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肾衰康方加减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2

浅谈肾衰康方加减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张新芳张英强王小芳张川峰

张新芳张英强王小芳张川峰(成都中医药大学610075)

【摘要】通过对中药肾衰康方加减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有关文献进行复习,了解中药保留灌肠的机理以及对灌肠方的药理研究,对其经验进行总结,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病机肾衰康方灌肠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1-0339-02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基础上缓慢出现的肾功能减退直至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死亡率高,治疗效果欠佳。近年来随着透析、肾移植的发展,终末期肾衰的疗效显著提高,但对早、中期肾衰采取对症治疗难以阻止肾衰的发展,通过我们的研究,证实常规西医治疗配合中药灌肠对延缓患者肾功能衰竭,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有明显的优势,并且越早期灌肠效果越好。

1中药保留灌肠的机理

中药灌肠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就有“大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倾,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的记载[1]。

1.1通过物质交换从而清除毒素

中药灌肠亦即利用半透膜的原理,进行物质与物质的交换,以达到清除有害毒素的目的,人体的结肠黏膜就相当于半透膜,通透性较好,液体进入后与黏膜下的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内的液体进行物质交换,以清除血液中毒素及有害物质、补充电解质和碱性物质。灌肠疗法既可使药物在结肠吸收,调节全身功能,又可作用于结肠直接发挥作用,使肠内尿素等毒性物质排出增加,保留半个小时左右,可以使药物与毒素进行充分的交换,使毒素排泄更充分。从中医的角度来讲,通过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朝百脉之功能,将药液随气血而布达全身,从而发挥整体的治疗作用。

1.2中药通腑、泄浊排毒

对于早期或中期慢性肾衰竭的病人,大多邪实明显而正虚较轻,故多采用具有滋补脾肾、泻下通腑、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荡涤肠胃功效的药物组方,使聚集在体内的水分和湿度从肠道排出,以达到清除体内毒素的目的。

1.3加速毒素的排泄,减缓肾功能恶化

慢性肾功衰患者处于一种高分解代谢状态,尿素氮和血肌酐呈进行性增高趋势,大量蛋白尿可能是残余肾功能高血流动力学的表现,这些是肾功能进行性恶化的表现。中药灌肠后,患者的尿素氮和血肌酐得到了控制并有所改善,24小时尿蛋白也有所下降,说明中药灌肠对残余肾功能的高分解状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残存肾单位的高灌注和基底膜损害也得到改善,这些均与动物实验是相符的[2]。

2药理研究

方中以大黄泄浊排毒为主,上方为基方,辨证加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的主要泄下成分番泻甙进入肠道最后被分解为大黄酸蒽酮,成为主要的致泻成份[3]。部分从小肠吸收的蒽甙,在体内分解为大黄素等,泌人肠腔,再加上未吸收的大黄共同刺激大肠,使推动性蠕动增加,导致泄泻。大黄泻下作用可明显减轻内源性的毒素负荷,排泄肠道潴留的氮质代谢产物,从而促进肾毒性的排泄、降低氮质血症,另外,大黄成份大黄酸和大黄素[4],经肠黏膜吸收后可影响体内氨基酸的代谢,减少蛋白质分解,改善负氮平衡,大黄治疗氮质血症的机理一方面使从肠道吸收的合成尿素原料的氨基酸减少,另一方面使血中必需氨基酸水平升高,利用氨合成蛋白质。再者大黄可抑制肾内RNA蛋白质,从而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肥大和增殖,减轻系膜细胞的异常增生,减轻残余肾组织肾小球硬化进程,影响残余肾组织代偿性肥大,使残余肾间质小管损害减轻。另外大黄的鞣质对血管高滤过,高灌注状态有改善,降低残余肾的高代谢状态,并能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的分泌,减轻免疫炎症反应,改善肾功能,具有双向调节免疫的功能可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进展[5]。既往临床及动物实验证实,大黄配伍红花,可有效降低肌酐、尿素氮,改善肾功能;可增加实验性急性肾衰竭家兔的肾脏血液供应,改善微循环,降低肾脏局部内皮素,增加一氧化氮[6]。据报道,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之功,黄芪能抑制系膜细胞、细胞外基质的增生,减轻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的表达,从而减轻间质纤维化,增加肾血流量,其富含微量元素硒,对肾小球基膜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均有保护作用,同时还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和抗氧化作用,能够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能清除氧自由基、改善肾功能,延缓肾功能恶化的作用[7],丹参、川芎、益母草具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拮抗血小板聚集、增强纤溶酶活性等多方面的作用,因而能纠正肾内微循环障碍、抑制间质纤维化,从而改善肾功能。生牡蛎,强肝解毒,降低血脂,净化瘀血,使药物附着于肠粘膜,充分吸附肠道毒素,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其峻药缓用,可清除三焦壅塞湿浊之邪,荡涤肠胃热毒之秽,使氮质代谢产物从肠道排出,且其“泻而不猛”,不会加重大黄的泻下作用[8]。

3小结

综观本方,通过科学的配伍用药,从而达到泻浊解毒、化瘀利水之功。从西医角度各药综合作用可抑制肾小球硬化、肥大的发生发展,抑制淋巴因子炎症介质的产生,改善肾脏微循环,改善尿毒症症状,总之中药灌肠可明显纠正慢性肾衰的症状,延缓慢性肾衰的进程,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这说明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有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苏新民,马芝艳.中药灌肠法述要[J].中国中医药,2005,3(5):45—46.

[2]杨俊伟,黎磊石.大黄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的实验研究[J].中华肾脏病杂志,1993,9(2):65~68.

[3]张杰,宋政-生大黄的药理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1989,8(6):53.

[4]宋黎,史雯静.浅谈中医七情与整体护理[J].时珍国医国药,2002,l3(9):531.

[5]徐大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概况[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1999,1(12):286.

[6]张燕敏.中药结肠灌洗对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伴高脂血症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6):46—47.

[7]马敏宁.中药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96例疗效观察[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27(2):209~211.

[8]夏明珠,吕金雷,宋恩峰,等.肾通注射液对急性肾衰竭家兔肾血流量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5(4):43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