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主要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3

浅析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主要方法

孟凡志

孟凡志

摘要: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做到不断调整和更新,使教学内容生动鲜活。国防教育内容要突出时效性,与国内外军事动态紧密结合,与当今世界热点问题紧密相连。要紧密跟踪世界格局的最新发展和最新变化,及时把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添加到课堂教学中,使国防理论教学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封闭”教学转化为“开放式”的教学。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制度方法水平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7-0072-03

为了充分巩固和保障国防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促使其重要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和不断提升,高校国防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深入研究、了解新形势下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新途径、新举措,下大气力全面提升高校国防教育的质量。

一、更新教育观念,完善规章制度

1、树立新的国防教育理念

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以及良好生活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为国家的长久安全稳定培养优秀人才。

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题。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国防教育的核心,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增强必须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来体现。爱国主义和国防意识二者密不可分,爱国主义是国防意识形成的思想基础,国防意识的强化需要以爱国主义为精神支撑。

要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并不意味着国防实力的强大。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从总体水平上衡量仍有很大差距,面对未来可能的高科技下的局部战争,国防建设和国防教育都绝不能松懈。因此,常怀忧患意识,树立长远目标,是高校国防教育的必备理念。

2、落实并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要求

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是我国国防教育的基本法,《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是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依据,但这些法规内容较为抽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法律效力和作用的发挥。这就要求各省(市)及高校制定操作性较强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实施细则》,用来进一步统一高校国防教育的时间、内容、方法、要求和标准,以确保国防教育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18]。

此外,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高校对国防教育缺乏应有的认识,使得相关法律法规在贯彻和执行等方面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许多规定与要求落实不到位,形同虚设,甚至个别高校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错误做法。因此,针对国防教育的新形势和当前高校开展国防教育遇到的新问题,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国防教育立法,制定操作性和执行性强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

同时,要确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首先是检查制度,相关部门要对国防教育情况定期组织检查,并对实际教学效果和作用进行公证客观的评估,对获得的经验和不足进行全面总结,寻求不足不利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提供依据。其次是奖励制度,它是提高工作热情的源动力,对于政绩突出、效果显著的应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再者是处罚制度,它是必要的督促措施,对凡违反制度的个人和单位,给予各种相应处罚。最后,要有相应的评价机制,它是高校国防教育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组织相关专家考核和检验国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尽快改变以往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有教学而无考核评估”的状况。

二、加强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

1、明确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

高校国防教育目标由一系列阶段性目标构成。大学一年级是学校集中组织开展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的阶段。因为这一时期不仅是学生获取国防知识、确立国防观念、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自身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走向明确、最终确立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学生军事技能训练、理论知识学习均要提出明确具体的量化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训练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基本国防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初步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意识、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而大学二、三、四年级,国防教育应由集中系统教育转为有针对性的重点教育,这一阶段的国防教育目标应突出强化国防精神领域目标,包括国防观念、意识和精神的确立和巩固,以及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分析形势、明辨是非,判断问题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要完善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确立国防课程独立运行机制,真正实现国防教育课程的规范化、制度化、正规化。严格按照学生军事训练大纲来组织实施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和督导。军事理论教学要纳入高校教学管理机制,列入全校教学计划,统一排课,统一检查评估,统一考试和成绩管理,保证时间分配上的充足,其教学时数至少为30学时[22。

要摆脱单一的军事训练,开设一些必要的和学生感兴趣的选修课和辅修课程,使学生及时了解各种先进国防理论以及国防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世界军队的发展方向、未来的战争形态及可能性等等。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可以涉猎武器装备、战术战略、军事高技术、国际军事形势,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国防课程的学习,培养他们关心国防现代化、军事现代化的意识和兴趣。

2、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做到不断调整和更新,使教学内容生动鲜活。国防教育内容要突出时效性,与国内外军事动态紧密结合,与当今世界热点问题紧密相连。要紧密跟踪世界格局的最新发展和最新变化,及时把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添加到课堂教学中,使国防理论教学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封闭”教学转化为“开放式”的教学。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要注意克服单一的讲解授课,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结合各自的教学特点,开展多元化、多样化教学。

(1)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课程可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教学形式可采取学校与部队结合、教师与军事专家结合;授课方法可使用讲授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将声音、文字、图像、影像等有机组合,使课堂效果更加直观、生动、逼真。加之发达的网络教学相统一,。

(3)建设军事理论网络课程。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把军事理论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随时能与教师共享资源,不仅能从课内进行学习,还能在课外自习,提过教学效果。

3、结合实际选用或编写教材

目前各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从内容体系看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以国家教育部和总参、总政制定的大学生军训大纲为主编写的,另一种是以本省国防教育大纲为主编写的[23]。教材建设事关重要,它是课程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在选用和编写军事课程教材时,必须克服随意性和照抄照搬,要与本地区、本学校特点相结合,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选取。其中着重注意两个问题:

(1)教材选用要严谨适度。地方大学的国防教育课程不能照搬国防军事院校或军队使用教材,要有一个适合他们自己实际情况特点的教学材料。尽量选择教育部统编的优秀教材,使教学材料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2)教材编写要具有特色。教材编写要与本地和高校自身相适应,难度适当,深入浅出,条理分明;同时要注意内容的时代性,不能过于陈旧,注意更新。内容涉猎面要广,要以概念性、基础性为主,以深奥的专业知识为辅。

三、健全组织机构,提升师资水平

1、建立专门的管理和教学机构

高校国防教育管理体制要具有相对的长期稳定性,以保证工作具有连续性;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拓展性,即能根据新情况的发展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要在组织领导、计划制定及人员配备等方面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管理体制,确保教育的长期有效开展。

专门的教学机构,是进行国防教学的基础,是人才发展的保证。高校必须建立专门的教学机构来负责国防教育的组织和实施。这一机构必须规范地纳入高等学校教学机构中,按独立的教学实体进行管理和建设,同时,军事课教师必须按照高等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规律,坚持走教学为指导的专业化道路[24]。

要合理确定教师编制,并按编制配备专职教师。在许多高校,专职国防教育教师主要从武装部中适合教学的武装干部中选用。由于各高校承担教学任务的具体情况不同,有的在教学中以专职教师为主,聘请兼职教师补充,有的则是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很少。还有的学校尚未给国防教育教师确定编制,没有专职的教师,有的是军事教研室有编制,但有名无实,至今仍没有配备专职教师。高校应该根据本校的招生人数以及教学具体情况,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和师生比例,恰当确定国防教育教师的编制,并把编制落实到实处,以利于国防教育教学与科研的顺利开展。从长远发展来看,这是关系到国防教育课程的深入发展、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今后要逐渐组建成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从目前情况看,各高校国防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在总体上缺乏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管理机制。要把好国防教师选入关,制定一系列的聘任标准,从而提高国防教育者的理论素质和技术能力。要建立和完善定期检查和考核制度,通过考核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忱,使之按要求自觉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建立激励机制,把国防教育教师的职称列入教学职称评定中并争取设立军事理论职称评审系列。同时要加强对国防教师的人文关怀,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其工作条件,从制度上保证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2、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国防教育教师,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其自身职业素质能力水平还不高。只有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师资培训,逐步实现国防教育教师专业化,才能保证和促进国防教育的教学质量。

(1)开展军地交流。开展军事院校教师和地方高校教师交流,通过军地合作进行国防教师的培训,可以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加强师资培训。对国防教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着重选拔培养军事理论教学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特别加强对于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进程。在培养中力争做到立足国内,重视实践,以在职进修为主,脱产进修为辅这一原则。同时可以鼓励教师通过报考在职研究生和各种进修班等形式,进行自身培训提高。

(3)严把教师进入关。抓好教师入口质量,是提高国防教师素质的先决条件。在补充人员时,既要重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部队转业干部,又要考虑普通高校的优秀毕业生,二者的合理结合,对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人员结构和梯队建设尤其重要。地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一般应具有硕士学位,授课前应到军队院校学习进修军事理论或到部队熟悉军事生活,掌握必须的军事基础理论和技能,具备从事军事理论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

(4)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良好的学术氛围是教师积极进取的外在动力和条件。要经常性的开展学术交流,相互讨论,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对于学术技能优秀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保障师资队伍和学术骨干队伍的不断成长,从而推动国防教育事业保质保量的顺利进行。

四、提高军训质量,注重社会实践

1、切实保证和提高军训质量

进行军事训练,是提高国防意识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环节。在今天多方面不安因素共存的条件下,国家安全是和每一个公民的爱国热情、国防观念和奉献精神分不开的。青年学生进行军事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国防观念,而且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国防意识。学生军事训练工作也是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培养各方面技术人才的同时,也为国防建设人才培养,为后备军官训练及储备战略措施,为高质量的后备部队提供重要保证。

军事训练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其他专业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军事训练容易激发学生热情,使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军事训练要求严格,遵从实战训练,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有利于学生在困难的条件下,树立正确的苦乐观,有利于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毅力和吃苦精神。

2、开展丰富的国防教育社会实践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国防教育”被看做一门纯理论性的课程。为了成绩合格,学生往往比较重视课内理论的学习,而轻视社会实践过程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训练中,学生消极参与,主动性差,应付了事的心理严重,个别院校在这种情况下,甚至取消了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社会实践是任何学校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国防教育除了进行课堂教学和军事训练以外,社会实践也是国防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社会实践,把平时课堂教学的内容付诸于现实,才能真正理解国防教育的意义,也才能达到高校进行国防教育的最终目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广大群众中宣传关于国防教育的知识,以便提高全体国民的国防意识;可以组织学生到军营进行参观,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情况;可以组织学生慰问军烈属,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验部队生活。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让国防观念在他们心里打下更深的烙印,让学生真正理解国防教育的内涵和本质,让他们认识到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加强国防教育的重大意义,这样的国防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加强大学生军训中的素质教育

高校学生开展军训是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军训中,军人条令、条例的学习,以及在训练、休息,用餐、乃至唱歌,打扫卫生、内务整理等方面,严格的管理和要求使同学们切实体会到“纪律是胜利的保障”的真理。他们认识到没有严明纪律的约束和严格的管理,一个集体就不可能步调一致,就不会有坚强的战斗力。起初同学们最难适应的就是分秒不差的准确的作息时间和军队特有的严格要求。军训的日常生活和一切行动都听哨声行事,从起床到熄灯始终如此,一天的生活时时都在强化着大学生们的纪律观念。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大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得到了增强。有同学在总结中写道:军训生活一开始,我们便意识到自己与它是多么的不协调,现代都市人以洒脱不羁为美,军人以严守纪律为本,都市人以我行我素为个性,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于是对我们这些时时标榜“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来说,军营生活不啻是脱胎换骨的改造,为此,我们不知流下了多少汗水与泪水,烈日下我们站军姿;狂风里我们踢正步,星光中我们打军体拳,一切自由散漫的作风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军容和绝对的服从。

军训过程是集体主义教育过程,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他们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教育和感染着每一位大学生,使他们走出“自我”圈子,处处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军训的各项活动都是集体的活动,靠集体团结协作才能搞好。如方队操作,就是一种集体行为锻炼,潜移默化地增强了集体意识。同时,军训期间实行生活军事化,内务卫生、军容军姿,队伍训练都要进行评比,谁做的不好都会影响集体荣誉,所以,每个同学都为集体争先进而积极努力,并以十分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训练中的每一个工作。同学们亲身体验到,没有集体观念,就没有集体力量。

作者简介:孟凡志(1970—),男,辽宁阜新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军事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军事理论研究(辽宁阜新,123000)。

[参考文献]

[1]陈远.学生军训与高校素质教育[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31—132.

[2]刘礼明,张冠珠.大学生军训成果长效化的实践与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6):29—31.

[3]傅景云.高鸿春.国肪教育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45—47.

[4]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l:2—5.

责任编辑:杨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