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书面语词汇的通俗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3

现代汉语书面语词汇的通俗化

马玉虹

–––以“在在”为例

马玉虹暨南大学

摘要: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词汇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并不常见,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通俗易懂的用语,甚至一些书面语词在如今的现代汉语中已近消失。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以典型的书面语词“在在”为切入点,通过历时考察和语料分析来具体说明这一书面语词所具有的历史背景,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同时结合对海外华语使用情况的考察,可以发现现代汉语与民国时期的汉语以及海外华语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书面语词汇的通俗化显而易见。

关键词:“在在”;书面语词汇;通俗化;华语

一、引言

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现代汉语书面语。现代汉语的词汇可以从语体的角度划分为书面语词汇和口语词汇。书面语主要以书面形式呈现,当然也包括在正式交际场合所使用的词和语,大多具有典雅、庄重、严谨的色彩。口语通常是以说话形式在日常交际中所使用的词和语,则多是灵活、随意、通俗的。同时,介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还有一种普通用语,有学者将其称为“口语和书面语的共用词汇”,这一部分的词语具有一定的通俗性。《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中,对于书面语词会有<书>的标注,口语词会有<口>的标注。大多数没有这类标注的词汇,其本身所具有的语体色彩并不明显。这类词较于书面语词更加通俗易懂,但口语色彩又不明显,可共存于书面语和口语之中。孙德金(2012)认为《现汉》所收录的书面语词多是与口语相对应的,实际上是“书面上的文言词语”。本文所要考察的“在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标注为:<书>处处。这足以说明它是典型的具有文言色彩的书面语词。在当下的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在在”的用例实不多见,已近消失,但海外华文在书面形式上仍保留这一词汇。这说明现代汉语书面语词汇越发趋近通俗化,尤其进入21世纪,随着新词新语的涌现以及大众文化的需求,我们很多专业刊物和新闻报道的用词用语都转向通俗易懂的风格,一些具有浓重书面语体色彩的词反而正在被时代所丢弃。本文将通过历时和共时的结合考查,以“在在”一词为切入点,探析这一典型的书面语词随着社会发展的浮沉变化。

二、历史中的“在在”

考察这一具有文言色彩的书面语词汇,我们首先从历时的角度去考察在历史文学作品中“在在”一词的用法。大致明确“在在”一词在何时作为一个词汇使用,并且具有:“到处、处处、各方面”的意思。

先秦时期,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出现“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凯乐饮酒”的诗句,直至南北朝时期,文人沈约的文集中也有“百司警列,皇在在陛”的句子。但此“在在”非彼“在在”,这里它并没有作为一个词在使用,而是诗歌中的一种问答形式,同时也是诗歌为了凑足音节,符合韵律各方面的要求。但在《全北齐文》中却有“无病延年,长享福禄,在在处处,遇善知识。”同样是南北朝的句子,这里的“在在”已开始倾向于一个词的构成,隐约具有“各方面”的意思,但那个时期此类用法极少,并不稳定。

隋唐时期,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在在”作为一个词的使用频率大大提高,并基本具备了“处处、到处、各方面”的意义。例如:《春斋夜雨忆郭通微》中“桃源在在阻风尘,世事悠悠又遇春。”《太平广记》中:“师皆赴会,在在见之。”唐代佛教盛行,在大量佛教经典籍中也可见这样的句子:“歌声哭声,在在有之”,“在在处处则为有佛”,“柳绿花红,在在普贤境界。”宋代,诗词歌句中同样也有“新晴在在野花香,过雨迢迢沙路长”,“微言之室,在在并建,玄咏之宾,处处而有”等等。由此可见,从隋唐时期开始,“在在”作为一个书面词的使用已基本稳定。

明清时期,“在在”作为一个词的用例更是随处可见。《明笔记》中的《复斋日记》“自真定、保定至河南,在在有盗,路梗不通”,《徐襄阳西园杂记》“是秋七月蝗果至,大江以南在在皆有”,《烈皇小识》“时所遣内奄,在在播恶。”,《闲情偶记》“填词中方言之多,莫过于《西厢》一种,其余今词古曲,在在有之”等等,这样的例句不胜枚举。同时,在明清兴起的半文半白以及纯熟流利的白话文小说中,“在在”同样作为一个书面语词用于各种著作中,《红梦楼》第五十八回:“或赚骗无节,或呈告无据,或举荐无因:种种不善,在在生事,也难备述”,《三侠五义》第一百回:“至宝在在皆有,处处皆是”,《欢喜冤家》“村村插柳,在在闻莺”等等。这一时期,“在在”已固定成词,多见于书面语。

近现代的白话文运动,“在在”也作为白话文词汇的一部分,见于各种书面表达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新青年》杂志,这本杂志推行白话文写作,“在在”作为一个书面语词常见其中。如“其套数之整齐,精力之壮健,身手之活动,在在有Athletic精神”,“于语言发音上,文字组合上,在在皆须研究”,“盖其字里行间,在在有至情流露也”,“矧吾国今日情形,在在与他国之往例有合”等等。直至这个时期,“在在”作为一个固定书面语词汇已从文言中过渡到白话文中,并明确具备“处处、到处、各方面”的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在”一词很早就存在于我们的书面语当中,在隋唐时期,已基本见于书面表达,直至近现代白话文时期依然活跃。

三、现代汉语与华语中的“在在”

现代汉语由白话文过渡而来,自然而然,“在在”作为一个词也过渡到了现代汉语书面语词汇中。为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在在”作为一个书面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我们选用了BCC语料库中《人民日报》的内容作为我们书面语分析的素材。以1946年为起点,2015年为终点,共70年的时间跨度,对“在在”的使用频次进行历时检索。《人民日报》作为一个官方严谨的纸质媒体,对于“在在”这一书面语词的使用变化,大致可以表明现代汉语书面语对于选用书面语体词汇的态度。具体统计分析如下:

由图可以看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在”作为一个书面语词汇的使用频次还是较高的,但接着就急剧下降,仅在改革开放前后有一个极小的回升。尤其进入21世纪后,“在在”作为一个书面语词的用法已近消失。这就说明现代汉语与民国时期的白话文还是有着较大差异的。从“在在”一词的使用情况来看,现代汉语书面语词汇的使用频次远低于民国时期的白话文。

同时,为了证明现代汉语书面语词汇的通俗化趋势,我们对与“在在”意思相同的且具有通俗色彩的普通用词“处处”一词进行了使用频次的考察,从而来观察这一通俗词汇的生命力。具体统计分析如下:

由图可知,与“在在”的使用频次正好相反,“处处”一词的使用频次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改革开放前后出现一次大幅度下降,之后走势基本稳定。在此过程中,其他具有相同意义的通俗词语,如:“到处、各方面”也在稳定使用。“处处”作为一个口语和书面语共用的词语,其生命力是长久稳定的,70年后和70年前的使用频率基本一致。而与其具有相同意义的书面语体词“在在”,如今的使用频次几乎为零,进一步说明了现代汉语书面语在词语选择上的通俗化。官方媒体书面词语的通俗化,侧面表明我们当今的现代汉语对于语体的意识并没有那么明确,或者说我们曾有的语体意识正在减弱。

为了更好地与现代汉语形成对比,我们通过“东南亚华文媒体语料库”,对海外华语使用“在在”这一书面语词的情况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考察。同样以华文媒体的书面材料作为语料分析的基础,语料均来自2005年至2008年这四年间。选取的语料较新,正好与21世纪的现代汉语在使用“在在”这一书面语词上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我们选取了马来西亚的《光华日报》作为语料。我们发现这四年间的语料将近270条,其中“在在”作为一个书面语词的使用频次达到了85次。例如“政治经济的利益勾结与双重压迫在在地控制了整体的媒体发展”,“在在说明了华文教育在国家教育政策下被蓄意边缘化的事实”,“都在在凸显维护马来人地位的思想涌现”等等,说明“在在”作为一个书面语词汇依然活跃在华语的书面表达中。

通过对70年间《人民日报》语料考察,“在在”最高的使用频次是在1946—1955这十年,共为66次。而在最近的20年间,“在在”的使用频次几乎为零,这些数据远远不及《光华日报》在最近4年时间所达到的85次。这说明现代汉语对于书面语体词汇的重视远不及海外华语,“在在”一词在如今的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再使用,而海外华语媒体仍将“在在”保留于书面表达中,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现代汉语书面语词汇确实已走向通俗化。

四、原因分析

语言的发展与变化是离不开人和社会的作用。现代汉语无论是在书面语还是口语方面近二三十年来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汉语书面语词汇倾向于通俗化这一转变,也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一变化也必然有大众以及社会原因。

第一,大众文化的需求。中国当代的主流文化是大众文化,无论是作为媒介物的报纸还是各种其他的书面表达形式,语言的内容是与文化密切相关的,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反映的文化。另外,消费文化是媒介大众化生产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读者中市民成分不断扩大,严肃的书面语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合市民。因此,这种“立足大众、贴近大众、服从大众”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现代汉语书面语词汇通俗化。

第二,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们的观念向务实、求俗、趋利转变。简单通俗的书面语表达能够使人们快速地获取信息。同时,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也呈现出时尚性、娱乐性、务实性,庄重的书面表达反而会让读者失去兴趣。通俗化甚至是口语化的用词用语,不仅能够节约时间,同时也增加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第三,语言自身的经济原则。处于发展变化中的语言必然会有舍有得,从最初的“言即文,文即言”到“文言脱节”,直至近现代的“白话文运动”以及普通话的推行,这些都是语言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能够共存于书面语和口语中的“处处”一词除了在意义上比“在在”更加通俗易懂之外,其用法也比“在在”更加经济实用。仅仅能够用于书面语且具有一定文言色彩的书面语体词“在在”,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并不是一个被大众认同的选择。

五、小结

现代汉语书面语词汇的通俗化是一个趋势,很多纯粹的书面语词汇已经很少见于书面表达中,这是一个大的方面、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本文仅仅选取了“在在”一词作为出发点,考查这一典型的书面语词在现代汉语书面表达中的处境。文章首先考查了“在在”的历史用法,发现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直到近现代依然活跃的书面语词。但通过进一步的考察发现,“在在”一词在进入21世纪后的用例几乎消失,与其相同意义的通俗词语“处处”却一直较为稳定持久地使用。同时结合海外华语媒体语料库发现,“在在”一词还较为频繁地活跃在华语书面表达中。这就说明了现代汉语不仅区别于民国时期的汉语,而且与海外华语也存在着较大差异。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语言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变化着。

参考文献

[1]曹祝兵.汉语口语和书面语分裂原因之探讨[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2]孙徳金.略论《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标》标<书>词及其改进建议[J].辞书研究,2012

[3]李绍林.论书面语和口语[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4]李如龙.关注汉语口语词汇与书面语词汇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5]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湖北: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67

[6]曹保健.,胡东霞著.新闻修辞艺术[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210

[7]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湖北: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67

[8]李媛媛.现化汉语标题的语言特点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9]伍欣.近十年来报刊用语特点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刘泽.《当代汉语词典》选收口语词研究[D].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马玉虹(1993.4.23――):女,24岁,汉族,籍贯河南信阳,暨南大学华文学院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