30.76)16(14.15)

自尊很强12(28.57)14(12.72)11(28.20)14(12.38)

心较强6(14.29)20(18.18)6(15.38)19(16.81)

一般11(26.19)18(16.36)11.690.01810(25.64)17(15.04)17.690.000

较缺乏9(21.43)32(29.09)8(20.51)31(27.43)

很缺乏4(9.52)29(26.36)4(1.02)29(25.66)

意志很强3(7.14)29(26.36)3(7.69)28(24.77)

力较强4(9.52)51(4.54)4(1.02)50(44.24)

一般7(16.66)14(12.72)—0.0006(15.38)13(11.50)36.080.000

较缺乏11(26.19)11(10)10(25.64)11(9.73)

很缺乏11(40.47)8(7.27)16(41.02)8(7.07)

注:X2值为“—”者系Fisher精确概率法卡方检验。

2.3新生抑郁组、焦虑组相关分析:将抑郁组的SDS评分、焦虑组的SAS评分与各相关因素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抑郁组的SDS评分、焦虑组的SAS评分均与家庭经济状况、心理素质、个性倾向、适应能力、自信心、意志力呈正相关,而与自尊心呈负相关。见表2。

表2焦虑组SAS评分、抑郁组SDS评分与相关因素的相关分析

量表家庭心理个性适应自信自尊意志

经济状况素质倾向能力心心力

SDS评分(n=42)0.510.430.570.530.56-0.510.48

SAS评分(n=39)0.450.410.580.520.55-0.500.54

注:相关分析显示均:P<0.01

3.讨论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各方面逐步成熟和完善的阶段,是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或“疾风怒涛”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习、恋爱及就业等各方面的挑战,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就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之一【3】。

本研究结果显示,新入学大学生的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7.63%和25.66%,与国内相关研究基本一致【4-5】,高于一般大学生的发生率【6】,其原因可能是进入大学前许多学生为了应付高考,将全部精力全部放于学习上,而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也造成了学生在自我照料能力上的缺乏,造成了大多数学生较强的家庭依赖性、生活经验与自信心缺乏、自理能力较差等特点。当学生进入大学后即面对脱离家庭照顾,必须适应独立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挑战,这种外部较高的实践要求和内部较低的适应能力之间的矛盾极易造成一系列心理问题。

大量研究显示大学生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与综合因素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新入学大学生的焦虑、抑郁症状与家庭经济状况差、心理素质差、性格内向、适应能力差、自信心缺乏、自尊心强、意志力缺乏等因素有关。原因可能是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除了面对一般学生的生活、学习压力外,还要承受高额学费、生活费的压力,当身处一般学生中时,必然受到更多的学习、生活、同伴等的压力,较差的适应能力使之无法尽快地融入到新环境中,而性格内向、自尊心强的特点也是学生无法将自己的内心不良情绪向外疏泄或向别人求助,所以能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7-9】。

本研究结果提示,高校新入校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其原因与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和个性特征等多种因素有关,应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必要时须进行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李松涛,李贞,张燕等。心理干预对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影响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7,20(4):204—206

【2】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35—42

【3】黄系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88—208

【4】汪红烨,姜希。某高等师范院校一年级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1):41—43

【5】刘克善,刘衔华。师范院校新生心理健康测试2994份问卷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4):166—168

【6】邹芙蓉,刘金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发展【J】。精神医学杂志,2007,20(2):122—124

【7】金喆,翟德春,潘秀丹,等。医科大学抑郁和焦虑情绪调查【J】。中国校医,2006,20(6):599—600

【8】李秋丽,朱月英。某高校贫困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0):735—737

【9】薛松,李永鑫。大学新生的集体自尊、个体自尊与抑郁、焦虑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6):612—61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