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心理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歌唱心理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王艳玲

王艳玲(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2009级研究生班音乐学专业甘肃兰州730030)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0000-01

摘要:在声乐演唱中,人们比较重视的往往是歌唱中的各种技能技巧,而容易忽略另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心理因素对声乐演唱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通过歌唱心理中的情绪情感、性格、意识三个方面来阐述歌唱心理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关键词:歌唱心理情绪情感性格意识作用

学习声乐演唱的人都知道,歌唱是由人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听觉等等共同参与下的多动作的组合,但是要注意的是,所有的这些运动都是受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控制并将它们协调起来的,这种整体协调的配合,主要是通过大脑皮质对歌唱器官的控制来实现的。所以说,歌唱时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的好坏,对声乐学习的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从情绪情感、性格、意识三个方面来阐述歌唱心理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一、情绪情感对歌唱的影响

情绪或情感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在一次成功的声乐演唱过程中,二者起着不同容忽视的作用。

歌唱者的情绪——喜、怒、哀、乐等方面,直接、间接地影响着歌唱者的发声、演唱。在演唱者的发声器官完全正常的情况下,当其心理产生异常情绪时,很难做到“声情并茂”的成功演唱歌曲。因此,我们可以说,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和支配,而前者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反作用于后者。

对于情绪对声乐演唱的影响,在自身的声乐学习过程中,我有深切的体会。当我精神状态不佳的时候去演唱作品,听起来就是懒散的,完全失去了演唱者传情达意的表现作品的作用,甚至破坏了整个歌唱时的状态,共鸣跑了、喉头也不稳了,也就完全谈不上对歌曲的演绎了。

情感的表达是声乐演唱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可以说,声乐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表现情感。

演唱者没有歌曲的审美感受,就不能表现美的感情,就没有艺术。歌唱必须从感情、情结的需要出发,它的演唱效果也要通过是否使听者受到感染、享受美感以及引起共鸣的程度来衡量。因此,优秀的。歌唱家在演唱之前都要努力使自己进入音乐作品的情景之中,要使自己的情感和作品的感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演唱才能具有美的感染力,才能使听众在动听、动情、动人的过程中得到艺术感染。

以上声乐演唱的美学原则,就是声乐演唱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歌曲情感的表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艺术美的创作,歌曲的审美价值只有通过声乐演唱注入情感的再创作,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情”就是歌曲的内涵,就是美感的精髓,对“情”的表达与感悟本质上就是对声乐美的表现、创作和鉴赏的一种反映。

演唱者应该善于运用情感与演唱技能、技巧相结合的方法,准确地表达不同风格的艺术歌曲,表达作曲家的思想内涵,在不影响原作的同时,融进自己的思想理解和个性魅力,使其内涵更加丰富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二.性格对歌唱的影响

个性的表现是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所谓性格,就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就千差万别。比如说:有的人在舞台上或者课堂上演唱十分轻松、自如,演唱状态一直很好,超出平常训练的水平,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来疯”人越多,演唱者的精神状态越好,越有歌唱的欲望:而有的人却恰恰相反,人一多久紧张、拘谨,以至于根本发挥不出平时应有的水平,甚至和平时判若两人,也就不能够演唱出好的歌曲。而这一切无不和个人性格有关。

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说,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一般说来,多血质和胆汁质为外向型,而粘液质和抑郁质属于内向型。外向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性情开朗、性格活泼,喜活动、爱交际。具有这种个性的表演者,不太容易具有“怯场”心理,就是有也会比较容易消除。而相对于外形阿性格的人来说,内向性格的人则更加的重视主观世界,在同外界的接触中,更容易缺乏自信,孤僻和害羞。由于性格上的紧张趋势,他们对于受到贬低和遭受失败的反应比别人更为敏感。这种内向性格的人怯场心理克服起来要相对困难一些。而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则属于两种类型兼而有之的中间型。在初上舞台或者有重大演出、考试、比赛中,也就难免产生“怯场”心理。

对于学习声乐演唱的人来说,更要克服这种“怯场”心理。性格是人们在后天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而声乐演唱者有更多的上台机会,我们就要在这些机会中时刻调整自己,努力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而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尽量的多和身边的人交流,培养开朗的性格。

三.意识对歌唱的影响

在心理学中,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无意识层、潜意识层和意识层三种。我们在正常的歌唱表演过程中,存在着大脑对动作“有意识”控制和“潜意识”控制两个方面。前者有一定的目的性,例如演唱者在头脑中想着什么地方该处理成什么样的速度、力度、音量等;但由于要通过思维再作用于身体器官和肌肉,所以反应比较缓慢。后者是由于习惯而成自然,我们平时在声乐训练时,不断的使与歌唱有关的肌肉活动按照一定的运动轨迹运动,最终形成一种惯性机制,这种机制是第二天性的,由潜意识控制。因为歌唱活动是多动作的组合,是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多活动的过程。而我们知道,人的显意识则只能调节完成一个动作,所以在歌唱时,我们只能把显意识用于应付主要的动作,而其他动作偶要依赖于“下意识”的控制。我们在生于演唱时一定要科学的认识到这一心理特点,不要有所顾虑,否则就不能成功的演唱。

显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像上面所说的,有人在舞台上演唱时不能发挥平时水平,而有的人恰恰相反,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人的意识强调有关。由于临场思维过分紧张,必然造成了事事听从大脑思维的慎重指令而大大削弱了“下意识”的动作事实上歌唱时声带紧张度的及时变换不是完全靠“有意识”所能控制的了的。也就是说,我们在歌唱时,单靠“有意识”控制的话,必然会因为反应迟缓而达不到效果;再加上因恐慌而引发的肌肉紧张、僵滞,更加重了完成预定动作的困难。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歌唱活动中,要加强“下意识”控制的训练,当人的大脑意识活动显示出局限性时,应当让“下意识”来分担意识的压力。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已经了解了歌唱时心理的重要作用,所以平时我们就要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从而获得演唱的成功。

首先是意志和性格的培养要有沉着和自制力,多接触与声乐活动有关的事物,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来克服情绪的干扰。加强艺术修养,培养从事艺术事业的情感,增强声乐学习的动力。其次,还要注意歌唱欲望的培养和歌唱环境影响的培养。在歌唱前自我激发歌唱欲望,并对歌唱情绪进行培养。而歌唱环境的培养,主要是平时多注意锻炼,熟悉,并习惯于在各种环境、各种场合中演唱。

一切心理素质的训练均建立在发声器官受过良好训练的及演唱技巧完善的基础之上,而大凡优秀表演者的表演才能都是再反复不断的舞台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在我调节;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歌唱者就会越来越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11月

2.张前.音乐美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3.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4.黄永健《情与意:艺术本体论辨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月第22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