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

/ 2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

崔莉王凤群高维龙

江苏省新沂市人民医院麻醉科221400

【摘要】目的:探究对臂丛神经阻滞采取超声引导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于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上肢手术患者80例,将其以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分组研究,即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定位方法,实验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定位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以及阻滞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实验组患者的神经阻滞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结论:对臂丛神经阻滞采取超声引导方法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进一步提高有效性和安全性,可广泛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效果

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是采取盲目的操作方法,通常是凭借麻醉医师的经验手感以及患者的病症主诉下进行的,存在阻滞成功几率低以及并发症高的特点[1]。伴随麻醉技术的深入发展,在各种先进技术的辅助帮助下予以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极大程度的提高了麻醉技术的准确性[2]。本文通过对臂丛神经阻滞采取超声引导方法,具有显著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于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上肢手术患者80例,将其以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分组研究,即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男性患者为46例,女性患者为34例,年龄在28岁到56岁之间,体重在47kg到74kg之间。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前均无颈部畸形、无上肢神经系统病变,无麻药过敏病史,穿刺部位未发生感染、破损以及凝血功能障碍。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具有均衡性,P>0.05,且其基本资料没有明显差别,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定位方法。

实验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定位方法。患者入室后,给予2mg咪唑安定静脉注射,连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以及脉搏等各项生命体征。患者经过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神经阻滞,采取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使用以5MHz到15MHz的频率在前或者中斜角肌间缝隙中寻找神经,沿超声生束的轴线方向入针,在肌间缝隙内注射麻醉药剂,使其充分包裹神经周围。具体详情见讨论。

1.3观察指标

局部注射麻醉药剂后每间隔2min便应用针刺方法辨别臂丛神经丛中各个神经,包括: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以及桡神经等相关支配区域的神经阻滞情况,并分为完全阻滞、有效阻滞以及无效阻滞。效果分析:优秀:手术过程中完全未发生疼痛;良好:手术过程中出现轻微疼痛,需要适当加入咪达唑仑或者是芬太尼等药物辅助;较差:手术过程中疼痛剧烈,改为全麻干预后完成后续手术。评定麻醉优良率:麻醉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误刺血管、局部麻醉中毒以及发生气胸等其他并发症。总体优良率=(优秀+良好)/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针对超声引导方法的研究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通过卡方对其予以检验,计量资料则以()的形式来表示,通过t对其予以检验,只有满足P<0.05时,才可认为差异在统计学当中存在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神经阻滞起效时间

实验组患者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如表1所示。

2.2对比两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

实验组患者的神经阻滞效果优良率40例(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32例(80.00%)。P<0.05,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

3讨论

临床过程中上肢手术的麻醉方法通常采取肌间沟入路,传统臂丛神经阻滞采取盲目法,主要是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以及患者主诉,具有不稳定性和成功率低等缺点。盲目情况下操作,局部麻醉效果不能够充分侵入神经阻滞,进而直接造成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较差[3]。近几年来,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开始采取各种先进设备辅助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而能够提高麻醉效果以及精确程度。超声技术具有无创伤、准确定位、实时监测以及操作简单等特点,在超声技术的引导下进行神经定位,能够有效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精准性[4]。经过研究显示,当超声探头处于10MHz到14MHz的频率时,可以清楚的显示出臂丛神经结构,并能够实时监测麻醉过程中进针以及局部麻醉的具体情况,避免盲目穿刺造成对神经血管等的损伤,进一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通过采用超声引导定位技术,能够清楚的显示出臂丛神经以及肌肉等结构,有效引导医生进行正确操作,通过调整针尖位置将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进一步完善,提高了麻醉的整体效果[5]。在超声技术的引导下可以通过对整个穿刺过程进行全面监测,避免出现误伤血管以及肺尖的情况,极大程度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结语:

综上所述,对臂丛神经阻滞采取超声引导方法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可广泛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周雁,种皓,许莉等.腋入法超声引导联合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1(01):150-155.

[2]文四成,陈潜沛,欧阳天纬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05):472-475.

[3]熊珠取,姚爱军,黄健香等.超声引导下不同温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连续阻滞的麻醉与术后镇痛效果[J].实用疼痛学杂志,2015,11(02):107-111.

[4]侯加伟,秦毅彬,徐兴国等.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多点小剂量法阻滞与传统方法的效果比较[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5(06):625-626.

[5]赵梓煜,陈非庸,张序忠等.超声引导下锁骨下血管旁臂丛阻滞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疗效对比[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9):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