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血压控制对再出血及预后的影响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血压控制对再出血及预后的影响探讨

杨长勇

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血压控制对再出血及预后的影响,总结临床经验。方法:选取8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急性期强化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每组42例患者。结果:收缩压(SBP)、NIHSS评分、血肿容量方面,治疗前,两组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BP、NIHSS评分及48h后血肿容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即(97.62%)>(76.19%),(P<0.05)。观察组的死亡率2.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90%,(P<0.05)。结论:临床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加强血压控制治疗,可有效预防再出血、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这些对于改善预后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急性期;脑出血;再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征。临床分析得出:再出血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且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与治疗时机、血压控制情况及患者情绪波动大小有密切的关系,因而:有效控制血压对再出血有预防的作用[1]。但目前临床缺乏对此方面的研究,本组实验特意选取8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分析,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收治时间为(2016.4~2017.5)间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共84例,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观察组42例给予急性期强化治疗,该组中男性30例,女性12例,患者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为54岁,76岁,平均(62.04±2.14)岁,合并冠心病者11例,合并糖尿病者9例,血脂紊乱者8例,对照组42例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该组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患者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为:52岁,77岁,平均(63.19±2.08)岁,合并糖尿病者10例,合并冠心病者13例,血脂紊乱者9例。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结果显示,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入院后,三次测量SBP,患者平均值大于150mmHg;均有高血压病史;排除标准:有降压禁忌证;有继发于肿瘤等原因导致的脑出血;脑出血前28d有脑梗死病史者;

1.3方法

对照组常规方法治疗,包括改善微循环、脱水治疗、脑保护、营养支持治疗等,具体参照美国《自发性脑出血诊疗指南(2010)》推荐标准进行,如果测量发现患者SBP超过200mmHg,可为其静脉泵注乌拉地尔,同时让患者口服依那普利片;如果测量发现患者SBP在150~200mmHg之间,且颅压不高,可给予降压处理;如果患者SBP低于80mmHg,可给予血容量补充,并调整脱水剂。

观察组急性期强化治疗,具体参照《中国急性脑出血治疗指南意见(2011)》推荐标准进行,方案是,盐酸乌拉地尔静脉注射,如果患者SBP控制在100~150mmHg范围内,依情况调整用药方案,随后可改为口服依那普利片治疗[2]。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收缩压(SBP)、NIHSS评分及血肿容量进行观察,详细记录相关数据并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信息均采用专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t和χ2检验,分别用均数加减和百分比表示,差异明显,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收缩压(SBP)、NIHSS评分及血肿容量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收缩压(SBP)、NIHSS评分及血肿容量对比,组间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的收缩压(SBP)、NIHSS评分及治疗48h后血肿容量均优于对照组,实验数据差异比较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下表1:

3讨论

目前,临床对脑出血急性期再出血的发生机制尚无明确界定,有文献研究得出:该病的发生与凝血功能障碍、血肿部位、细胞毒性脑水肿、高血压病史等有密切的关系[3]。在脑出血早期时,血肿块回缩、血浆中液体进入血肿周围组织会扩大病灶范围,一旦此时患者血压波动大,会加重病情,增加出血量,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释放大量的细胞毒性因子。而再出血是由于血压波动剧烈,导致血肿周围血管破裂,不仅增加血管张力,而且影响凝血功能,这些为再出血创造了机会。

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血压水平与血肿扩大有直接关系,为了避免再出血发生,临床研究得出:尽早、有效控制血压非常关键。但也有部分学者研究认为:病情在急性期时,持续过度降压治疗,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如患者颅脑血流代偿性不足,进而增加出血发生的可能性。实验对观察组患者采取急性期强化治疗,具体参照《自发性脑出血诊疗(2010)》进行,即测量患者SBP,来调整治疗方案。结合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对照组为76.19%;观察组的死亡率为2.38%、对照组的死亡率为11.90%,差异均明显,(P<0.05)。此外,观察组治疗后的收缩压(SBP)、NIHSS评分及治疗48h后血肿容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临床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加强血压控制治疗,可有效预防再出血、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这些对于改善预后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著.超早期血压控制对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风险的效果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35(4):28-30.

[2]李蒙,刘锋昌.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血压控制对再出血与预后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1):30-31.

[3]温亮仙.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血压控制对预后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15):1854-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