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治教学中的快乐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浅谈政治教学中的快乐教学

兰晶翠

山东省烟台市实验中学兰晶翠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初中学生又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这就使政治教师的教学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更为他们的教学任务提出了难题。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政治理论枯燥,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现象和托辞随处可见,而要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对广大政治教师来说不得不说是任重道远。

一个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你想使教育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入研究的幸福之路”。那么如何使政治教学充满活力,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趣味性呢?我认为在新课改理念的推动下,政治教学工作应该注重教学的实效性,挖掘课内课外教师与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政治课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注重课堂实效与创新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思想性极强的学科,旨在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并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所有这些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学生的配合,更需要教师的注重实效、注重创新的理论传授,试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每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学生思想品德、知识、智能势必会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得到发展。

二、注重课堂教学实效,就必须寓教于乐,增强课堂内教师教学的活力

这里所提到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不是我的独创,但有属于我自己的探索、思考与实践。所谓“寓教于乐”,是以教得轻松、学得轻松为原则和指导思想,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途径,充分调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向积极性,努力创设自然、融洽、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要想使教学有活力,首先就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活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益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下面就这个问题,结合我一贯的教风,谈点粗浅的看法。

1、情感感染是实施愉悦教学,使课堂充满活力的“兴奋剂”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没有师生感情融于其中的教学是“贫血的教学”,教学活动是否充满热烈的情感,这既决定着能否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同时也是衡量和评价课堂心理气氛的标准。要使课堂充满情感色彩,使学生“动之以情”,首要一点是教师必须先“入情”或“进入角色”,用自己的情感巨浪去冲决学生情感的堤坝,使师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就要积极发展情感类活动课的教学工作。其基本模式是:根据特定的情感目标创设情境——体验、交流、讨论、感受——总结内化情感。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既是一个活动的指导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不是将预先确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在与学生的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体验、共同感受,学生也在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气氛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发展积极健康的情感。

例如,我在初四政治“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一课的教学中,大家一起观看了有关“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片断,体会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同学们又讲了许振超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开拓进取的故事……通过讲名人故事,联系自己身边的实际,大家得到的不仅仅是心灵的净化和感动,更重要的是能自觉衍生出一种爱国情感.

2.幽默的语言是实施愉悦教学,使课堂充满活力的“调味剂”。

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主要靠语言来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能适时地用一两句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打破沉闷的气氛,缓解紧张的情绪,融洽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在轻松愉悦的笑声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正如法国著名演讲家海茵兹.雷曼麦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比如,我在教初二政治时,当讲到“意志坚强的表现”的四个表现即“坚持不懈、处事果断、不怕困难、善于自制”时,我发现在学生听讲的过程中,有一个男生在低着头一动不动。从其状态可以判断出,他在看一本很吸引他的课外书,于是我停下了讲课,点了他的名字,他的回应动作极其敏捷,迅速把他所看的课外书塞进了桌洞里,站了起来,当我询问他我刚才的讲课内容时,他竟然“理直气壮”的回答:“没听见。”当时我有些生气,但马上我又换了一种口气对他说:“我刚才在讲意志坚强的表现呢,不过,我发觉你已经掌握了它的内容啦:首先,你竟然有胆量在我讲课时看课外书,那说明你“不怕困难”,起码不怕被老师批评;其次是你的头一动也不动——说明你在“坚持不懈”;再次是你刚才的塞书动作-—说明你处事果断;最后,我没有对你发火,哈哈,说明我善于自制,你知道啦?”……一堂课下来,结果可想而知,不仅是他连其他同学也在笑声中掌握了知识,而且从那次上课以后,他再也没有上课走神的事情发生。可见,幽默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是启发学生求知欲的开胃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黏合剂,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兴奋剂。当然,幽默要为教学服务,而不可偏离教学这个根本。

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愉悦教学,使课堂充满活力的必要手段

在初三法律常识的教学过程中,我最多采用的是模拟或表演类活动课。此类课型采用表演、独幕剧、小品、相声、角色阅读、模拟法庭、漫画、辩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表现欲,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训练学生的创造智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这种类型课的基本模式是:改编教学内容—确定角色—-表演及观看表演—-思考领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入指导,具体工作由学生分组协作完成,还要设计出使学生不感到有压力乐意去表演,又要有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例如,我在讲《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一课时,针对“当我们遇到不法侵害行为时所采取的不同态度”,让学生来分别表演其中的角色,亲自体会角色所带来的感受,然后再分组讨论。结果在讨论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提出“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违法犯罪行为都视而不见、袖手旁观?”等问题。使课堂知识进一步与社会实践联系,通过讨论得到意外的收获,并使知识很自然上升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注重实效,寓教于乐,必须要增强学生主体学习的活动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让学生掌握学生的主动权,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那么怎样才能使个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达到乐中求学之目的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兴趣—学有活力的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强调:“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它既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又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听新闻、评时事、解决实际问题法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他们积极的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2.注意—学有活力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注意某一些现象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优势兴奋中心转移,会引起注意方向的转变,学生如果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注意力,犹如在“学海”中找到船只,“书山”中找到了路径,就可以主动地摄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无论是导入还是束尾,无论是讲解还是过渡,都要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

3.参与教学—学有活力的必要手段

参与教学或称为“师生换位”,是指受教育者一方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积极而又创造性的主动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来亲自讲一堂课,其实在学生准备这堂课的同时,知识的获得目标已经基本达成,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自己的胆量与口才,况且还可以得到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对教师劳动的尊重。

以上就是我用自己的实践诠释的新课改理念下的政治愉悦教学方法。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课改步伐的加快,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适合我们政治教学的创新教学方法,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探索,终会使我们的课堂变成“以人为本”的快乐的场所,定能充满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