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训练中心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6
/ 2

工程训练中心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索

闫月娟

Explorationof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WayofEngineeringTrainingCenter

闫月娟YANYue-juan曰宋玉杰SONGYu-jie曰祖海英ZUHai-ying曰孟碧霞MENGBi-xia(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庆163318)(CollegeofMechanicalScienceandEngineering,NortheastPetroleumUniversity,Daqing163318,China)

摘要院全国各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初建和转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但由于建设周期较短,普遍存在训练项目不完善,教学资源利用率低,管理制度滞后等问题。通过采取挖掘中心现有潜力,展示工程训练的成绩,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以及增加对外创收等措施,将全面提升工程实训的教学质量,实现工程训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Manyuniversities'engineeringtrainingcentershavefinishedtheirbasicconstructionandtransformationwork.Becauseoftheshortconstructionperiod,thetrainingprojectsarecommonproblemsoflowutilizationofteachingresources,managementsystemlagandsoon.Bytakinguseoftheexistingpotentialofminingcenter,exhibitingengineeringtrainingachievements,deepeningthereformofpersonnelanddistributionsystemtoincreasetheexternalrevenue,thuscanimprovetheteachingqualityofengineeringtrainingandrealiz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engineeringtrainingcenter.

关键词院工程训练;持续发展;改革;创收Keywords:engineeringtraining;sustainabledevelopment;reform;createrevenue中图分类号院G642.0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18-0230-020

引言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推动下,全国各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初建和转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其投入之多,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但评估过后如何保持这一成果,使工程训练中心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是目前工程训练中心普遍面临、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在当前状态下,现代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是大势所趋[2]。本文将结合自身在工程训练中心的工作经验和所思所见,探讨工程训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挖掘中心潜力袁提升教学水平工程训练中心的硬件建设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教学水平的提升却不能一蹴而就。很多新开发的训练项目还不够完善,许多新设备的功能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教学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挖掘中心现有潜力,提升教学质量。

1.1深化课程改革,建立实用、高效的课程体系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建设应有的放矢,以服务于全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主旨,优选训练项目。同时发展专业特色训练项目,将工程训练与专业训练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同时,训练专业技能,提升工程训练的内涵。

1.2精心编排教学场景、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工程实训的效率针对每一个训练项目,明确训练的目的,制定规范的训练过程,精心编排、设计教学场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学到有用的知识。

1.3加大创新性、开放性训练项目的比重工程训练是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多学科交叉创新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在工程训练教学中必须不断完善原有的创新项目,开发新的综合创新训练项目,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创新训练。

开放是保证创新训练项目得以开展的重要手段[3]。任何一个创新型训练项目均不可能在课内短时间完成,因此工程训练中心必须加大开放的力度,完善预约管理,实现设备、场地和指导教师全方位的开放,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创新训练目标的实现。

2展示工程训练的成绩袁保持各界对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热度由于各高校对工程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同,评估过后各高校训练中心的发展将呈现多元化。其中少数中心将能维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多数中心将面临无人问津、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如何在逆境中实现工程训练中心的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不断展示工程训练的成绩,争取各界对工程训练的认可和关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可以采取的措施有:2.1成立课外活动小组成立机器人、逆向工程、数控加工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小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主动学习和科学探索的乐趣,创建良好的学习风气。

2.2组织各种技术大赛组织各种校内技术大赛和创新设计大赛,进而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大学生机械设计、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为学校争光,使学校领导看到工程训练的成绩,继续关注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2.3开设全院选修课利用工程训练课程的先进性开设新颖的全院实践和理论选修课,使学生学习到当前本行业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优化整体课程体系,提升育人质量。

2.4拓宽工程训练的外延突破工程实训的教学领域,积极参与大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并力争成为研究生实践教育的平台,提高工程训练在整个育人环节的地位和作用。

2.5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吸取各院系对工程训练课程的竟见和建议,使工程训练更好地为理论教学服务,成为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如能做好上述的各项工作,将能够取得学校各部门对工程训练的认可和关注,保持各界对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热度。

3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3.1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制度由于工程训练的特殊性,实训指导人员不仅要有高水平、高学历的指导教师,也要有实践操作技能高超的技术工人。因此在人才引进方面应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引进机制,规范竞聘、招聘流程,保证引进人才的质量。

3.2建立灵活的人事代理制度工程训练中心能否成为创新基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背景和知识积累,加之工程训练的外延不断扩大,完全依靠训练中心的专职教师指导工程训练将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建立灵活的人事代理制度,依托大学的资源优势聘请专家教授和现场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做兼职指导教师,将能迅速提升工程训练的水平,带动整个工程训练快速发展。

3.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考核、培训、升职和竞争机制,为实训指导人员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稳定现有教师队伍。

3.4建立灵活多样的分配制度由于工程训练的内涵和外延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训练项目、训练时间、训练人数激增,教学形式多样,但分配制度仍固定未变。创新训练和课外活动小组等新的教学形式,完全依靠指导人员的敬业和奉献精神在运转,显然分配制度已不能适应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的快速发展。因此要想实现工程训练中心的持续发展,必须与学校沟通,建立体现公平的、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保护劳动者的热情。

4广开创收渠道袁寻找自身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各高校由于扩建和搬迁的影响,普遍出现了资金不足的现象。在工程训练中心后续运行和持续发展方面将很难得到学校的资金支持。为了保证中心的良好运行和持续发展,各中心应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中心的设备资源和教学资源,广开创收渠道,形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4.1积极承揽工业生产任务工程训练中心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优秀的操作人员,而且绝大多数训练中心是从实习工厂转型而来,具有丰富的从事工业生产的经验。

因此工程训练中心应积极承揽零配件的加工和定型产品的生产,并将工业生产和工程训练完美地结合起来。这将会给中心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是工程训练中心创收的主渠道,对工程训练中心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4.2开展多方位的继续工程教育现代工程技术日新月异,其结果是一个人不可能通过一次正规的学校教育就满足终身的需求,将有一大批科技人员需要进行继续工程教育。工程训练中心因其拥有先进的训练设备,掌握当前前沿的工程技术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必将成为当前继续工程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工程训练中心应充分利用其丰厚的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也为工程训练中心的持续发展开拓一条新路。

4.3以科研带动工程训练中心的发展科研决定训练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科研可以提升工程训练的内涵、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同时科研经费还可以改善教学条件和科研条件。因此工程训练中心应重视加强与各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部门的联系,积极承担横向、纵向课题,使工程训练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5结语工程训练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已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在工程训练中心后续的建设中,只要能够与时俱进,坚持进行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培育自身的经济增长点,必将实现工程训练中心的持续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院[1]王建伟,许学东,王丰晓.六个转变: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2]傅水根,武静.深化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全面促进可持续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3]宋凤莲,刘梅清,巫世晶.多层次开放式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8).作者简介院闫月娟(1971-),女,黑龙江大庆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金属工艺学教学和工程实训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