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学生登上“历史”舞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1

历史课——学生登上“历史”舞台

祁付龙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翟王镇中学251800

一、审美化教学,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喜欢登上“历史”舞台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科目是非常多的,学生不可能对每一学科都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历史学科,大部分学生看到了众多的时间、历史人物、历史时间以后,就感觉枯燥乏味,甚至产生了厌烦的情绪,没有了学习的信心。对于这种现象,历史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入手,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述红军长征时老师可以为学生朗诵一首《七律·长征》;讲述文艺复兴时老师可让学生欣赏一幅名画《蒙娜丽莎》;讲述鸦片战争时让学生观看一部《林则徐》电影……这些众多的审美因素都可以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达到学习的真正效果。

1.亲自动手,让学生通过仿制文物感受历史文化。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遇到一些展示历史文物的环节,要么是单纯地靠老师的口授一带而过,要么是直接将文物的教具机械地展示给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起到一些教学作用,但是不能真正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思想。针对这种情况,历史教师可以在新的教学理念下积极创新,教给学生仿制历史文物。教师可以事先提供给学生应用的素材,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仿制甲骨文、汉代的画像砖、宋代的彩陶等等,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中既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加深了对历史文化的感悟。

2.观看影片,设身处地走进历史背景。历史重要是靠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的,对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教师可以通过观看影视剧的形式让学生真正走进历史舞台。有时候单凭老师的语言很难给学生讲清历史,学生就不会感受到历史背景,难以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当时的情感。所以,在历史课堂上,可以运用历史影音资料。比如在教学《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有更清楚的了解,让学生们观看了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状况和英国当时的社会状况。通过观看,学生很清楚地了解到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相比的差距。

这样就很自然地得出了以下结论:中英两国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的日渐衰落构成了英国入侵的可能,而英国为了满足自己的发展要不断扩大市场,这就决定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而战争的结局也必然是中国要失败。这些影视故事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还能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学生采用历史辩证主义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提高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二、精心创设课堂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解疑中走进历史

历史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设置一些好的“问题”去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丰富的联想,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历史思维能力。

怎么来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呢?在我们历史教材每一课前面都有提示的探究的主要问题,老师可以借鉴,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因此还需要老师对问题的整合和创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在学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这课时,教材本身的要求是: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建国初期的一些外交活动、有哪些意义,同时理解和平共处在外交方面的作用,认识我国在促进世界和平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等等。如果只是让学生按照教材的问题去探究,那么他们肯定没有兴趣。但是,我在课堂上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给学生出示了现代中国三个时间段分别取得的伟大成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探究:(1)三个时期对外政策的特点分别是什么?(2)这些外交政策分别对当今中国的发展有什么作用?(3)我国对外关系能不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4)旧中国的外交和当今中国的外交有什么区别?我们从中能受到什么样的启发?这样的课堂情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

三、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把历史融入生活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历史课堂教学虽然有所改变,但在教学方式上还没有真正摆脱“读问讲练”的形式。要想将新课改的思想真正贯彻到历史教学中,就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尽量将历史课程联系教学实际,融入实际生活,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丙义《中学历史课程教材改革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朱筱新《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章年海《中学历史新教材新教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4]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