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会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心理社会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陈军

陈军(四川隆昌县精神病医院四川隆昌642100)

【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精神障碍,患病率约为1%,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心理社会干预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种重要手段。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干预治疗包含许多不同的方法,每一种方法主要针对结局的某一方面。本文针对心理社会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心理社会干预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恢复复发率

精神分裂症在传统意义上属于重性功能性精神障碍中的一种,它对个人的功能水平有深远的影响,虽然药物能改善疾病的许多显性症状,并对复发预防有效,但即使新的抗精神病药物也未能明显地显示出对其他结局领域的临床优势,如社会适应、职业竞争能力等,于是,大多数精神分裂症病人即使能从药物治疗中获益,仍有残余症状及受损的社会功能,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仍对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治疗感兴趣。它是指应用心理学和社会的方法、策略及技巧减轻或消除患者认知、心理社会方面的功能损害以及因病造成的残疾和功能障碍,促进患者重返社会。研究证实药物结合心理社会干预,可以降低复发率,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结局。本文对近几年心理社会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作一论述。

1心理社会干预的方法

1.1家庭干预

家庭干预采用家庭教育与解决问题训练相结合的方法,目的是通过改变患者家属的态度,传授病人及其家属解决问题的技巧,促使他们加强沟通,以此来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应激的应对能力。干预的内容包括:①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知识,启发患者对自身精神症状的认识,讲解药物治疗情况及其不良反应的识别处理和如何预防等。②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心理教育、家庭支持、危机干预的知识及应对方法,纠正患者因疾病导致的不良行为,调整患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表达方式:减少家庭愤怒与内疚情感的表达。

1.2社会技能训练

社会技能训练主要应用学习的理论,针对患者在回归社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纠正患者在日常生活、就业、娱乐、交往等方面的错误应对方式。内容包括:①基本模式:把现实生活中复杂的问题分解,引导患者逐一解决,最后帮助患者恢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再鼓励其回到社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②社会问题解决模式:接受指导关于药物管理、症状处理、娱乐、基本交流、自我照料等问题的技巧。

1.3职业康复训练

由于社会歧视和功能损害等原因,精神分裂症患者就业率较低,通过开展就业前培训项目帮助患者发展他们需要的职业技能。这些技能包括学习一些与工作有关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以及完成特殊任务的技能,目的是增加患者竞争性就业的机会。

1.4认知或认知行为治疗

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有兴趣将认知或认知行为取向的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中进行应用。最初主要将认知行为方法用于病人的症状处理,如治疗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尤其是针对那些对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效果不佳的精神病人,也有用认知治疗针对慢性精神病人的思维障碍等;近来也有研究者针对精神病人脑功能障碍如注意、记忆等方面进行认知训练;还有人将其用于急性期的精神病人中。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认知行为干预强调合理探索精神症状的主观性质、挑战这些证据、接受对这些信念或体验的现实检验等。Bustillo等复习1996年以来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对药物无效的精神病性症状的效应,结果均呈现认知行为结合常规治疗比单纯的常规治疗在整体症状减轻、降低复发率上有效果。

1.5积极性社区治疗

积极社区治疗是由精神病学家、护士、社会工作者和职业治疗师等组成,提供治疗、康复和支持性活动。治疗在社区进行,强调团队服务,提供全面整体服务。

1.6多元化干预

多元化干预是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专业化、住院或门诊综合干预服务,重点在于症状的控制与功能恢复。

2心理社会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2.1在首次发病患者中的应用及预防再发病

控制精神症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重返社会的第一步。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第一次来精神科就诊或开始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其精神病症状已经持续一段时间,有学者将其命名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延误时间(DUP)。与其他躯体疾病不同,精神分裂症病程的进行性恶化发生在病程早期,在首次发病的5-10年内,此后病情一般相对稳定。大多数研究报道均支持:长DUP与治疗后阳性症状缓解水平低和环节所需时间长有关,与首次发作至再发作的时间短及再发作的几率高有关。综合干预使家庭成员早期介入治疗,提高对精神疾病的了解,转变对患者的态度,学会与患者接触的技巧,加强情感支持,建立了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提高了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能力,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降低再发病率。

2.2在长期住院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

长期入院病人因其长期被关闭在病房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直接导致患者服药依从性下降,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日益减退,病患趋于难治,且易于复发。戴尊孝等采用结对康复模式对23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组对比显示,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研究提示干预措施有利于患者的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和保持。

2.3在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

调查结果显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躯体化、强迫、恐怖、抑郁、焦虑和人际关系等因子得分高于国内常模,提示患者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分析其原因,可能主要为:①由于有些患者对疾病的一般知识及预防复发常识的不了解,在康复期担心疾病是否会根除或复发,从而产生了恐惧、焦虑等情绪。②由于社会对精神分裂症缺乏了解,加上患者在病态支配下的一些异常行为,对家庭和社会均造成一定的危害,致使许多人对患者冷眼看待,不信任甚至粗暴对待。因此,较多的康复期患者对重返社会缺乏自信,从而产生怕被社会歧视的自卑情绪。对其可进行下列干预措施:①集体心理干预:一方面系统地向患者集体介绍所患疾病的性质、规律、发病机理、预后和预防的方法;另一方面应经常给患者讲解如何消除自卑、树立自信、面对压力和挫折、适应家庭生活和工作、怎样讲究心理卫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等。②个体心理干预:以耐心、热情、精湛熟练的护理质量使患者获取信任与安全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认识问题,消除疑虑,改善心境。③应向患者家属、社会宣传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有关知识及护理常识,减少家庭、社会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歧视、偏见,从而引起社会、家庭在各方面关心、支持、帮助患者,使患者真正从心理、生理、社会功能得到全面康复。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内外围绕精神分裂症心理社会干预的理论、研究逐年增多,各种干预手段各有所长,如何将心理社会干预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巧妙的结合起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层精神科工作者在引进新理论、新方法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患者家庭构成、经济水平等方面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帮助患者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分裂症现代研究[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16.

[2]翟金国,赵靖平,陈晋东,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负担研究上海精神医学,2006,18:233-235.

[3]祝书文,贾金鼎,尹玉珠.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