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类心理报道及其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浅谈高考类心理报道及其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边祎明

边祎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314-01

摘要:高考作为心理事件的高发区,一直是心理报道的重点涉足领域。高考类的心理报道发展至今形成了自己的报道特色,为受众提供了很多有益的信息,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该类心理报道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有必要揭示这些问题,探讨关于这些问题的对策,为高考类心理报道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心理报道;问题;对策

近年来,心理报道这一概念悄然兴起,各种心理报道充斥媒体。高考作为中国学生进入高等教育的最重要途径,历年来都是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话题。媒体的报道目的是想为相关受众提供相关信息,并对相关心理问题提供一些科学分析和建议。但是,此类心理报道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该类心理报道的未来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对症下药。

心理报道,“是以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大众心理现象以及与大众心理有关的事件作为报道对象,并尽可能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对此现象或事件进行解释的新闻的总称。”由此概念,我们可以解释高考类的心理报道。高考类心理报道泛指与高考相关的心理报道,笔者认为,高考类的心理报道可以包括考前心理报道、考中心理报道和考后心理报道。考前的心理报道我们还可以分为临高考时的心理报道和平时的关于高考的其他心理报道。

一、高考类心理报道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高考类心理报道有几个共同特点,即报道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紧密相关;题材以考前心理辅导为主;报道多以访谈的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时间也较为固定,均为高考前后半个月至一个月左右。通过我们对其特点的观察,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报道内容与形式单一。

首先,报道内容单一。高考类心理报道每年的题材都是大同小异的,大都以考前几天应试心理为主要内容,主要有如何克服考试焦虑,如何减轻考试压力这些方面。而且在报道中专家对于这些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方法也都是雷同的,如对于考生考前失眠这一心理问题,回答也基本上都是如出一辙:“考生一定要淡化失眠问题的严重性,顺其自然,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回顾知识点、听听音乐、听英语听力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心理报道内容很少涉及与考试之外的心理问题,比如准备高考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还有在高一、高二时面对高考的相关心理问题;还有对于考生在高考前选择出国等现象所表现体现的心理问题等,甚至连考中与考后的心理调节的相关问题都涉及甚少。

其次,报道形式缺乏新意。该类心理报道大都是以先提出相关问题,然后由心理专家做解答,如同上面提到的关于失眠的例子。凡是此类报道大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的。

(二)对心理报道受众定位问题的思考。

在高考心理报道中,媒体首先定位的是考生,他们是高考的最直接参与者,更是心理问题所针对的对象。但是,笔者认为仍有几点需要考虑:一是此类报道虽然是为考生解决心理问题,但这只能起到一种自我调节作用,考生即使阅读了此类报道,有进行自我调节的意愿,但能否起到预期的效果仍然是个未知数。二是考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多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与要求、同学之间的竞争、社会对于高考的高关注度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比自身产生的压力要大的多。再者,有多少考生在紧张的高考冲刺阶段有时间和心情去看媒体上关于这方面的报道?他们能否接收到这方面的信息?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所以,笔者认为将主要的受众定位于考生这一群体是值得商榷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考生之外,媒体将家长也列入了心理报道的范围,如新华网的《高考前家长主动沟通有助考生减压》,搜狐网的《家长不要给孩子定过高目标》等心理报道都是以家长为主要传播对象的,目的是指导家长在高考最后冲刺阶段的思想与行为,是很有意义的报道。但是,类似的报道虽是给家长看的,问题却还是在说考生的。所以我认为目前高考报道的定位还是不够全面,其实高考的参与者不只是学生,而需要心理辅导的更不只是学生,家长、老师等也都是参与者,也都需要心理辅导。而这两者的报道屈指可数,尤其是针对老师的高考心理报道更是少之又少。在目前我们将针对考生的心理报道做的比较充分之时,是时候拓宽我们的报道定位了。

(三)对高考类心理报道本身的反思。

高考作为一个持续性的热点问题,众多的媒体都对此有所涉及,关于高考类的心理报道铺天盖地,运用网络搜索引擎可以搜出32万余篇此类报道,遍及各个大小网站以及各个地方。笔者认为,这种密集的心理报道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关注其实就是一种压力的给予,媒体的报道本来是为了给考生解压,却在事实上释放了一种被关注的心理暗示,无形中渲染了高考的紧张气氛,增加了考生们的压力。比如一些考生或家长阅读了某些关于高考心理问题的报道,会将其中的一些问题与自身的心理进行比照,对号入座,认为自己也存在了类似问题,对自己的心理的正常反应理解为病态反应,使心理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解决高考类心理报道的对策

对于以上所涉及的心理报道所涉及的问题,笔者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有所帮助。

第一,丰富心理报道内容,创新心理报道形式。内容上,不要只局限在报道考前如何释放压力,还可以对复习阶段的心理问题进行报道;对于放弃高考选择其他出路的学生的心理解析;答题时的自我心理安慰以及考后出成绩前后的心理问题等都是不错的心理报道题材;另外,对于受众在了解了相关心理报道后的效果我们也无从知晓,媒体也不妨对此进行深入探访,形成一直延续到靠后的系列高考心理报道。形式上,完全可以突破固有的一问一答模式,可以将问题和方法融入现实实例之中,甚至可以用图片的方式来说明问题。比如“组图:高考临近实拍高三学生集体游戏减压”这篇中新网的报道,用了三张照片和一句话就组成了一篇精悍的心理报道,显得生动、活泼、自然。

第二,对该报道受众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正确的定位。首先在邻近高考的这段时期,考生能否接触到这些报道的可能性是未知的,大部分的受众应该是家长和老师,尤其是家长,应该是对其最为关心的,还会成为信息的传达者,所以将家长作为主要的传播对象是一个理性的选择的。另外,减少一些关于家长为了孩子租“高考房”,或者为孩子烧香祈福等内容的报道,这极容易给考生造成更大的压力。还有,高考的心理报道不应只有针对考生的,老师和家长都是高考的参与者,这两大群体的心理状况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心理,因此他们都是需要心理辅导的。

第三,媒体应该对高考的心理报道有一个更加宏观的认识。高考被视为人生中一件极为重要的甚至是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但对于刚刚成年的孩子来说,这只不过是一生当中一个要过的第一个重要关口,但是,除了高考,人生的大考还有很多。媒体不应将高考前的心理同其一生的心理历程割裂开来,而是要将其作为考生人生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来进行心理干预,让考生学会在所有重要的时刻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不只是为了高考而注重心理。作为肩负社会责任的大众媒体,理应对此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总之,高考类心理报道是心理报道的重要题材,拥有其特有的历史延续性和时新性,我们对于此类报道的认识也会不断地更新,并根据新的认识来解决报道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此类的心理报道的水平,真正的为高考服务。

参考文献:

[1]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2]邓倩:《“心理新闻”特征初探》,《东南传播》2008年第7期。

[3]寇纪淞,荣荣:《社会问题报道与受众心理引导》,《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