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1+1>2”的审计提升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构建“1+1>2”的审计提升策略

康淑会张馨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忻州供电公司山西省034000

摘要:内部审计是企业的“医生”,在当下医生不止需要“望”“闻”“问”“切”来判断患者的疾病,还需要依靠医疗设备对患者进行诊断。内部审计也一样,已经不能仅仅通过现场审计来评判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还需要借助创新的审计思维和专业化的审计信息手段来扩大审计监督覆盖面,提高审计工作成效和项目质量。

关键词:审计提升创新

一、提升背景

忻州审计部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存在审计专业化运用不足、审计创新工作脱离实际的问题。审计的专业信息化手段虽然有很多,但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因为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经历禁锢,导致我们在应用专业化手段时力不从心。审计创新过程不受控,缺少资源支撑,所以导致创新的成果与实际脱节,并不能很好的运用于现场工作。那么如何提升这两项不足,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提升策略

1.“1”是基于专业化应用的提升

以审计作业系统为主导,以业务系统为辅助,全面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审计查证分析,提升应用信息技术查找疑点、挖掘分析的能力。实行审计综合系统单轨运行,审计记录、审计底稿以及其他过程资料线上管理,实时录入系统,提升系统为现场审计“导航”能开展信息系统数据资源调查,及时掌握新增系统及功能点,逐步把审计信息系统的应用变成审计人员工作离不开的工具。

(1)做实方案,优化流程

审计方案是审计项目的基础,方案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细致周密、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将直接影响整个项目质量。做实审前调查及审计方案,将审计记录清单与责任分工编入审计方案,与审计内容一一对应,相互制约。记录清单是规定动作,必须完成,指导审计人员遵循审计方案;清单外记录属自选动作,以此引导审计人员有效发挥工作经验和主观能动性。审计过程中,通过记录复核、清单比对,核实审计方案落实情况,解决了审计方案与现场审计“两张皮”的问题,缓解了同一审计方案,不同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成果不尽相同的矛盾,强化了审计方案的指导作用,控制了审计风险,保证了审计质量。

(2)强化现场,创新载体

现场审计作业是完成审计目标任务的必经途径。现场审计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直接决定了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是整个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创新记录载体,将审计记录、审计底稿合二为一,变“一事一记”为“一类一记”,将审计记录内容固化,具体分为基本情况、发现问题、政策依据、审计意见四项内容。其中:“基本情况”描述审计事项的总体情况、审计抽样及核实情况;“发现问题”总结提炼存在问题;依次是违反的政策依据,明确的审计结论和针对性的审计意见。审计记录革新后,丰富了记录内容,扩展了记录的深度和广度,相应增加了记录编制难度,减少了记录数量,提高了复核有效性。审计记录将作为与被审计单位有效沟通的载体,发挥作用更加明显;同时审计报告可直接引用记录中“存在问题、政策依据、审计意见”等内容,减少了诸多中间环节和形式化的工作任务,使审计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3)严实报告,精准提炼

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最终载体,报告的质量决定了审计任务是否圆满完成,是否得到审计组织委托者的肯定和被审计单位的认可。报告正文尤其是业绩评价部分,坚持高度提炼概括,简练平和,评价适度,用词准确,同时考虑报告使用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专业语言要适当转化,增强可读性。问题部分要按重要性排序,反映出的问题要“有骨有肉”,在问题定性、标题撰写上,加大综合分析提炼力度,反复推敲,确保与组成部分相对应,内容实事求是,避免文不对题、以偏概全、含糊不清。建议部分要根据实施阶段对问题相关背景的调查了解情况,深层次分析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避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最终使审计报告做到格式规范、表述清楚、内容精炼,定性准确,重点突出,审计结论客观公正,审计建议行之有效,报告质量与其他审计环节相匹配。

2.另一个“1”是基于创新工作的提升

(1)系统准备,打造大数据审计平台。紧扣大数据审计需求,以数据融合为目标,构建“两个中心、三大系统”为主体的数字化审计平台。“两大中心”为解决数据传送、使用及安全问题,建立审计数据中心和审计数据备份中心,为大数据应用打通传输通道。“三大系统”涵盖审计综合系统、ERP现场实施系统和基建管控系统实施数据的同步更新。

(2)制度准备,引导大数据审计方向。思路决定出路,制度影响方向。在推进数字化审计和大数据审计中,公司应着眼于建设完善审计指挥管理机制,建立以责任为核心的目标管理机制,把审计指标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与业务工作一起研究、共同部署、齐步考核。从审计立项开始,就把审计项目纳入数字化指挥管理体系,在信息环境下运作。

(3)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提升审计成果附加值。加强审计综合分析,是提升审计成果层次的重要途径。在大数据环境下,需要应用大数据思维,以审计作业系统为主导,以基建管控系统为辅助,全面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审计查证分析,提升应用信息技术查找疑点、挖掘分析的能力,实现基建工程关键流程、关键环节的实时审计监督。

(4)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增强数据取值的风险防范。信息是把“双刃剑”,大数据更是如此。一个奋发向上的企业,要全面推进大数据审计,唯有努力培养计算机与财务、审计、工程专业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建设这样一支强大的大数据审计队伍,才能为实现经验交流、典型案例及优秀审计项目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内部审计需要在大数据风险管理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严格数据传输存储使用过程的保密管理;二是建立分层的数据分析形式;三是建立数据授权制。

三、保障措施

1.专业化应用的保障

为促进审计专业化的有效提升,明确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工作内容及人员分工和工作要求等,将信息化应用细化到各业务内容,量化到具体责任人,按月统计考核排名,并对应用成效显著的人员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双管齐下,以调动审计人员信息系统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信息化应用与标准化建设相结合,制定一套符合审计人员操作的工作指南。

2.创新工作的保障

一是项目资金控制保障。严格按照下达的投资计划和预算对项目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和超批复内容使用资金。施工中严格实行建设项目监理制度,做好项目实施进度和质量的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过程中变更签证、工程价款支付、材料和设备使用、安装和竣工验收等必须有监理签字,对工程进度支付严格审核。二是竣工验收及资产移交控制保障。基建项目完工后,基建部门应及时组织施工、设计、使用单位、监理及本部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应该按照规定时限督促施工单位报送工程结算资料,办理工程结算审计,经审计部门审核后及时办理财务决算,并根据批复工程的竣工决算和有关规定办理工程项目档案和资产移交等工作。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会计事务所进行评审,建立完工项目后评价制度,对项目达到的实际效果进行绩效评价,以此作为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的依据。

四、合力产生的效果

通过专业化应用与创新工作的提升,对审计工作的总体提升会产生很大的作用。“培养精湛医术,践行良医之道”,审计能从中医的“望闻问切”中为企业号脉,发现复杂的系统中企业运作的规律,从审计专业化系统中发现并“疏通”影响企业发展的“结节”,从创新的工作中挖掘最容易产生“结节”的“病因”,并对其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