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简论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

郑碧芳

四川省资阳市伍隍中学郑碧芳

中国近代,是一个外侵内腐,多灾多难的屈辱时代,也是爱国主义思想喷涌激发,大放异彩的光辉时代,因此,在中国近代史上自始至终贯穿着一幅幅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

近代中国灾难深重,亡国灭种的阴影,落后挨打的处境,使多少志士仁人夜不成寐,为了反抗外敌,改革现状,他们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无数先烈的鲜血,洒遍了锦绣山河。他们抛头洒血,舍生取义,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动人篇章。

是什么精神力量鼓舞优秀的中华儿女,振臂而起?不是别的,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而爱国主义,如列宁所说,“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反对外国侵略:近代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短促而又辛酸的中国近代途程,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厮杀声中艰难走过的。反对外国侵略,构成了近代爱国主义乐章的主旋律。

这首先表现为反抗侵略的一贯性。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外围侵略者对中国发动过五次大的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战争,虽然每次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每次都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抗暴精神,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

这更表现为中国社会各阶级在一定程度上反对侵略的一致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都积极地参加反对侵略的斗争。

在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封建地主阶级中,涌现了一大批爱国志士。单以鸦片战争而言,我们就可以排出一长串英烈的名字,写出一厚本悲壮的事迹。

在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他们互相之间很多时候,在很多问题上往往是矛盾的,甚至尖锐对立,但在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时,又往往是一致的。林则徐、左宗棠、冯子材都镇压过农民起义,但在反对外国侵略时,他们又和农民的利益一致,同受外国侵略者欺凌的共同命运,把他们联结到反对外国侵略、保卫民族利益的统一战线上来了。

改良和维新:近代的爱国主义思潮

在戊戍时期,站在时代前列而领航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掀起的爱国主义思潮比地主阶级改革派和农民革命派的爱国主义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他们不仅提出了反抗外国侵略的强烈要求,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企望使祖国“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那时候的爱国志士们清醒地认识到:“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救国和维新,互为表里,互相推动,形成了激荡神州大地的爱国维新思潮。

百日维新冲破重重阻力,把某些救亡图存的措施推上了实践的轨道。在推行新政最有效的湖南省,工矿交通、文教民风,百废俱兴,朝气蓬勃,但每一项政治的、经济的、文教的事业,无不有爱国主义的轨迹可寻。他们开矿修路,不仅仅是为了开发祖国的宝藏,而且富有崇高的爱国深意。范文澜同志就此评论说,维新志士表现的这种爱国热忱,“思想上确有革命倾向。”不言而喻,爱国主义是推动戊戍新政的强大动力,而每一新政的付诸实践,无不浸透着维新志士的爱国主义心血。

学习西方:近代爱国主义的特色

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关天培、裕谦、陈化成等将领抗敌不可谓不坚决,不可谓不勇敢,可是,烈士殷殷鲜血并未能洗去国家蒙受的耻辱,英雄的累累忠骨并未能挡住敌军的进攻。抗战失败了,堂堂天朝大国败给了万里之外的化外岛国,历史发生巨大变化,形势急转直下,迫使一切爱国的人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战败的原因究竟在哪里“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这就是直到二十世纪初年为止,中国人对于救国道路的抉择。

于是,“向西方学习”就这样合理而又微妙地与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结合了起来。

作为地主阶级抵抗派的首领,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具有远见卓识的爱固者,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坚决抵抗外国侵略,但并不排斥学习敌人的长处,所以早在一八四O年十月给道光帝的奏言中,他就第一个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资产阶级改良派不仅重视在经济上、科技上学习西方,而且逐步意识到,在政治上必须学习西方。他们企图以创办实业,振兴商务来救国图强,然而经济变革过程中遭到的各种挫折和障碍,使他们产生了变革政治制度,用西方式的资本主义上层建筑来保护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

维新志士的人头落地,催动更多的人,自觉地把爱国主义与向西方学习和推翻专制政权联结为一体。陈天华大声疾呼:“要拒外人,顺要先学外人的长处”,“不把他们好处学到手,可抵得住他吗?”孙中山特别强调:“知清廷窳败,难期振作,非推翻专制,彻底改革,无以拯救祖国于危亡。”孙中山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这和他系统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是有密切关系的,他在西方全民政治的基础上,构架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理想,孙中山是在“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中国面临瓜分豆剖厄运的情况下,“抛弃其医人生涯,而从事于医国事业”的。爱国王义的神圣使命,驱使孙中山在坚定地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力求预防欧美政治的弊病,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当作自己救国救民的崇高目标并为之奋斗终身。

通观中国近代史,爱国主义自始自终与向西方学习联结在一起,历史雄辩地向人们证明,救亡图存与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特色。

正是眼光远大的爱国志士不断地把中国人的视线引向外国先进的东西,才为五四时期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