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罗甸县蔬菜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3

浅析罗甸县蔬菜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董峰应

贵州省罗甸县人民政府蔬菜开发办公室董峰应

【中图分类号】F307.11【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7-0127-02

罗甸位于贵州南部的红水河畔,地处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介于东经106°23′~107°03′,北纬25°04′~25°45′之间,县域面积3015平方公里。全县辖26个乡镇,271个行政村,1765个村民组,总人口33万人。现有耕地面积28万亩,其中田11万亩,土17万亩。

县境地势北高南低,海拔242~1401米,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貌破碎。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素有贵州“西双版纳”和“天然温室”之称,具有春早、夏长、秋迟、冬短的气候特点,年均日照时数1350~1520小时,年均气温19.6℃,0℃以上积温5686~7480℃,全年无霜期334天,年均降雨1100-1400mm,且雨热同季。

罗甸蔬菜通过34年的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州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李桂莲老师等专家的指导下,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生产有基地、销售有市场、产品处理有预冷包装、商标有“黔甸”牌蔬菜商标、服务有体系。先后获得了国家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菜篮子产品生产先进县、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长沙市安全放心菜基地等金字招牌,产地获得了无公害产地认定,辣椒、茄子、番茄、黄瓜、南瓜、豇豆、四季豆产品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注册了“黔甸”牌蔬菜商标。到2012年蔬菜种植达30.21万亩,产量5.89亿公斤,产值12.39亿元,全县通过种植蔬菜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户5100户,2万元以上的农户12300户,罗甸跻身全国蔬菜产业发展580个重点县之一。产品由原来的主销西南市场向北京、郑州、武汉等华中市场挺进。

一、成功经验和主要做法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引进产业带动企业,促进产业升级。

为了解决当前农民经济收入多元化,罗甸蔬菜生产以家庭式生产为主出现品种多而杂,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局面。政府经过多方考察后,决定引入资金投入蔬菜产业,发展一定规模的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集团化运作的企业或合作社进行基地流转生产蔬菜,以期带动蔬菜产业发展。为此,县政府出台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府,包括帮助企业流转土地、实行经济补贴、基础设施采取项目优先捆绑支持等。

经过努力,2011年4月,成功招进了罗甸县边阳镇绿青菜园营销专业合作社入驻边阳镇,转租了边阳镇岩脚村、前进村田500亩进行菜心、芥菜、芥蓝等叶菜类蔬菜生产,目前该合作基地年亩产值6~8万元,目标市场为香港、深圳、广州市场,但由于现在数量有限,现主要销往贵阳花溪物流园,且供不应求,解决农民工就业108人。2012年10月又成功引进了罗甸县世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驻边阳镇兴隆,转租了边阳镇打讲村、黄泥坳村田312亩,主要从事果菜类蔬菜生产,2013年早春季获得较好的效益,目前已经建设或正在建设的基础设施有蔬菜交易场地1795平方米,彩钢瓦大棚1096平方米,管理用房占地555平方米,提水灌溉工程269亩,正在建设1300立方米空间的蔬菜冷库1座。引进了罗甸县三心种植专业合作社;贵州巨农育苗有限公司等企业。给罗甸蔬菜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这些企业直接与市场对接,在品种结构调整、技术更新、产品分级包装和品牌营销上得到了很好示范效应,带动了产业发展。

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又全面启动“双带”工程,即带技术带资金从事农业开发。引进和鼓励企业、菜商老板、种植大户、技术干部、下岗职工、退伍军人等到基地进行蔬菜开发,并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成功吸引了逢亭镇床井村打工返乡农民工胡仕俊回乡转租其他农户土地100亩,从事辣椒种植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县蔬菜办也抽出了一名技术干部转租土地50亩,参加“双带”种植蔬菜。

2、实施蔬菜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发展。

2013年为了推动产业发展,按照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标准进行规划布局,进行打造升级,完成园区建设投资1280万元,其中生产性投资776万元,基础设施投资504万元。园区规划中完成编制的有一个,完成评审的园区也有1个,园区国土面积14万亩,土地面积2万亩,园区耕地面积1.2万亩,园区非耕地面积0.80万亩;土地流转面积0.11万亩,流转率1.1%.园区总人数10.31万人,从业农民总人数1.8万,园区合作社聘用农民200余人,园区企业聘用农民100人,农民参与企业,合作社的比重是2.25%,实现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293.3元/年,在园区覆盖扶贫对象700人,我们在园区修建冷库1个,容量为368.64立方米,温室大棚1056个,喷滴灌设施200千米。成功挤进全省113个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3、重视产品质量安全,坚持品牌营销理念。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对健康越来越关注,我县从2000年以来,示范推广了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种植,到目前为止,我县蔬菜基地已经全部实现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种植,已申报认定2.1万亩无公害蔬菜产地,7个品种蔬菜产品已经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为了进一步控制农药施用量,提高蔬菜品质。几年来,我县利用项目经费,在全县主要菜区发放诱虫板累计达28万片和组织修复、购买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和太阳能杀虫灯近2360盏进行无害化防治,基本可覆盖全县12万亩蔬菜基地。

在品牌营销方面我县政府一直都比较重视这项工作,2008年3月成功向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注册了“黔甸”牌蔬菜商标,2010年3月正式批准使用。并加大分级包装资金投入,加快推进规范分级包装工作,从此逐步实现了蔬菜产品分级包装,品牌营销。

在产品质量保障方面,一是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在蔬菜生产上施用,通过严查农药销售点,在村口、田间显眼位置张贴禁用农药警示牌,建立农业投入品使用登记和销售台账制度,加强技术培训宣传等措施,提高群众知晓率,达到保障蔬菜生产质量的目的;二是严把蔬菜产品销售关,只要产品一出来就进行农药残留抽检,在全县蔬菜主要菜区设立了35个农残检测速测点,配备了相应的检测人员和检测设备,年抽检样品近万个,对抽检不合格的产品实行就地处理,我得外销的产品准出制度。

4、采后处理设施等服务性设施功能逐渐增强。

2009年10月,我县第一座冷库建成投入使用,现有预冷库5座,日可预冷蔬菜2000吨左右,标致着我县蔬菜运销基本实现冷链物流,打破了我县蔬菜无法实现长距离运输的历史,由于蔬菜可以实现打冰,冷库预冷处理,今年的早春蔬菜卖到了武汉的北沙州市场、北京的新发地市场、郑州市场等,就今年早春蔬菜就有10000吨蔬菜实现预冷处理,销售这些市场,大大的加大了我县蔬菜运销半径,拓展了市场空间,平均每公斤价格高出0.6元以上。

5、营销队伍不断壮大。

我县非常重视蔬菜营销队伍的组建和引导,规范其运作,成立了罗甸县蔬菜营销协会。在此基础上,随着我县蔬菜产业的不断壮大,营销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一到蔬菜上市季节,各地菜商纷至沓来,纷纷涌入罗甸,最多时每天有100多辆汽车进入罗甸运输蔬菜,100多个团队500多人经纪人活跃在市场上,其中本地的经纪人约占三分之一。特别是以贾发林、姚兴发为首的二支营销队伍逐渐形成团队,走上营销正轨,由原来的帮助外地菜商代收变成现在的亲自到华中地区撞市场,由原来的只知道销售蔬菜,到现在为蔬菜产业提供目标市场的销售价格和品种情况等信息。

6、集散市场价格调节功能作用显著。

由于产业的形成,领导非常重视市场的建设,目前建设有罗甸县蔬菜批发市场,占地约30000平方米,沫阳镇蔬菜市场,占地5000平方米,罗甸蔬菜交易市场还获得国家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有了交易场所,一方面菜商与菜农之间就有了一个公平交易的平台,双方以质论价,加之政府对市场进行了规范监管,杜绝了强买强卖行为;二是当天市场情况,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传输给进入田间直接交易的菜商与菜农,为他们提供当天的价格信息,即使出现价格大的变化,菜农也非常了解和理解,也会卖上个最佳的价钱。有效地促进了蔬菜这种时效性要求强的鲜活农产品交易流通,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7、蔬菜服务信息网络逐渐形成。

我县积极建设蔬菜服务信息网络,为产销双方搭建设交流平台,除了利用电视、报刊宣传,积极向贵州农业信息网、贵州农经网等大网发布信息外,我县还先后建设了罗甸蔬菜网、蔬菜手机信息平台等宣传平台,建有大型电子信息显示屏两个,村级有20个蔬菜手机信息员,10个农业部蔬菜生产信息监测采集员,定期不定期收集发布蔬菜有关信息。使菜商及时了解我县蔬菜生产动态,为蔬菜产品顺利销售打下了基础。

8、重视蔬菜人才队伍建设,不断集成蔬菜关键技术。

县委、政府非常重视,加大了技术干部培训力度,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组建蔬菜科技队伍。1985年建立蔬菜站;1995年成立蔬菜办,正式把蔬菜办提升为正科级事业单位;2005年10月又成立了由相关部门组成的科技特派员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县蔬菜技术开发协会,会员150多人;发展村级协会15个,会员300人;培训示范型技术人才50000人次,评聘专业农民技师及农民技术员50多人,发放绿色证书3000余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服务保障。

通过试验示范,不断收集总结基础数据,先后集成了《早春果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秋冬果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及蔬菜采后处理技术等,为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9、重视试验示范,不断鉴选适合罗甸生产的适销对路品种。

通过争取项目经费投入,引进蔬菜新品种几十个,每年鉴选出2~3个适应罗甸种植的产量高、市场效益好的新品种进行推广;二是将鉴选出来的优良品种,在蔬菜种植主要区域进行示范,每年抓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面积近万亩,并组织群众进行参观,取得到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全面提高了我县蔬菜种植效益。

二、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1、生产经营仍然比较粗放。优势主导产品规模小,品种多而杂,形不成规模优势;品牌刚刚启动,尤其是包装、保鲜、分级、冷藏等商品化处理仍然粗放,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少,缺乏竞争优势;蔬菜生产科技含量低,主要是因为劳动力缺乏,特别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中轻年劳力缺乏,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推广难度大,生产粗放,蔬菜产品产量低、外观差,高效益的品种少。

2、市场流通领域变化大。蔬菜是鲜嫩产品,易腐易烂,供求矛盾转化快,市场价格变化大。我县虽然市场建了不少,但是设施不配套,信息体系不完善,与目标市场联接单一,缺乏整体引导,难以预测蔬菜产销形势,同时因菜农习惯今年种菜看上年的传统思维,经常出现误导而盲目生产,导致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相对过剩,既影响生产效益又打击群众生产积极性。

3、组织化程度不高,集约化水平低。目前虽然引进了几家企业带动生产,但我县蔬菜产品主要还是以千家万户生产经营为主,品种、技术都难统一,难统一标准,品种多,单个品种数量小,难以创品牌,劳动力外出打工多,在家开发的人员都是老年人和妇女,科技含量高的技术难推广,规模生产受限。又无一个大的社团组织和龙头企业带领农户生产,无形中就限制了产业的升级,销售还在沿袭一般的松散型购销方式。

4、产业配套设施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主要体现在冷库少,无法解决蔬菜长途运销问题,目前我县仅有3座冷库,日可预冷蔬菜1300吨左右,而我县蔬菜销售高峰期每天约有7000多吨蔬菜运出罗甸,按60%的蔬菜产品量进行预冷也还需要预冷4000多吨;加之我县每年有火龙果、板栗等水干果3000余吨从8月份到次年4月份需要冷藏,增加了与蔬菜同时预冷的库容矛盾。

5、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6、投入不足。主要是劳动力投入和蔬菜生产物资投入不足。

三、下一步的对策及思考

1、推动建设蔬菜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产业。在茂井高圩、沟亭、罗悃、逢亭等蔬菜集中连片区域建立冷库等配套设施,在我县建设一个纸箱厂和一个泡沫箱厂等相关配套设施,完善蔬菜产业链,保障蔬菜产业的生产、运输以及深加工。

2、调整蔬菜产业结构,把品种数量调少,质量调优,单个品种面积调大。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促进我县蔬菜产业达到一乡一品,甚至几乡一品,例如从龙坪--红水河以种植四季豆为主,龙坪--逢亭到木引以种植菜玉米为主,龙坪--沫阳、董当以种植番茄为主,龙坪--边阳、罗沙以种植辣椒为主,高海拔水源好的区域以种植菜心等叶类为主,在这些区域对于种植好的农户进行重奖,这部分种植较好的农户有一定的种植技术,通过重奖,把他们作为技术二传手,重奖的效应推动,使得周边的农户要向他们学习,加强了新技术、新品种的传播速度,蔬菜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推动区域产品向单一化发展,改变目前我县品种多而杂的局面,提升我县蔬菜运输半径,以推进我县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建立工厂化、专业化育苗基地,降低生产成本。在蔬菜主要生产区建立工厂化育苗基地,以提高我县蔬菜育苗特别是早春低温阶段苗成活率,同时提高蔬菜的抗病能力,保障农民生产在特殊天气无法生产而受损失的情况。通过工厂化、专业化、集约的育苗方式,降低了生产成本。

4、建设蔬菜交易市场,建立市场价格交易平台。在蔬菜主产区的高圩、沟亭、罗悃、逢亭、边阳等地建设蔬菜交易市场及配套齐备,以提供蔬菜以质论价的交易平台,确保蔬菜产业良性发展。

5、提升蔬菜产业组织化程度,加大集约化经营引导力度。通过出台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蔬菜生产,组织企业或合作社进行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不断吸引村民入股的形式等,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以提升我县蔬菜产业发展。

6、加强品牌化发展之路。一是加强和引导蔬菜企业做好“三证一标”的认证工作;二是做好“黔甸”牌蔬菜的宣传工作;三是加大包装的宣传补贴力度。

7、加强技术服务队伍建设,提升技术队伍服务能力。强化和充实蔬菜队伍建设,保障技术部门的试验示范经费,切实加强蔬菜技术加大县级技术干部、乡镇农技站及农村科技二传手的培训力度,使之成为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的有力指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