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药疗效的几个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2

影响中药疗效的几个因素

黄燕敏

黄燕敏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上海201408)

[中图分类号]R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2)5-103-02

中药的功效是中药治疗、预防、养生作用以中医药理论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是药物医疗作用在中医领域内的特殊表述形式,是经过中医药理论化了的作用。药物使用后,其疗效的发挥情况,与诸多因素有关:

1药材本身的涉及原因

中医治病用药,历来强调“地道药材”。地道的药材产地所产的数量是有限的,如杭菊、高丽参、淮山药等。地道药材也就成为了历代医家重视,成为几千年来医疗实践经验的导线。中医很重视地道的药材应用和治疗,而如今山寨的药材也很多,非原产地的药材通过不法药贩的运输回地道产地,以地道药材销售各地,实际治疗中无法起到预想的效果。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除了产地以外,采集时间也至关重要。动、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不同阶段,其药用部位各种成分的积累会有不同,因而药性的强弱、疗效的高低及毒性的大小也会有明显差异,如《千金要方》中明确指出:“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依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动、植物药材的采集,既存在特殊性,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对根和根茎类药材,古人经验以阴历二、八月采收为佳,认为初春“津液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至秋枝叶干枯,津液归流于下”,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现代研究也发现,人参总皂甙的含量,以采收4~5年的最高;丹参的有效成分在7月采收最高;黄连中小檗碱在生长年限为6年的含量最高,甚至一年之中,又存在差异,以7月份的含量最高。

再者,药材的贮存,大多数中药材,特别是含有挥发油、生物碱及色素等药物,在贮存过程中由于鼠耗、虫蛀、霉变、变色、走油等因素,很容易发生有效成分的耗损或药材的变质,不仅中药的疗效难于保证,还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古人早就认识到贮存会影响药材质量,《神农本草经?序录》就提出了要注意药材的“新陈”。少数药材,如半夏、橘皮、吴茱萸、艾叶、枳实等则宜陈用,半夏的生品未见有祛痰作用,但放置一年后却有明显的祛痰作用;橘皮的有效成分是高沸点的挥发油和陈皮苷,久存后非有效成分的低沸点挥发油散失后,等量的药材中,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会相对增加,疗效也相应增强。此外,人参及一些动物类药材与花椒、细辛一起共同存放,则不易发生虫蛀;牡丹皮与泽泻共同存放,牡丹皮不易变色,泽泻不易虫蛀。

2中药炮制

《太平圣惠方》云:“炮制失其本性,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务必殷切注意”。《本草蒙荃》云:“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可见中药疗效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中药材本身的质量,而且与炮制适当与否有密切关系。

净选是中药加工的第一个环节。中药品种复杂,难免混有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只有经过净选,才能供临床使用。如枇杷叶用于止咳,必须去毛,否则“射人肺,令咳不已”(《新修本草》)。净选之后,还要泡、润。泡、润不及,就不能切制成一定的片型;太过则易丧失有效成份。如槟榔一般浸泡10天后切片,有效成份大多不存。所以,临床使用槟榔原药只需4~6g即可驱虫,而用加工后的槟榔饮片则必须用30g方可。药理研究表明,中药药物毒性的降低,主要是通过炮炙转变了毒性成份,或者是减少了毒性成份;如川乌中的乌头碱有剧毒,炮炙后,乌头碱平均减少78%~82%,达到药用要求。柴胡,生用则升散作用强,用于解表退热;醋制后既缓解了升散之性,又增加了疏肝止痛作用。而现今大多中药房的柴胡均未醋制,用于解表则可,用于疏肝则少有疗效。玄胡索中的生物碱不溶于水,醋制后煎用,药液中生物碱大大增加,止痛效果好。因此说炮制整个过程对质量不够重视,再地道的药材缺乏通过严格的规范的炮制加工,其产出质量也会大大失真,严重浪费药材料后,也涉及药效。

3临床剂量、剂型与给药途径

剂量、剂型与给药途径也是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之一,合理的剂量剂型和给药途径可增强疗效,反之不仅会降低疗效,甚至还会产生新的毒副作用。剂量: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疗效会相应的增强,但当剂量超过一定的限度,不仅疗效不增加,而且还会出现以下三类情况:出现毒副反应、降低疗效、产生相反的疗效。如槟榔用于驱杀绦虫时,其剂量一般为60~120g,用于行气时,则常用3~10g;人参、知母单味使用均有降血糖作用,当两者的剂量比例为9:5时,其降血糖作用几乎消失;羌活的水溶部分能延缓乌头碱诱发小鼠心率失常出现的时间,3g/k、6g/kg、12g/kg的羌活水溶部分均有作用,且有随剂量增大而增强的趋势,但当剂量增加到12g/kg时,其作用反而有所下降。临床应用多从药物的质地、作用、毒性等,患者年龄、体质、病程、病势职业等及临床应用的目的、在方剂中的地位、剂型等三方面考虑药物的使用剂量。剂型给药途径:剂型与给药途径不同,药物的吸收数量、速度和作用强度不同,疗效有别,体内常用的几类剂型按其吸收速率由慢到快的顺序为:丸剂、片剂、散剂、栓剂、汤剂、酒剂、皮下注射剂、肌肉注射剂、气雾剂、静脉注射剂。有的药物必须经某种途径给药,才能发挥某种作用,如理气药枳实、青皮,口服并无升高血压作用,但静脉注射却有;涌吐药瓜蒂口服有较强的涌吐作用,但静脉注射却无等。

4医务工作者的原因

因为市场经济的开放,药品促销工作人员的出现,大夫在用某些药物时,会获得与其用药数量相应的临床费。使得了相当一部分大夫出于对经济利润的驱使,临床用药的整个过程中,用药过于随性,甚至出现乱用药的状况,现实中这并不可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大概加重病情。这一现象假设得到规范的用药方面的管理,减少相应的难题发生,给病人减掉不如有需要的经济包袱并且,也提升了药效。再者医师的配药方法,古人用药是自行配制,对药的质量了如指掌,如今是药房配药,药的品次、质量等级状况使大夫不能调整详细用药的剂量,从而使得涉及药的疗效。药房备药不全不规范、生熟不分,炮成品种单一,一种炮成品代替多种;处方先煎、后下、包煎等,药师随方配药,不予常规另包;调配的整个过程以手代秤,分量不匀,从而使得涉及疗效和用药安全。医师配药的剂量原因。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伴随着剂量的增加,疗效会相应的增强,但当剂量超过一定的限度,不光不增加药效,效果反而拔苗助长,出现轻则减少疗效,重则产生相反的疗效,甚至出现毒副作用。如槟榔用于驱杀绦虫时,其剂量一般为60~120g,用于行气时,则常用3~10g;人参、知母单味应用均有降血糖作用,当两者的剂量比例为9:5时,其降血糖作用几乎消失。

5结语

中医药是我国古老的医学文化遗产,为我国劳动人民的防治疾病和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卓绝的贡献。如何提高并确保中药的疗效,使其在防病治病中发挥新的作用,是中医药界的历史新任务。中药要走向现代化并发扬光大,其临床疗效是关健。但由于中药的有效成分复杂,任何舍弃或割裂中医药理论指导的研究都是片面的,因此对其疗效的研究必须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并结合现代的研究方法,才能实现。而从药材质量控制到处方配伍到用法等环节建立起一套完整而严谨的科学研究体系,理应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