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体会

曹维军1高芸2董长江2王楠楠2李博2

曹维军1(通讯作者)高芸2董长江2王楠楠2李博2

(1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医疗管理部163000)

(2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龙南医院介入放射科163453)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对31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行股动脉造影,选择股骨头的供血动脉旋股内、外侧动脉,注入溶栓、扩血管药物,即在每支血管内注入稀释后的罂粟碱25mg、尿激酶25万单位、复方香丹注射液40毫升,低分子右旋糖50ml,术后每日静脉滴注尿激酶5万单位,连用5d,治疗后行股骨头X线平片及CT、股动脉造影检查,随访、评估疗效。结果术后患者患髋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关节功能不同程度改善,随访6~24个月(平均15.5个月),股骨头X线平片及/或CT显示Ⅰ、Ⅱ期患者介入治疗后股骨头修复明显。结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介入治疗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的方法。

【关键词】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介入治疗临床体会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又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股骨头骨软骨炎,或股骨头扁平症。主要病变是股骨头骨骺坏死,死骨吸收后为肉芽组织所代替,最后股骨头失去其原有的密度而塌陷成扁平畸形[1],血性坏死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比较复杂。本病是一种难治症,目前治疗方法较多,如中医、西医,骨移植术或置换股骨头等等,但缺乏简便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介入治疗和综合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新技术的出现,使本症在治疗上取得满意的疗效,本文就收治的31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收集整理2012年1月~2013年2月实施介入治疗的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主要为关节疼痛和功能活动障碍,髋关节的屈曲、后伸、外展、内收、外旋、内旋和环转运动受到影响。影响正常行走。共收集31例(男26例,女9例);最大年龄66岁,最小年龄35岁,平均年龄51.5岁;病变左侧15例,右侧9例,双侧7例,病程5个月-3年,诊断标准参照Ficat分期标准[2],其中Ⅰ期17例,Ⅱ期8例,Ⅲ期6例;其中有外伤史5例,长期酗酒6例,大剂量激素使用史4例。31例患者均经骨盆正位或髋关节CT检查明确诊断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股动脉DSA评估血管情况,可见患侧股骨头颈区血管数量变少,血管径变细,血流明显减少。

1.2方法在飞利浦CV15监视下常规消毒,铺巾,患侧腹股沟区局部麻醉,单侧病变行对侧股动脉穿刺,双侧病变行右侧股动脉穿刺,在短导丝引导下,将动脉鞘送入股动脉,拨出短导丝,将5F型导管经股动脉、髂总动脉、腹主动脉进入患侧髂外动脉,调整导管进入旋股外侧动脉和旋股内侧动脉[3]应用高压注射器,应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比醇20ml影点,双侧病变患者穿刺同侧行导管成型后造影,确定股骨头血供情况及病变部位,固定导管。分别在旋股外侧动脉和旋股内侧动脉处推注罂粟碱25mg、尿激酶25万单位、复方香丹注射液40毫升、低分子右旋糖酐40ml。手术结束后,拔出导管,局部按压止血15分钟,加压包扎,送回病房平卧。介入术后第2天开始辅助治疗,每日静脉滴注尿激酶5万单位,连用5d。

2结果

本组31例患者,术前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疼痛及活动功能障碍。介入术后随访6~24个月,Ⅰ、Ⅱ期患者关节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基本缓解,行走步态正常,活动范围正常,Ⅲ期患者关节疼痛有一定程度缓解,活动功能改善不明显。31例患者均行DR检查,24例行CT检查,介入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消失18例(58%),明显减轻9例(29%),无改变4例(13%)。X线平片观察20例(65%)股骨头大小形态正常,坏死区明显缩小或吸收,骨质密度均匀,骨小梁出现;囊状透亮区变小;关节面光滑清楚。CT复查,显示坏死骨基本吸收10例(32%)、部分吸收6例(19%),可见明显新骨形成4例(13%),关节腔积液明显吸收好转。在随访当中,9例行血管造影,对比手术期间血管造影片,股骨头颈区域血管数量增多或明显出现侧枝循环血管,使同区域血管染色明显增多增粗并延长。

3讨论

骨头的血液供应主要有闭孔动脉发出的圆韧带动脉、旋股内侧动脉及旋股外侧动脉构成的旋股动脉环。介入治疗是局部灌注扩血管药及溶栓药物,首先使供应股骨头血管扩张,继而溶解微栓子,使软骨下区血管数目增多、口径增粗,改善了股骨头的供血情况,有利于坏死骨质吸收和新生骨形成[4],患者在短时间就能收到明显的效果。通过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1例临床资料分析,介入治疗术后,再配合辅助治疗,能使股骨头坏死Ⅰ、Ⅱ期患者症状缓解,甚至达到治愈效果。术后绝对卧床休息是关键,避免患肢负重,同时口服钙片及肠溶阿司匹林片等药物3个月,以增加疗效。根据本组资料显示介入治疗是一种简便、无痛苦、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尤其对早期未变形的股骨头坏死患者患者,将是首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恩惠,刘玉清,贺能树.介入性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31-238.

[2]余开湖,冯敢生,郑传胜.DR、CT、MRI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2):151.

[3]耿志辉,刘丙木,任振祥,等.罂粟碱、尿激酶和低分子肝素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4,13:269-270.

[4]戴双武,丁帅,李章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0,7(0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