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及根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3

关于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及根治研究

任莉谢振江金荣

任莉谢振江金荣(黑龙江省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成瘾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据国内不同研究表明,网络成瘾的“发病率”在6%~14%,并呈逐年上升之势。网络成瘾不仅危害青少年个体的身心健康及社会功能,还影响了家庭幸福及社会安定。现针对青少年网瘾的成因、危害及根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希望能给被网瘾困扰的家庭带来帮助。

关键词:网瘾;青少年;危害;根治

第一章不容忽视的“瘾”患

第一节网络成瘾的定义与症状

互联网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和社会限制,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方便,与此同时,也导致一些用户无节制地使用网络,影响其生活、学习和工作,损害其身心健康。这种现象最先引起美国心理学家的关注,并将其命名为“网络成瘾”(internetaddiction,简称IA)或“网络成瘾症”(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简称IAD)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internetuse,简称PIU)。目前,国内外网络成瘾疾病存在命名混乱、定义不明确、治疗不规范等问题。面对网络成瘾发病率的逐年增高,科学统一的命名及定义,规范的诊断与治疗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1网络成瘾的命名

1.1已有命名

纽约的伊凡·戈德伯格医生打算开个玩笑。1995年他仿照《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写了一个叫“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帖子放在网上。这个帖子列出了几条诊断标准,其中包括“手指经常不自觉地做出敲打键盘的样子”。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对这个本意是想开个小玩笑的帖子。居然有人当真。很快,他收到大量邮件。询问如何应对这种新“瘾”。“网瘾”这个词就这样延续下来了。有些精神病学家认为“网瘾”应当定义成一种冲动控制障碍症,这种患者会持续去做那些自己明确知道不该去做的事,并且无法停止。像强迫性购物、病态赌博这样的行为。往往会发生在冲动控制障碍症患者身上。看起来和网瘾有些相似是不是?是不是有时候冒出过“再玩一分钟”、“再看最后一个帖子就关机”的念头,并且为此而自责?

不过在目前,冲动控制障碍症的病因仍然是个谜。依然有一些学者认为“网瘾”根本是不存在的东西。这些学者的主要出发点在于,互联网神经生物学家认为这种疾病可能与大脑中的5-羟色胺和多巴胺异常有关。前者的异常往往会导致抑郁症,而后者则是产生幸福感的重要物质。心理学家认为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某些心理学含义,例如从现实世界中不能够获得满足感,转而从虚拟世界获得。而社会文化论也尝试对这种病症做出某些解释,例如流行文化对某些行为的不正确引导。

沉迷于视频暴力游戏的未成年人会变得更加暴力和具有攻击性是已经被公认的。《连线》杂志最新一期还介绍了暴力游戏会导致心理变异,导致睡眠障碍。沉溺暴力游戏,可能会让未成年人出现情绪波动、易怒、喜好垃圾食品以及丧失理性的症状。这样看来,互联网上的一些内容,也未必是真的那么无辜。

网络成瘾的概念最早由Goldberg提出。Young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她报告了在其研究中的496例网络用户中,有396例是依赖型网络用户。Young的研究发现过度的网络使用对用户的损害是多方面的:损害身体健康、导致人际关系障碍、学业成绩下降及影响正常工作。她的另一项研究发现,网络使用依赖者具备特定的人格特质。Kraut等的研究发现过多的网络使用导致用户同家人的交流减少、社交圈子缩小、抑郁和孤独感的增加,他们的后继研究还发现更多的网络使用对性格外向者或有较多社会支持者产生积极影响,而对性格内向者或缺乏社会支持者产生消极影响。

网络成瘾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界的关注,美国心理学会(APA)于1997年正式承认“网络成瘾”研究的学术价值。2002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上网用户已达4580万人,网络成瘾的问题也正日益突现出来。

周倩将国际卫生组织对于成瘾的定义加以修改,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1.2网络成瘾的调查方法及优缺点

对网络成瘾的研究多采用在线调查或个案调查。在线调查指研究者把自己的问卷或量表提交到几个很受欢迎的搜索引擎上,如www.google.com,用户只要键入关键词(如“网络”或“成瘾”)就能够找到;或者把自己研究的简短描述贴在那些受欢迎的电子公告栏使用户了解并参与调查研究。或者通过电子邮件把问卷发送到用户的电子邮箱。个案调查指研究者选取个别有显著网络成瘾特征的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得出具有一般意义的结论。

借助网络进行在线调查,既便利快捷,节省研究成本,又可以搜集到极为广泛的资料,有助于跨文化研究,也容易取得学生样本以外的资料。但在线调查也存在不少问题:

(1)只能停留在探索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的层面进行相关研究,而不能得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2)在线调查要求用户自己键入关键词找到调查问卷,易导致样本偏差,结论的可靠性可能有问题。

(3)自愿(self-selected)参与研究的网络用户来自四面八方,样本难以掌握,被试所填资料常不全,难以对不同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4)问卷回收率或填答率偏低、难以杜绝同一网络用户重复填几份问卷。借助个案调查,研究者能够搜集到网络成瘾个体详细的资料。但是研究者对个案的选取往往受主观因素的干扰,根据个案研究资料进行推论时还存在片面性,从而影响研究结论的代表性。

2网络成瘾的症状

“网瘾治疗”问题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据央视报道,我国网瘾青少年已经从当初的400万增加到1300多万,戒除网瘾已经悄然成为了一门拥有300多家机构,规模达数十亿元的产业。在缺乏监管的灰色地带,各种激进手段不断爆出,其中以临沂“网络成瘾戒治中心”和该中心主任杨永信的电击疗法最引人关注。网瘾是不是精神疾病?如何界定?是否需要治疗?

2.1网络过度使用

个体使用网络的频率和时间均已超出正常的限度,使用网络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和工作或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网络生活占据大部分业余时间,导致个人生活与网络生活之间失去原有的平衡,从而学习和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易疲惫、困倦、无精打采、效率下降,严重者旷课、旷工,并对日常生活及人际交往有一定影响。网络过度使用经常受到他人的批评,甚至为此而与家人朋友发生冲突;个体对上述危害虽有所认识,但仍继续使用。需要指出的是,“过度使用”不应伴有戒断症状,否则应考虑为网络成瘾。

2.2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常伴有躯体和精神症状。根据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及内容,可将网络成瘾分为以下5类: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交易成瘾,其中以网络游戏成瘾居多。

2.2.1特征性临床表现

患者对网络的使用存在极大的渴求,不论在学习、工作或日常生活中都常常在脑海中回想着与网络相关的情境,并期待着下一次上网;患者能够从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体会到强烈的愉悦和满足感,并为保持这种愉悦和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上网时间和投入程度,随着上网时间延长,患者对网络使用逐渐失去了自控能力,驻足于网络的时间增多,可以由最初几天上网一次发展到每日上网几个小时,最终需要连续几日都在网络上;当突然减少或停止上网时,患者会出现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严重者甚至出现冲动、攻击、毁物行为;部分患者会选择与网络类似媒介物如电视、掌上游戏机等,来缓解上述戒断反应。戒断反应的出现也加剧了患者对网络的渴求程度,患者也常常为了避免戒断反应的再度发生而更加沉迷于网络、难于脱离,致使上网日渐成为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甚至日常行为均局限在网络上,从而减少或放弃了从前的兴趣、娱乐及其他重要的活动,患者会对自己的家人或朋友隐瞒上网的真实时间和沉迷于网络的程度,网络的危害意识在其内心逐渐减弱,发展到无视家人和朋友的任何劝告,为能够上网和延长上网时间而想尽一切办法,包括说谎、旷课、旷工、偷拿家人钱财等。在家人眼里,患者变得冷漠、无情,丧失了对自身及他人的责任感。此时患者完全不考虑网络给其自身带来的诸多不良影响,终日沉迷于网络,甚至废寝忘食。

2.2.2伴发的躯体症状

较为普遍的躯体症状包括:食欲减退、胃肠功能障碍、营养不良、睡眠节律紊乱以及疲乏无力、心慌胸闷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长时间注视电脑屏幕,注意力高度集中、眨眼次数减少,会引起视疲劳、眼部干涩、胀痛、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甚至出现视屏晕厥现象(一过性黑蒙、可伴有恶心、呕吐)。长期操作电脑可导致腕关节综合征(鼠标手),偏头痛、颈肩疼痛及颈椎病,并增加了诱发过敏性疾病及癫痫的风险。

2.2.3伴发的精神症状

因过度沉溺于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致使患者现实检验功能受损,不能从网络的“虚拟刺激场面”和“高等级身份”中完全脱离出来,可出现自信心膨胀、自我评价过高等高涨情绪反应;游戏中的失败和死亡场面也会对患者带来很大影响,引起恐惧、害怕的情绪体验,甚至常常担心有不祥降临等;部分严重的患者,几乎完全与现实隔离,可出现短暂的现实解体、甚至妄想。同时,过度的网络使用往往受到家人、朋友的反对和批评,致使个体对现实生活产生严重的不适应感和无法融入感,出现悲观、沮丧、对未来失去希望等低落情绪体验,但上述症状并不会减少患者使用网络的行为,相反患者往往会通过上网来缓解上述不良情绪;而且患者在戒断期也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上述精神症状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1)出现于过度沉迷网络之后,持续时间较短,随着网瘾的戒除而相继减少或消失;

(2)症状内容与患者接触的网络内容紧密相关,症状的变异或异化受网络内容和患者人格特点的影响;

(3)症状的出现不会减少患者使用网络的行为,却恰恰体现了网络成瘾已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

现实环境对成瘾行为具有强化作用,当网络成瘾患者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或轻度应激事件时,会出现上网行为增多、依赖网络程度加重、上述精神症状的出现也会相应频繁。现实环境和网络环境对个体造成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部分患者受网络环境的影响颇深,虽已长时间摆脱网瘾,却形成了牢固的认知及行为上的偏差。

2.3与网络成瘾相关的其他精神障碍

网络游戏独有的挑战性和逼真性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却也带来了诸多的暴力和虚幻,使许多青少年模糊了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界限,形成并固化了其他的不良行为模式。在摆脱网瘾的长时间后,经常说谎、不服从家长老师的要求、违反学校纪律,出现反复逃学、打群架、离家出走等品行障碍问题。同时,网络的匿名性和逃避现实性也固化了患者社会适应不良的模式,可能导致人格障碍,尤其是回避型人格障碍,表现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对他人过分依赖、自卑,需要被人喜欢和认可,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无法适应现实生活,对社会活动和以往的朋友采取回避态度,变得孤僻、多疑,情绪不稳等。

长期沉迷于网络还可导致心境障碍,如:对于自己的学业及工作前途感到悲观、自我评价过低、情绪低落、做事情没有兴趣及愉快感下降,常常周身乏力倦怠等。部分患者因与人交流过少,加之在摆脱网瘾后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脱节,逐渐变得害怕与人交往、担心在别人面前出丑、回避社交活动,导致社交恐怖症。有少部分患者因上网引起的偏头痛、消化功能不良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迁延,尽管个体戒除网瘾后,在以上症状的基础上出现敏感、多虑、烦恼、过分担忧自己的身体、易紧张、易疲劳、做事犹豫不决及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症状。此外,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物质依赖也是网络成瘾较常见的共患疾病。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精神障碍的出现,通常与患者的个性特质、生长环境、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3上网成瘾的相关因素以及预测

3.1我国青少年网瘾比例分布情况和什么有关?和什么无关?

在《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得知,中国青少年网瘾现状有“四个有关”和“两个无关”:

3.1.1与性别有关。男性青少年网瘾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男性青少年缘何比女性青少年更易于沉溺网络?一般认为基于生理差异及传统社会文化的规范,男女两性就群体而言在青少年时期存在着行为差异。

(1)男性青少年更富好奇心和冒险情神;女性更为稳健保守。因此,面对网络这一新事物时,男性往往更易于被网上的新鲜事物所吸引。

(2)男性青少年较为独立,女性依赖性相对较强。在传统文化的规范下,男性往往是有泪不轻弹,与其他社会成员缺乏有效的沟通。而女性则大可向他人宣泄负面情绪,所以当网络媒体出现时,在现实生活中比女性拥有更少宣泄渠道的男性便会倾向于利用网络媒体来宣泄负面情绪。

(3)处于青少年成长期的男性往往思维较为活跃,自制能力较差,好动,视为“顽皮”;女性则自控能力较好,好静,视为“乖顺”。她们往往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其学习动机较高。因此“女性在学习活动中投入大部分的时间、精力,相对而言,花费在其它活动上的时间、精力较少。”而男性则相反。

3.1.2未成年人网瘾比例较高。

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从总体趋势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上网成瘾的比例逐渐降低,30~35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低。

3.1.3网瘾现象分布广泛,与地理位置和经济因素无关。

网瘾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虽然各地区间的差异较大,但整体分布与地理位置和经济因素无关。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总体来说,东部省区最为发达,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欠发达,中部省区介乎二者之间。本研究将调查的30个城市在网瘾比例中的排名分别与其所在省份2004年的人均GDP排名作比较,进一步考察青少年网瘾比例分布与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间是否有关联。

研究发现,网瘾现象的严重程度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联系。例如:同属经济发达地区的北京(23.5%)、天津(9.9%)、上海(8%)、江苏(18.3%),其网瘾比例差异较大;而云南(27.9%)、贵州(11.1%)之间的差异更为显著。

当然还有一些其它相关,比如与职业有关,初中生、失业或无固定职业者、职高学生中网瘾的比例均达到20%以上,而政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高中生中的网瘾比例则较低;与网上活动有关,网瘾青少年更偏重于娱乐性的上网目的,尤其是网络游戏;非网瘾青少年更偏重于实用性的上网目的,尤其是获取信息,而在网上活动丰富性方面,非网瘾青少年网民的网上活动丰富性明显高于网瘾青少年网民。

3.2网瘾问题以后会越来越严重,还是越来越轻

大家都不希望网瘾问题今后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我们认为青少年网瘾现象是社会发展中一种阶段性的现象,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网瘾问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现阶段互联网给青少年带来的利与害这一突出矛盾不容忽视。而从我国现状来看,还有很多偏远和西部地区,计算机和信息化水平还非常低,这和发达地区形成强烈的对比,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数字鸿沟”,这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对青少年网瘾问题重视,将有更多的青少年学会正确使用网络,成为驾驭互联网的真正主人。

第二节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

1诊断标准

长期、反复使用网络,使用网络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和工作或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符合如下症状:

(1)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

(2)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上述戒断反应可通过使用其他类似的电子媒介(如电视、掌上游戏机等)来缓解。

(3)下述5条内至少符合1条:

a.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

b.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难以控制,经多次努力后均未成功;

c.固执的使用网络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即使知道网络使用的危害仍难以停止;

d.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的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

e.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

2鉴别诊断

2.1网络严重程度标准

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如社交、学习或工作能力方面)。

2.1.1病程标准

平均每日非工作及学习目的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超过6h,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

2.1.2排除标准

排除网络过度使用、神经症、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品行障碍、人格障碍及注意力缺陷或多动障碍等。

2.2网络过度使用标准

2.2.1症状标准

长期、反复使用网络,对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使用网络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和工作或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符合下列2项:

(1)过度使用的行为经常受到他人的批评,并导致突出的负性后果;

(2)尽管个体对网络过度使用的危害有所认识,但仍继续使用。

2.2.2排除标准

过度使用不应伴有戒断症状,否则应考虑为网络成瘾。

第三节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类型

1易成瘾的学生群体

五类学生容易网络成瘾。

第一种:学习失败者。由于家长、老师对子女的期望过于单一,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学生成就感的惟一来源,此时,一旦学习失败,学生们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但是在网上,他们很容易体验成功:闯过任何一关。都可以得到“回报”,这种成就感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体验到的。

第二种:学习特别好的学生。

不少本来学习好的学生在升人初中、高中或大学后,面对来自其他名校的众多佼佼者,学习上无法再保持原有的名次和位置,这时,他们对“努力学习”的目的产生了怀疑。按照老师和父母的逻辑,学习是为了“上大学—找到好工作—挣钱”,当他们失去了为。“名次”、“位置”等学习的内在动力后,无法认同老师和父母的逻辑,因为即使不用学习也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钱。于是,一些人开始迷恋网络。从根本上造成这些学生依赖网络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第三种: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

他们希望上网逃避现实。许多学生虽然成绩不错,可是性格内向、猜忌心强,而且小心眼,碰到问题没能得到及时解决就沉迷于网络,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第四种: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学生。

随着离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会问题的增多,社会上的。问题家庭”也在增多,这部分学生通常在家里得不到温暖。但是在网络上,他们提出的任何一点儿的请求都会得到不少人的帮助。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让。“问题家庭”的学生“躲”进网络。

第五种:自制力弱的学生。

不少上网成瘾者都有这个问题,他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也不想这样下去,但是一接触电脑就情不自禁。这是典型的自我控制力不强。

生活中要面对很多选择,选择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选择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将人生的元素尽量简单化,那么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择,选择的正确率越高,成功率也越大。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对这五类学生就需要特别关注,及时发现问题,及早采取措施。

2网络成瘾的主要类型表现

网络成瘾主要包括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交际成瘾、色情成瘾、强迫信息收集成瘾、网络技术成瘾五类。

2.1网络游戏成瘾。

患者长时间地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是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网络成瘾症。

2.2网络交际成瘾。

利用各种聊天软件及网站的聊天室进行人际交流,并到了成瘾的程度。又可分为交友成瘾和网恋成瘾两种。网络交友成瘾与网恋成癔的共同点都是从网上寻找朋友。与网络交友成瘾不同的是,网恋成瘾者交谈的对方通常是异性关系,并在网上确立了恋爱关系,享受着恋情带给他们的快乐,并不可遏止地越陷越深。

2.3网络色情成瘾。

在网络中,各种与性和色情有关的网站比比皆是,各种淫秽文字、声音、图像信息泛滥,充斥在网络中,并毫无障碍地在网络中传播,只要稍不留心,就可能误入其中并不能自拔。有些人就是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沉迷于网络,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做出各种恶性伤害事件。

2.4强迫信息收集成瘾。

这类成瘾者经常强迫性地从网上收集无用的、无关紧要的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这种现象与以强迫性物品收集为主的强迫症类似。患者下网后担心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信息,即使这些信息对他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也总想查看或者下载到自己的计算机中。

目前,青少年利用网络搜集信息已经十分广泛,很多学生从网上获取未知的知识和信息。他们并不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娱乐,他们关注信息的搜集甚至知识的积累,一定程度上他们的行为有益于学习或者说容易被认为有益于学习。但是,随着网上冲浪、搜集信息时间的增多,这些人每天都会从网上收集大量的并不重要的信息,下载尽可能多的学习等方面的软件,重复登记和登陆各种免费的邮箱和网址,浏览不同的博客,不停地转贴东西以换回高的点击率。久而久之,他们生怕漏掉一点信息,每天都会为一点点事情搜集大量的资料企图占有网上所有的资源。这时他们的行动已经表现为一种强迫症,即心理学上讲的“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神经性障碍”。事实上,与对网络有一种心理的依赖感,以娱乐为主要目的,沉迷其中,不断增加上网时间的网瘾群体相比,这种以“学习”为初衷的网络强迫症群体虽然起初上网的初衷是为了获取有用的信息,找寻学习资料,对上网娱乐并不是很感兴趣,他们认为搜集信息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家长和老师一般也不会控制这种打着“学习”旗号的网上搜集信息活动。但是面对网络上永无终点的信息,他们都同样地表现出上网时间的逐步增加,产生了对网络搜集信息的心理依赖感。笔者认为,这已属于一种网络成瘾的初期状态。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演变为重度的网络上瘾(即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过度上网),不仅影响课业,还会导致社会和心理的适应行为损害。

2.5网络技术成瘾。

患者强迫性地沉溺于电脑编程或游戏程序中,不能自拔。这与电脑程序员的工作不同,网络技术成瘾的患者往往没有目的,无计划。

目前,从健康性上网向病理性上网倾斜的,以及已经嗜网成瘾的学生有增多的趋势。从现状的调查分析看,学生的网络成瘾一般可分为以下类型:

(1)计算机成瘾,过于迷恋计算机游戏;

(2)网络关系成瘾,过分迷恋在线人间关系;

(3)上网冲动,过分关注在线购物、交易及赌博;

(4)信息超载,冲动性地浏览网页及搜集过多的数据或资料;

(5)网络性成瘾,难以控制对成人网站的访问。

这些类型表现在个体上往往是交叉重叠的,但无论那一种类型,其对个体的影响是负面的。据不完全统计,学生通不过考试的有三分之一以上与无节制上网有关;而考试作弊的人中有二分之一以上是过度上网;退学或试读的学生中,有60%以上是迷恋网络。因长期上网浏览各种暴力、色情、血腥、恐怖的图片和信息,而强化了个体的进攻性行为,而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有之;因迷恋网上在线人际关系而网恋,导致情感挫折,诱发自残,甚至自杀的有之;因被网络所惑出现精神障碍的有之;而逃课上网、翻墙外出上网吧彻夜不归、上机课偷打游戏聊天等等更是屡见不鲜,甚至有些恶性事件震惊社会各界。

3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特征表现

3.1孤独

经常上网的大学生,长时间将自已关在室内与电脑独处,足不出户,这必然使得他们与身边的同辈群体交往时间大大减少,同时也减少了很多进行社会比较和社会适应的机会。当他们从虚幻的热烈的交流气氛中回归到平静而又单调的现实生活中后,强烈的心理反差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现代孤独”。有些大学生本打算通过上网交友、聊天、娱乐等来排遣现实中的孤独感。但这往往只能是图一时之快,当他们下网后。一切又回到从前,孤独依旧。此类患者往往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即孤独——上网排解——下网后孤独升级——延长上网时间——下网后孤独感再度升级。如此循环往复,会导致严重的、难以排解的孤独感,并因此陷入网络而无法自拔。

3.2网络依赖型人格问题

一些大学生在网上交际或玩网络游戏时,经常扮演与自己实际身份、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完全相反的虚拟角色,还同时拥有多个分别代表着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的网名,男扮女、女扮男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经常面临虚拟生活和现实生活之间多重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当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或角色转换过频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可能导致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有些性变态患者,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其行为可能被绳之以法或遭到舆论谴责,他们往往借助于虚幻的网络来幻想对异性的蹂躏。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在大学生网民中迷恋色情、暴力、恐怖行为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人平时待人彬彬有礼,或较为腼腆,可一上网就原形毕露,甚至穷凶极恶。此类患者只要稍稍控制不住其化作实际行动的心理张力,便可能给社会带来危害,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3.3社会适应不良

社会适应不良表现为:行为逃避、社会退缩、社会生活遭到严重影响等。在遭遇压力、挫折时,不是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应对,而是采取消极的方法,趋向于逃避现实。为了防止或减低焦虑及压力,使自己不致受到压力过度的冲击,往往采用一些习惯性的适应行为来保护自己。而互联网的“便捷性”、“匿名性”及“逃避性”,正好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的机会。例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王某,在刚刚进人大学的时候,面临难以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在生活中由于口音严重、不擅长与人交往、缺乏体育和文艺才能、过去引以为自豪的成绩变得不再受到重视、远离家乡和亲人,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而又缺乏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自从某次上网聊天以后,开始迷恋网络,并逐渐加重。每天花费大量时间上网,逃课、不参加学校内的社会活动。因此,和同学们变得越来越疏远,更加无法融人大学的集体生活,最终导致退学。

3.4自我约束力降低

大学生正处于可塑性强的青春期,抵抗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虚拟世界的价值观、道德观与现实世界不同,长期生存于虚拟世界中,混淆了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的差别,把所有规章制度全部抛之脑后,导致自我约束力降低。自我约束力降低可以带来许多不良后果:放纵自己的欲望,吃喝玩乐而忽视学习,不积极参加学校内的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从而损害了大学生的主要社会功能;无视校纪校规,随意旷课,打架斗殴,考试作弊;与学校产生对立情绪;更甚者无视法律,最终触犯法律而导致严重后果。

4高职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特征表现

4.1消磨时间

这类学生多为时间过于宽裕、学校学习氛围不够、没有个人兴趣爱好,为填补心灵空虚与无聊。上网时间长了,便形成了一种习惯,进而上瘾。这类学生自律能力相对较好,一且有正确的个人兴趣爱好,便很容易自行摆脱网瘾。

4.2寻找刺激和兴奋点

这类学生多为男性,因为男性更有攻击性,而网络游戏中的积分或战利品能体现其成就感,胜利感更能刺激男性的攻击、征服欲;另外,个人在游戏角色上投入了太多个人的情感和金钱,无形的链条时刻将个人与游戏角色联系在一起。这类学生很容易、也很自然的上瘾,就不难其言了。虽然游戏只是虚拟的,但对涉世不深、理念不明、自律能力差的这类学生来说,要自行远离网瘾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已将网络游戏与自身人性相互迎合。

4.3体现自身价值

这类学生大多是现行教育体系的受害者。父母都“望子成龙”、学校都想“优等学生”、社会都想“全能人才”,这些最终都会变成他们的精神压力。但是人与人是有差异的,标准与要求要因人而异,不合理标准与要求最终会成为学生的压力,这是功利主义与专制主义的结果。

他们为了证明自我的存在,网络游戏成了最佳选择。从社会角度讲,他们没有违背不损害他人利益和危害社会的基本道德观。网络游戏花钱不多,失败不失尊严;胜利则无比兴奋,有成就感。如此以来,网络游戏成了他们生命的重要部分,要他们戒除网瘾是最难的,只有恢复他们的自信。使其有正常生括的目标,才能获得新生。

4.4自我解压

这类学生是受到社会、家庭、学校、文化等多方面的压力,当自身无法化解压力,便会本能地选择逃避或转移压力,而这种逃避也是趋利避害的本能选择。此时网络游戏成为最佳选择,因为网络游戏可以释放自己内心由于压力导致的紧张和愤怒,能释放自己的不满和激情。时间长了便容易产生情感依赖而难以自拔,要让他们消除网瘾必须从他们身边环境入手。

5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特征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强调:中学生时期是人处于一个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变化,身心各方面都充满矛盾的过渡时期。

5.1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由于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性意向十分强烈,竭力想摆脱父母家长的管教,希望家长尊重与理解他,而家长却恰恰忽略了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有的家长对孩子管理得特别严厉,孩子心理受到压抑。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上网就反对,只是唠叨,强行禁止孩子上网,这种做法很容易引起青春期孩子的反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自由,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逆反心理作用下,越容易和父母对着干。

5.2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

中学生强烈要求独立、对成人干预其行为表示强烈的不满。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自由空间,能够张扬个性,能够获得认可。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儿童心理学教授沈家宏说,“网络游戏让孩子得以发泄对父母的不满以及享受自我支配的快感;上网聊天则能使孩子渴望倾诉的心情得以释放。现实中孩子得不到的,往往很容易在网络中找到,得到暂时的慰藉,所以孩子很容易迷上上网。”

5.3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思想上尤其是品德发展并未成熟,还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诱惑,而网络世界的游戏、娱乐,甚至于其中的暴力色情成分,都会使他们感到新奇和刺激,并渐渐沉迷网络。

5.4人际关系障碍,缺乏自信心,易形成自暴自弃的思想

中学生经历的事情少,由于缺乏交际能力,无法与身边的老师和同学正常沟通,与父母产生了隔膜,使得他们内心的孤独感无法释放,自我感觉十分敏感,各种欲望都希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在现实生活中自我感觉得不到父母、同学和老师的理解与尊重,因而导致自信心缺乏,转而自暴自弃,就会在网络里寻求慰藉,在虚拟世界里寻找自信。

上网成瘾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戒除网瘾也不能今天说行,明天就戒除了。更不能因为上网会成瘾,而否定学生上网,进而对互联网全盘否定。对于戒除网瘾,我们认为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学校教师以及整个社会相互协作。相互联动和正确引导才能取得成果。

第四节“瘾”患的形成

青少年之所以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与青少年这一特殊阶段的发展特点分不开。可以说,网络使用的种种特点正好迎合了青少年时期的众多需要,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键所在。

1网络成瘾的原因

网络成瘾的原因较为复杂网络成瘾的成因与网络特性、成瘾者自身人格缺陷、社会生活压力等有关,与网络空间特点、个体动机、个体人格特点密切相关。

从一方面来看,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网络游戏关系密切。网络游戏是通过我们人性深处寻求交往与认同、刺激与娱乐、成就感以及追求自由与自尊的需求来实现的。网络之所以吸引人甚至令人上瘾,也正是因为它能带给人们变幻莫测的“崭新世界”。网络游戏画面变幻莫测,内容惊险刺激,对抗性、投入性强。而中学生精力旺盛,心理上自我意识强,有实现自我的欲望,富于挑战性、冒险性。网络游戏正好迎合了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对中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使之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生理能量得到释放,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得到平衡。网络通过它全新的吸引力,使参与者的个性几近灭失。网络诱因中最大的动因也许是由于我们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理性和欲望的集合体。而发现或追求它本身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快乐感,当网络游戏带给人们的兴奋感渐成习惯、甚至无法被有效取代时,即可能成为不能自拔的网络成瘾者。适度的娱乐本身并不一定是件坏事。青少年偶尔迷恋于网聊、或沉醉于网络游戏,本都属于正常人性之范围。真正值得担心的是那种过分的向往和迷恋,因为它将违背人类身体发育和智力成长的基本规律。

另一方面,网络成瘾者多半不善交际,性格内向,或者有自卑情结,无法和同学正常沟通。

1.1网络空间特点

网络空间是一种精神文化空间;它使现实与虚似、人工经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界限变的模糊。网络具有的以下几个特点易于使人产生依赖:一是网络世界丰富多彩,具有的全方位互动、空间虚幻等特点,宛如一个集信息、知识、娱乐为一体的数字化迷宫,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和心理冲击;二是网络世界具有隐匿性和虚拟性,人们可以在网络中隐藏自己的身份,畅所欲言,尽情宣泄,可以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寻找暂时的解脱和慰藉;三是网络快捷方便,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网络游戏、网上交友、网上聊天等。自我控制力差的人,尤其是求知欲望强烈、追求开放与自由、渴望表达宣泄的大学生,极为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以致于网络成瘾。

Suler对人在网络空间中独特的心理体验进行了总结,并归纳为9种特点:

(1)有限的感知经验。

(2)灵活而匿名的个人身份。

(3)平等的地位。

(4)超越空间界限。

(5)时间延伸和浓缩。

(6)永久的记录。

(7)易于建立大量的人际关系。

(8)变化的梦幻般体验。

(9)黑洞体验。正是这些特点对某些上网者构成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使他们沉湎于这一虚拟现实中。

1.2个体上网的动力

研究者发现网络成瘾者很少将网络作为搜索信息的工具,而是在网络上寻找社会支持,寻求性满足和利用网络创造新人格面具。Suler认为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是为了满足以下的某种需求:

(1)性的需要。

(2)改变感知体验的需要。

(3)成就和控制的需要。

(4)归属的需要。

(5)人际交往的需要。

(6)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需要。

在中国的家庭和学校中,性是个禁忌的话题。尤其青少年是连谈都不能谈的,更不要说碰了。早恋现象更是被我们视为洪水猛兽。这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限制。而另一方面,儿童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性生理和性心理逐渐成熟,他们有这一方面的需要。网络为他们满足这种需要提供了便利。不必忍着羞愧开口要求,不必冒着风险偷偷摸摸,他们只需要动动手指,各种黄色音像、淫秽图书等铺天盖地而来。缺乏自制力,又对性充满好奇的青少年只要沾上难免着迷。有人统计过,每天黄色网站的点击率是各种网站点击率中最高的,而青少年网络性成瘾的比率也是比较高的。

个人需要的满足吸引一些上网者更多地使用网络,满足了对于自由的完美体验,也越发被网络空间的生活方式所吸引,形成循环,以至导致他们忽略了真实生活。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各方面有了全面的发展。而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更是被誉为第二次飞跃。正是自我意识的这种飞速发展让青少年觉得自己应该像一个成人一样自己作主,去体验更多的自由。但在现实中,他们是不自由的,或者说只有很少自由。在学校里,各种校纪校规将他们管得严严实实,除了学习,其他事情都是异端,不能越雷池半步;在家里,父母作主,学习的好坏是唯一的奖惩标准。在学校和家里都没有发言权,怎么办?去网上,在网上“我的地盘我作主”。网络的匿名性使青少年在网上享有无限的自由。

1.3人格因素

研究者认为一些与抑郁相关的人格特征,如低自尊、缺乏动机、寻求外界认可、害怕被拒绝等可能是促成网络成瘾发生的原因。高水平的厌倦倾向、孤独、社交焦虑及自我封闭均可预测网络成瘾(IAD)的发生。

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网络传播的特点,使它比物理世界的人际传播更轻松。网络使用者人格中的某些缺陷,使他们更易沉迷于网络。现实生活压力过大,导致一些人沉溺于网络,在虚拟空间里寻求安慰和减压。社会形态转型时期,生活中的未知变量太多,如工作上的失落、社会交往挫折、科技进步带来的伦理难题等,压力骤增。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宣泄减压的宽松环境。

网络是逃避现实的最佳场所。青少年面对最多的现实是学习。学校学习具有强烈的竞争性,为了在这种竞争中获得优胜,中学生成为中国学习最用功的人群。

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下,学生们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尤其那些在学业竞争中失败的人,更是迫切要摆脱所面临的一切,而网上社区是逃避现实的最佳场所。

除了在学业竞争中必然有失败者外,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期望过于单一,把学习的好坏作为评判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很容易发现,学校中有两种青少年最容易网络成瘾。一种是学习失败的青少年,另一种是以前学习特别好,但随着升入高一级学校难以在竞争中保持原来位置的青少年。

网络成瘾实际上是暴露了目前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把网络成瘾的症结完全归于网络的使用者,是不够全面的。

那些内向敏感、现实人际交往困难的人,易沉迷于网络。网络能够满足内心的多种需求。儿童青少年正处于一个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有与人交往的强烈愿望。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容易体验到孤独感。可以说,大部分学生能够满足与他人交流的需要,能正常与人交流,但少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如性格内向自卑或缺乏交流技巧等,使他们在现实中难以与人正常交流。而在网络世界里,如QQ、POPO等聊天工具以及各种各样的聊天室,能够很轻易地满足他们这一愿望。例如一位女性说:“在网上,我会主动与我不认识的男士说话,这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此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也会迫使某些青少年在网络中寻求安慰。最常见的一种是家庭关系糟糕的小孩。我们知道,随着离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会问题的增多,社会上的“问题家庭”也在增多,“这些孩子通常在家里得不到温暖”。而在网络上,他们提出的任何一点儿小小的请求都会得到不少人的帮助。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让“问题家庭”的孩子“躲”进网络。所以,提高他们的现实交流沟通能力,重塑自信是摆脱“瘾症”的治本之途。首先必须合理安排时间,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其他活动,多与人交往,注意与亲友、领导同事的关系;其次给予相应的现实生活方面的指导,如对人际沟通上有障碍的使用者,给予交流沟通技巧方面的指导,让其体验到真实人际交往的成功,从而帮助他们重建自信。总之,要让网络成瘾者融入、适应现实的社会生活。毕竟,人不能只活在电脑和网络的世界中,它们只是生活的一组成部分。

(1)自尊因素。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康,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它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对自我的肯定。自尊较低的个体,会在网络上寻求他人的认可和自我肯定。个体往往通过网络游戏中的不断得分、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和网友并肩作战得到网友的肯定、在对论区发表信息获得网友的讨论或共鸣、或在虚拟社区中担任重要角色等方式,寻求自尊的提升,而诱发过度上网。如青少年网游成瘾主要是能在网络游戏中体验到现实中体验不到的力量感和成就感。几乎所有网游成瘾的青少年都是网游高手。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比率非常高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即在网络中能轻易地获得各种网络游戏。这也是网络的便利性带来的。同时,过度上网又对学业成绩、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反而降低了自尊感和自我效能。

(2)孤独、社交因素。有孤独感、有社交焦虑或社交缺陷均、缺乏社会支持、爱与归属感不被满足的同学,容易在网上寻求交往和情感的寄托。网上交流可以避免面对面的困惑,区种独特的方式有亲密感,可以使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很快就成为知己。久而久之,个体会依赖网上虚拟的友谊,却失减了真实世界的社交活动,而使自己越发孤独。

(3)抑郁因素。抑郁指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抑郁水平高的上网者,常常会借助匿名或虚构角色的方式和他人进行交谈,以克服日常生活中和他人交往时的困难,减少负向事件,并且避免触发抑郁感。抑郁,以及与抑郁有关的一些人格特征。如缺乏动机、寻求外界认可、害怕被拒绝等都常常是引发网瘾的因素。

(4)自控和认知因素。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对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互联网及其信息对他们很具吸引力。同时他们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正在定型,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不够成熟矛盾尖锐,会使其自制性和自律性不强,因而上网时难以抵制网络的诱惑,往往可能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情色等“网住”。

(5)自我意识。目前在校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烈,追求独立个性和真正成人化的要求迫切,以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在网络上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受到什么审查,带来什么惩罚,而且观点越新、奇、特,可能得到的反响越大、回应越多。网络成为学生心目中展现自我的好平台,同时也为成瘾埋下了种子。

1.4动机

动机通常是指引起、维持和指引行为活动的内在心理活动。对于上网成瘾的少年他们究竟有哪些心理动因呢?对未成年人的上网动机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

权力动机,是指人们具有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在权力动机的支配下,人们便显出积极主动地参与精神,并有成为某一群体的愿望。

交往动机,是指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表现为每个人都愿意归属于某个团体,喜欢与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等。

情绪体验,情绪体验也是一种动机,一种动作的准备状态。前三个动机的共同点就是获得积极的体验,比如成就感、受到别人欢迎、自信、快乐等等,这些体验都属于是积极的情绪体验,也是多数沉迷于网络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体验到的快乐,所以前三个动机从根源上都可以归为这第四个动机——情绪体验。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指持续的肯定性情绪,包括快乐、热情等状态,这种快乐可诱导人重复某种行为的动机和活动的准备倾向。在网络游戏中,完成任务的时候虽然是在虚拟的状态下,但是在这个虚拟的社区中他获得了他人的承认,“社会”的接受以及证实、肯定了自己的能力,这对于孩子是一种真正的快乐,在网络中受到的称赞会使其更加努力的去做,更加想拥有成功所带来的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借用加里森.凯勒对沃比根湖的描述,因特网上的社区变成了这样一种地方,在那里所有的女人都是果断和爱好冒险的,所有的男人都是金发碧眼的25岁美男子,而所有的孩子都具有令人惊奇的创造力和超出他们年龄的成熟。所以网络吸引未成年人的不是网络本身,而是他们在在网络中获得了在现实中难以获得的情绪体验,网络让寡言少语的孩子交到了朋友,感受到了归属感;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为游戏高手,感受到了成功感;让胆小的孩子变得勇敢;让自卑的孩子变得自信。网络对未成年人的这种情感上的满足,让他们沉迷于其中逐渐不能自拔。

网络时代的到来波及到了人类的整个生存状态。网络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在青少年学生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当前许多中学生长期陷于网吧而不能自拔,大量的时间用于网上聊天、游戏和交友,既影响了身体,更荒废了学业,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作为教育青少年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系统,应对此现象有充分的关注:他们为何容易被“网住”?主要是由于:

首先,单调的学习生活和沉重的学习压力的心理宣泄;

在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影响下,很多家长和老师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少关心学生的其他方面,特别是内在的心灵沟通。有的教育管理者甚至要求学生只能在校学习高考的科目。一些学校的现代化设备不过是一种应付上级有关部门检查验收的摆设,极少对学生开放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紧张单调的学习生活使人际交往相对减少,同龄人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缺乏,在人际交往中经常出现阻碍与困惑,和父母之间的交流也常常不足。这些都导致青少年处于一种心理的苦恼状态,长期受压抑需要一种途径加以宣泄,而上网无疑是较为方便的途径。

其次,渴望自由的心理;

中小学生正处在情感体验的高峰阶段,但现实生活中,他们的情感并不能够自由表露,表露出来就会受到老师或家长的匡正,而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一切都比现实世界自由,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放纵自己的情感,毫无顾忌地高谈阔论,避害就利的心理促使他们将现实中的情感移植到了网络中。而长此以往,青少年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于是他们不再关心现实生活,甚至有意识地逃避现实生活,他们的情感也更加冷漠,以致面对现实生活时,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再次,争强好胜的心理;

网络游戏恰好迎合了中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因而会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如在模拟的打斗游戏中,学生通过游戏,能不断地满足自己的征服欲望。网络游戏的设计,完全抓住了中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自控能力比较弱的中小学生一旦陷入便不能自拔。

第四,倾诉心声的心理;

当前的中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朋友较少,成长中的烦恼没有倾诉的对象。父母、老师往往只是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情感上的要求和心理上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网上聊天来倾诉个人心声的心理便应运而生。因为青少年学生有了个人情感秘密,会担心自己的朋友不理解,或者不能为自己保密,甚至看不起自己,所以,网上聊天便成了最好的选择。大家在网上聊天可以不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地址,在这片虚拟的空间里与陌生人进行真实的对话,倾诉个人的心声,不必担心对方会泄漏自己的秘密,思想上没有什么负担。

第五,性心理的渴求和与异性交往的心理;

网上交友,是大多数上网中学生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中学生的“网友”绝大多数是异性朋友。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由于青春的萌动,“性”是他们的神秘世界,“性”成了他们的敏感话题,但受世俗传统观念和教育现实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通过学校教育或家长沟通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却很少。他们有的是在同辈群体的交流中获得;有的是通过自学相关的书籍知道了一点“性”。中学生对异性产生好奇和朦胧的好感,但现实生活中与异性交往又常常会引起同学、老师或者家长的误解。所以,他们选择了网上交友,通过聊天交友,可以了解异性内心的情感世界,感受异性的体贴和理解,同时释放、缓解自身的情感压抑。在网络里,他们可以匿名方式谈论性;能够无所顾忌地欣赏与之有关的各类图像,可以与异性网友亲密地谈性说爱,甚至“结婚生子”,使性心理得到较大的满足。

第六,渴望被认同与现实不如意的矛盾心理。

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来说,他们在集体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很少被周围人重视,有的甚至被家长和老师冷落放弃。尽管他们多数也曾经努力过,但激烈的竞争总有一部分人会相对失败。所以,事实上,学校里所谓的“差生”(其实不一定是差生)相对更容易被网络给“网住”。他们在“成绩”以外的特长往往不能被组织群体认可,但可通过各类游戏及其他的网络沟通方式公平竞争后,成为“能手”、“大侠”、“大师”,得到其他网民的充分肯定,从网络里找回现实中缺乏的自信,也能从中找到成功感和快乐感。

最后,自控力相对较差的心理困惑。

青少年情感丰富,但容易冲动;有强烈的成功欲望,却没有足够的耐心与恒心,貌似成年,心智却未健全。自制力相对较差的特点常常使青少年总是“跟着感觉走”,这是造成恋网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网络迷恋者往往能理解各种道理,也能够体会到过分贪恋网络的危害,却无法自拔,结果越陷越深。

1.4.1小学生网瘾形成原因

首先,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最大的也只不过十多岁,小的六岁,对于这样的年龄的孩子来说他们都非常的喜爱新的事物,对新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自控能力比较差,这是他们的一大共性;

其次,现在的家庭条件都比较好,家长给孩子都创造了好的生活条件,大多孩子都较早的接触到电脑网络,每个家庭独生子女多,对孩子的骄惯和溺爱的情况大多存在,在对待孩子上网的问题上感觉孩子小不会出什么大的问题,所以从思想上不能很好的重视,更不要说是严格的管理了,一旦发现孩子已染上网瘾时才引起重视,就会用各种办法来阻止孩子在家中上网甚至用极端的打骂方法,不能够很好的给于引导,在学校这样的学生也会因常常上网而发展为说谎逃课。

1.4.2中学生网络成瘾原因

中学生是“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高发人群。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叮分校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至少有14%的在校学生符合网络成瘾的标准;而在中国大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也日益严重。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中学生上网达到80%,其中有大约13%的中学生网民患有网络成瘾综合症。他们沉湎于网上聊天,经常光顾色情网站,互联网成为一部分中学生名副其实的“电子海洛因”。

中学生容易上网成瘾大体上是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1)主观原因

中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是导致易上网成瘾的主观原因。具体表现在:

a.自控能力欠缺。

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他们对于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相对传统媒介而言,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更能吸引他们的目光。他们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抱着试一试、看一看的心理接触网络。但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行为上的变动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与成年人相比,其自制性和自律性较为逊色,因而他们一旦上网便难于抵制网络的诱惑,往往可能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网住。

b.认知能力有限。

中国青少年从小接受的是正面教育,在涉及国家命运和民族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他们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还是很强的。但是虚拟网络毕竟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和“虚假资讯”。对于身处社会边缘、分辨能力有限的中学生来说,面对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其诱惑。

c.自我意识强烈。

中学时期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最强烈的时期,中学生急于摆脱学校、教师、家庭的管制,丢开书本,追求独立个性和成人化倾向,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

网络自由平等的特性,为中学生创造了“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天地。在网络上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受到什么审查,带来什么惩罚,而且观点越新、奇、特,可能得到的反响越大、回应越多。网络成为中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

(2)客观原因

中学生可能身处的不利环境是导致易上网成瘾的客观原因。具体表现在:

a.社会环境。

目前网吧遍布大街小巷,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条例,但在实践中对网吧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富有互动娱乐性的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室对中学生有着强大诱惑,促使他们将网吧当作乐土。

b.家庭环境。

当前我国中学生多属独生子女,且城镇居民以楼房式独门独户的家居结构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身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与同龄伙伴交流。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今天,他们的父母极有可能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中学生,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

c.教育环境。

在电子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电脑和网络成为中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但缺乏老师和家长有效引导的中学生则更多地是把电脑和网络当成一种娱乐工具。另一方面,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当学生“学习上经常遭受挫折,又得不到家人、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为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往往在网上寻求安慰、刺激和快乐”,以宣泄平时的压抑情绪。

1.4.3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互联网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以其便捷性、交互性、丰富性、广阔性等优势,备受大学生的青睐。面对互联网构建的虚拟世界,当代大学生表现出极高的认同度和参与热情,课堂、实验室、图书馆、宿舍等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已布满了网络的触角。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5年7月的报告,全国35岁以下的上网用户总数已达8397.9万人。到2007年12月,我国网民数己经达到2.1亿人,其中大学生就约占35%,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就被网络成瘾所袭击,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成瘾行为主要可以划分为网络游戏成瘾行为、网络交际成瘾行为、网络信息超载成瘾行为和其他成瘾行为。网络游戏成瘾者将大量精力和金钱花费在网上赌博、游戏、购物和拍卖等活动中,并且往往丧失工作职责,破坏重要的人际关系,游戏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实质上使他们得到了现实生活中自我实现过程的满足感。网络交际成瘾行为是指过度卷入网络人际关系中,如在聊天室或QQ中结交的网上朋友替代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和家人。网络信息超载成瘾者花费大量时间致力于在网上查找和收集信息,伴随有强迫性冲动倾向和下降的工作效率两个典型特征。其他成瘾行为是指不以某种特殊的成瘾类型为主,可能是多种行为的复合。

网络成瘾已经对大学生的学业生涯、人际关系、道德观念、身体健康等多方面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在2000年华东理工大学237名退学和留级生中,有80人以上是因为无节制地沉湎于电脑游戏和看碟片;2004年上海大学一次性退学的81名学生,都是因为网络游戏成瘾导致的学业大幅度下滑。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2005~2006学年,浙江大学有90名学生退学,其中60多人是因为网络成瘾,几乎占退学人数的80%。成瘾的大学生长时间面对机器,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容易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导致自我封闭,患上“情感冷漠症”。网络在为大学生提供驰骋空间、缓解精神压力、填补精神空虚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学生更大的道德失范和心理、精神危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交际骗取大学生的信任,转为现实中的接触,造成人生财产的侵害。

(1)家庭因素。

大多数家庭都有电脑,有独立房间的学生偏多,家便成了学生个体上网的近水楼台。有些父母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有的则教育方式不当,而导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畅,因为独生子女与同龄伙伴交流相对较少,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步入大学后,也将这种习惯带到大学生活,中,形成上网成瘾的恶性循环。

(2)学校因素。

良好的电脑和网络设施、学生可自带电脑在宿舍上网等,在给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上网成瘾提供了客观条件;电脑和网络已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但缺乏有效指导等原因,很多学生把电脑和网络当成一种娱乐工具;当学生在学习上或交往中遭受挫折时,得不到家人、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为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往往在网上寻求安慰、刺激和快乐,以宣泄平时的压抑情绪。

(3)社会因素。

目前网吧遍布大街小巷,高校学生又是成年人,进出网吧随心所欲,富有互动娱乐性的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室等等对学生有着强大诱惑,促使他们将网吧当作乐土,而逐渐上瘾。

(4)人际关系。

有一部分学生渴望交流、缺少技巧、封闭自己,因人际适应不良,他们怀念过去,憧憬未来,对现实却感到悲哀、无助,就到网上寻找支持和满足,以致不能自拔。另外,还有一种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特别是男生,上网有群体性,一个人上网带动一个宿舍、好朋友成瘾,自己也往往不能幸免。这种情况在新生入学初、实习前、毕业前表现得更为突出。

大学生生活压力大,感到社会竞争激烈,生活中的未知太多。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的突变,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失落感,无法建立新的心理支持系统,无法适应中学生活。网络给这类学生提供了一个寻找自我和宣泄不良情绪的平台,因而大学生自身人格缺陷是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

a.自我要求放松。

大学生普遍认为家长不在身边、学习松、管理松,上网方便自由。特别是大一新生,将此视为自我解脱、自我放松的好机会,很多同学开始沉迷于网络,以致后来网络成瘾无法自拔。

b.易受周围上网风气的影响。

多数大学生将网络视为高雅时尚的东西,认为上网玩游戏、聊天是很天经地义的事情,当代大学生如果不玩游戏、不聊天,则被大家认为是“另类”,是“老土”,是文化的落伍者,所以大家都玩。特别是男生,上网具有群体性,一个人上网就可以带动一个宿舍,结果舍友网络成瘾,自己往往也不能幸免。

c.人际关系存在障碍一些大学生人际关系不良,以性格内向、孤僻者居多,他们对周围环境较难适应,对现实感到悲哀、无助,就到网上表白的情感,寻找支持和满足,以致不能自拔。

d.不能正视现实的挫折现实的大学生活与想象中的相差甚远,现实中大学生面对的是枯燥紧张的学习、高额的学业费用、沉重的就业压力等,这与高中时的天之骄子的心理预期存在的差距太大,致使很多大学生倍感茫然。有些大学生自控能力、专业知识不扎实,实践能力较差,而就业期望值却很高,成为他们困惑、焦躁的原因。于是,充满虚幻,富有隐匿性的网络,很容易成为他们暂时的避难所处,并不知不觉沉迷其中,以至难于自控。

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界因素:

(1)家长存在偏见,缺乏教导一些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家长,对社会就业形势认识不足,还抱着子女考上大学就有了“铁饭碗”的思想,对子女的在校表现不闻不问,任其发展。据调查,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父母基本上对网络不了解、缺乏基础的网络知识,有的认为上网对自己的孩子好,但是孩子在做什么,他们并不知道;有的就是一味的打压、不准中小学生上网,孰不知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严重性。还有一些家长虽然认识到网络成瘾的危害,却无法采取正确的途径帮助孩子走出网络世界,只是一味的大骂,怒其不争。这些都是父母不能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网络的原因。

(2)学校管理不到位与中学相比,高校倡导的是一种包容、多元、开放的文化,这在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个性发展的同时,也易造成部分自制力差的大学生误入歧途,网络成瘾就是一个例子;网络成瘾是个近期出现的问题,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在解决对策方面尚处在探索的阶段,这就存在着教育的滞后性;高校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却忽视了对信息素养的培养,造成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网络;此外高校学生管理队伍数量不足、精力投入不够、教育方式不当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西方文化包括一些庸俗文化的不断渗透,当代大学生在价值理念发生了变化,他们把时尚作为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这种既符合时代潮流同时又含有较高知识信息的新事物,被他们视为一种高雅时尚的东西,对此趋之若鹜。这也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诱因。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身心造成的不良影响:

(1)心理方面。

患者心理上强追依赖网络,一旦停止,上网的冲动,使其不能从事别的活动、工作。学习时记忆力不集中,不持久,记忆力减退,由于长期的视觉影响思维,逻辑思维活动迟钝,久而久之患者只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对日常工作置之不理。

(2)身体方面。

长时间地沉迷于网络可导致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生物钟紊乱、睡眠节奏紊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重减轻、进食过多而活动过少导致肥胖、体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停止上网则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这些问题均可严重妨碍他们的身体的健康成长,学习和生活兴趣减少,与现实疏远,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因不能面对现实,常常处于上网与不敢面对现实的心理冲突之中,情绪低落、悲观、消极。

(3)行为方面。

患者表现为频繁寻求上网活动的行为。为了能上网,不惜用掉自己的学费、生活费,借款,欺骗父母,甚至丧失人格和自尊,严重者偷窃、抢劫。网络成瘾学生最为直接的危害是耽误了正常的学习,尤其是网络游戏,导致他们不能集中精力听课,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下滑,甚至逃课、辍学。网络中各种不健康的内容,也可造成大学生自我过分放纵,法律以及道德观念淡薄、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成瘾形成的主观原因:大学生沉溺网络往往与他们个人的人格特点,如孤独、抑郁、内向、敏感、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差、纪律性不强、渴望成功和自我实现等心理特质有关。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形象逐渐清晰的青春发育期,他们渴望言论自由,向往感情自由和思想自由,追求自我设计的理想人生。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难免会受挫,而有的大学生抗挫能力较弱,在他们的内心就会自觉产生种种不安、孤独与恐惧的情绪,因而,容易形成自我封闭,继而寻找转移、倾诉和宣泄自己不良情绪,表达内在心理感情的补偿平台,就可能把情感满足和压力释放转向计算机网络以寻求支持,这种依赖不断强化了他们的“虚拟人生”,使真实人格和现实生活异化。

一些大学生为了忘却现实中失恋的痛苦或是为激情为倾诉,与网络对象形成固定化交流习惯,这种随行所欲、风险低的交流过程能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舒适感和依恋感,他们从而转向过分迷恋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来建立彼此的友谊或爱情,并以此关系取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成为网络交际成瘾者。网络交际成瘾者往往情感丰富,但在感情表达上不是积极向外,而是选择压抑和内囿的方式。在人格上,一半以上成瘾者表现为内向和交往被动者,有自卑感,属易感素质,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往往处于弱势;而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隐蔽性和有限的感官接触等特点,能使他们在网上社交很容易获得成功,这种现实生活中的社交不断遭遇挫折和在网上社交的游刃有余,势必导致更多的重复上网行为。

大学生网络成瘾形成的客观原因: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家庭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当前我国大学生中属独生子女的比较多,且绝大部分远离父母来到异地求学。成瘾学生的家长往往忙于为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子女内心需求,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不少家长总是用物质和金钱来表达对孩子的爱,从而把亲子关系物质化,并一味地把自己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教育他们一定要出人头地。这种教育方式更多地显现出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很少显现出应有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支持,导致子女不愿向家长倾诉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而是选择网络作为他们精神寄托和压力释放的途径。特别是网络游戏成瘾的大学生,他们的家庭教育负面影响尤为突出,家长固有的长辈为尊的传统观念较重,对网络游戏缺少理性认识,在得知子女接触网络游戏时,常以粗暴的方式加以禁止,使得这些学生对家长失去信任,同时,出于青春期高度的叛逆心理,他们更加亲近网络游戏。有的学生从小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管教比较严格,当他们远离父母后,觉得少了父母的约束,可以独自处理自己的时间,追求一种没有家庭监督的无拘无束的生活环境,留恋于网络的虚无缥缈。也有一部分学生生活在家庭结构不健全的环境中,使他们的心理、性格上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单亲家庭子女,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会使其心理和性格上容易存在一定的问题,往往比较内向、孤僻、自卑,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

以上分析,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状况不容乐观,网络成瘾的形式多样,原因复杂,我们要在了解情况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措施矫正已成瘾者的行为,更应该从问题的源头来遏制问题的发生。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2网络成瘾的危害

2.1学习的挫折。

据调查,凡是有网瘾的学生无一例外地学习成绩很差,甚至面临退学或留级的境况。这表明,学生网络成瘾者多因迷恋网络而无心学习,学业失败。这种学习成绩的倒退使陷入网瘾的学生在学习上遭遇严重挫折,以后更容易破罐子破摔。

2.2人格的异化。

一些青少年网民过分迷恋与网上的“人——机”式交往,会忽视真实存在的人际关系,产生现实人际交往萎缩和角色错位的现象;爆炸般的网络信息的挤压揉搓,会加大青少年网民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引发“信息污染综合症”等心理障碍;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也会使青少年网民产生一种“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做一些平时不能做,也明显是不道德的行为;长时间的上网会使一些青少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产生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心理,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上网成瘾症”等心理疾病。英国诺丁汉大学心理学专家麦克·格里弗斯博士认为,“过分迷恋上网有损身心健康,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变态,危害程度不亚于酗酒和吸毒。”“患者的行为与吸毒成瘾类似,一接触因特网就兴奋异常,没机会接触就寂寞难耐。”可见,网瘾问题的心理危害不容小视。

人的心理状况是在环境与人的相互影响中形成的。由于人脑细胞使用能力特别强,人对自己所在环境很快会形成一种心理状态,孩子长时间和电脑在一起,他的思维将与电脑的符号式机械思维趋同,常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受到抑制和削弱,弱化了人与人沟通相处的能力和现实生活的反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不利于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很多上网成瘾的孩子与他人甚至是父母的沟通较差,情绪不稳定、易怒、多变,没有自控能力、自己做的承诺不能兑现。况且,网络游戏良莠不齐,暴力和色情游戏充斥着网络,长时间陷入暴力和色情游戏中,对道德观的形成有极其不良的影响,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画面和情景中,很可能会认为现实生活也就是如此,也有可能潜意识地去模仿。

西方文化主导着网络文化,他们利用网络大力宣扬其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并且充斥着大量的黄色、暴力等信息,学生网络成瘾者一味地沉迷其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不利于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学生长久沉迷于网络,容易对真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缺少兴趣,情感淡漠,和亲人、朋友之间的交往减少,将自己封闭和孤立起来,不利于正常的人际交往。学生在网络上无拘无束的行为习性容易导致自我约束力的下降,如将这种习性带入现实世界,容易产生冲突,导致违规甚至犯罪行为。

2.3角色的混乱。

学生网络成瘾者,过度地沉溺于网络中虚拟的角色。容易迷失真实的自我,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角色的混乱。尤其当学生在现实社会中与人交往受到挫折时,便容易转向虚拟的网络社会寻求安慰,消极地逃避现实,这对青少年的自我人格塑造是极其不利的。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必然会引起严重后果。

2.4健康的损害。

2.4.1对少年儿童生理健康的影响。

少年儿童正处在身体成长时期,如果长期使用电脑及其网络产品或使用设计不合理的信息网络用品,容易导致“电脑疲劳症”和“颈肩腕综合症”。主要症状表现为:视觉模糊,视力下降及眼睛干涩、发痒、灼热、疼痛和双眼发红、畏光等;有的人伴有头痛和关节痛等症状。长时间呆在电脑前,还会感觉颈、肩部酸痛;脖子忽然不能转;手指和手掌断断续续发麻、刺痛;手掌、手腕或前臂时有麻痹、酸痛、肿炎、严重时手指不能伸直;拇指伸展不自如,且有疼痛感,手部虚弱无力、手指筋腱发炎等。而电脑辐射的侵害,也很容易造成白内障、眼癌、角膜炎,使免疫系统受损。长时间从事频繁使用手腕和手指的工作,还会使手腕关节因密集、反复和过度的活动而逐渐形成损伤,手部筋肌组织不停活动而血氧供应不足,导致肌肉组织失去弹性,继而受到僵化而受创。尤其在一些网吧,偏高的电脑桌和不灵活的鼠标,更加重了操作者颈部、肩部的疲劳,给频繁运动的手臂、手腕,尤其是关节带来更大压力。鼠标面积太小、弧度不大,也会造成手腕不自然的使用姿势;有的鼠标设计不当需要使用者手腕弯曲来“迁就”它,长期使用就会对肌肉、骨骼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鼠标很容易在滚珠上积聚灰尘,使用时需用力来回拖动……久而久之,造成手腕酸痛。网瘾综合症患者由于上网时间过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会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此外,还会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等病症。

2002年中小学生健康调查显示,小学生视力不良的占31.22%,中学生达到了58.05%,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专家认为,在孩子的业余时间里,没有从事让眼睛放松的活动(比如户外运动),反而是用看电视、玩电脑和打游戏机等来消遣,让眼睛的疲劳程度加重了很多。

2.4.2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过度使用互联网可导致心理疾病,患者沉溺于网上游戏,关注人机对话,而忽视了现实生活的存在,导致青少年出现情绪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在心理方面,会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记忆力减退,对其他活动缺乏兴趣,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情绪低落。

目前,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本来就缺乏与他人沟通的机会,如果再沉迷于网络游戏,更会减少和妨碍与人交流。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沉溺于网聊,不仅导致认知惰怠、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且易形成“网络成瘾”,中毒“电子海洛因”,出现人格畸变、行为异常、紧张焦虑、交感神经部分功能丧失等心理异常现象。同时,网络信息中的黄色信息和黑色信息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污染其精神世界。孩子过度沉溺于网络游戏,学习肯定成绩下降,个别孩子甚至为了玩游戏旷课、逃学。不健康的游戏还会引发青少年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犯罪。

2.4.3少年儿童在网络中遇到的危险。

根据国际儿童网络(Childreninternational)的看法,目前儿童在网络中遇到的危险主要有以下三类:联系性危险(ContactDanger),指通过网络聊天和电子邮件等交互方式,某些人可以联系上儿童,从而引诱或者伤害儿童。内容性危险(ContentDanger),指儿童接触到不适宜的内容,这些包括了有关色情、种族歧视和种族仇恨、暴力等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商业性危险(CommercialismDanger),指儿童隐私受到市场商业行为的侵犯。

网络欺骗、赌博、色情、人身攻击、反动言论、犯罪行为以及各种网络垃圾等都可能使青少年受到伤害。正如一位网络罪犯在法庭上所说:“对没有成年人监护的青少年来说,国际互连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

2.5道德感的弱化。

在网络空间,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由于不必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打交道,从而缺少现实社会中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他们在网上自由任性,缺少“慎独”的道德自律,容易在网络游戏、黄色网站中放纵自己的欲望。另外,计算机成瘾者也容易在窃取他人电子邮件或机密信息、制造传播网络病毒等方面,导致网上违规、违法行为。

我们分析网络对少年儿童的负面影响并不是否认网络的积极影响,更不是想简单的阻止少年儿童上网,而是试图寻找一种使孩子们在网络中健康成长的途径。互联网是目前中国人唯一能与国际同步获取信息的渠道,如果因网上有各种陷阱而因噎废食则太可惜了。

3预防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建议

当前,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十分严重,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危害。只有通过对学生网络成瘾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建立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互动的一个立体交叉的防护网,才能有效解决学生网络成瘾问题。

3.1预防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

小学生出现了网瘾这样的情况我们认为班主任老师要和学生家长多沟通交流,时刻掌握学生的动向,了解他们的思想,在学校时班主任要多和他们谈心,并通过开展各种课间有益的活动以及丰富的课堂学习生活来引导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幸趣和热情,在家中时家长千万不能以打骂等过激的方法来管理,家长要多抽出些时间陪孩子,在学习之余多和孩子共同交流,比如带孩子去公园等参加有益的室外活动,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我们相信只要通过班主任和家长共同细心、细致的引导教育,染上网瘾的孩子就一定能够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一定可以帮学生改掉这样的不良习惯。

3.2预防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

通过对网络成瘾原因的分析,中学生网络成瘾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中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二是学校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网络使用的特点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是,通过改善学校和家庭的环境,塑造中学生的健康人格,从而对“网瘾”免疫。网络只是一个工具,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一种新型的、全方位开放的大众媒体,它与传统的大众媒体具有相同的功能,具有一切传统媒体的优缺点,在许多方面又是超越于传统媒体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看怎样用它,谁来用它。要想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最大限度的抑制其负面效应,首先要摆正心态,对网络作一个客观公正的分析,结合网络沉溺者的人格特点,找到网络成瘾的真正原因。通过中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整体力量建构一个立体交叉的防护网,切实重视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

3.2.1学校要为中学生学生营造宽松的成才环境

学校作为对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形成正确的与网络教育相适应的观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采用积极举措把学生的求知欲引向正确轨道,提高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水平和素养。学校除了正常的学业,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发挥潜能,培养特长,多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包括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让中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和提高,充分展现自我,实现价值,充实课外时间,并在活动中找到友谊和自信心。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引导,通过开展活动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扩大人际交往范围,让学生掌握一般的人际交往的技巧,促进中学生现实生活人际关系的改善和提高。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利于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满足个体人际交往的需要。要开展性知识教育课程,消除中学生对性的神秘感和苦闷,对性有正确的认识,以消除他们对黄色网站的热衷,从而减少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普及网络知识,促进网络教育,使学生认清网络本质,并养成科学和网络生活习惯。

另外,学校要注意和家长联合。学校和家庭对中学生同等重要,网络成瘾问题是家庭和学校两方面教育失败的共同结果。因此,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千万不要忽略了家庭的作用。学校如果发现学生有类似网络成瘾的苗头,应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庭的情况,同时和家长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工作,发挥家校系统综合的教育作用。这是预防中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个基本思路。

3.2.2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家庭温暖法”预防或戒除网瘾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首要环境,也是最主要的环境,父母肩负着培养孩子在网络世界中健康成长的主要责任。只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采取必要的措施,肯于负责,父母完全可以在家中保证孩子上网的安全。

据调查,在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社会原因中,父母对孩子关心少,陪伴时间少,亲子关系不佳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父母要高度重视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积极营造和谐美满平等的家庭氛围。家长对网络成瘾的中学生应尽量减少责备,尽可能进行交流,共同制定上网的行为契约、计划,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适时给予鼓励和鞭策,这有利于戒除网络成瘾。

家长要注意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一般来说,从民主、和睦、丰富多彩以及充满希望的家庭中出来的小孩是很少网络成瘾的。因为这样的环境给了他足够的自由、平等和快乐。

家长要注意发现孩子的优点,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学习的优劣上。我们知道,在学校的考试中,必然有成功者和失败者,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是前3名或前5名。如果家庭评定他们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那些学业失败的孩子就很难在现实中找到成就感了,那么他们更可能去网络寻找虚幻的成功。作为家长要千方百计让孩子有成就感,包括学业、特长、交友等各个方面,而不是逼他们走向网络世界。

家长要注意引导和监督孩子上网。网络本身不是洪水猛兽,我们没有必要逃避;更何况,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无处不在,就算要逃也是无处可逃。所以父母阻止孩子上网既无必要也无可能,正确的做法是正确地引导和科学地监督。家长可以与孩子约法三章,允许他上网,但必须遵守一些规定。比如,限制上网时间;未成年人若无成人陪同不得与网友见面等。家长还应经常检查孩子上网的内容,如发现孩子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要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引导。

当发现网络成瘾中学生时,家庭和学校要做的不是批评和打骂,而应积极地寻求专业帮助,如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如果情况特别严重的,甚至伴有其他精神症状,如幻想、抑郁等,要及时与医院联系,尽早接受住院治疗。

3.2.3坚持标本兼治原则,对中学生网络成瘾者进行及时综合治理

学校应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对中学生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努力提高与健全中学生的鉴别能力、自控能力,最终培养健全人格,提高中学生学生的理性自觉。学校的德育课程,应补充网络德育课内容,以提高中学生网络道德水平。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对于有网络成瘾症状的中学生,要注意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治疗,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使之尽快摆脱困境。

政府要坚决打击网络犯罪,对于那些非法建立色情网站、向中学生传播色情等不良信息,以及对那些利用网络聊天工具对中学生实施网络诱骗和攻击的人,坚决予以打击。据研究,在网吧上网的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比较严重。要对“黑网吧”、“地下网吧”,要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措施。社会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在新形势下要大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弘扬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通过伦理、道理手段约束网络行为是当务之急,要对网络电影、游戏网站等加大管理力度,引导其加强伦理和文化建设,形成正确的经营理念,严格限制开放时段,为中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

3.3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建议

3.3.1加强自我教育,做到自我节制加强自我教育,是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关键。

大学生应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社会技能,增强自我价值感。要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积极参与户外活动,转移注意力,冲淡网络的诱惑。学会与朋友、老师、同学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明确上网目的,限制上网时间,如通过建立上网日志、自我提示卡做到上网节制,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3.3.2摆正心态,正确面对挫折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要学会缓解紧张情绪,认真剖析原因,驱除虚伪和扭曲的心态,并把网上的真诚释放的心态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积极从容的融入现实生活。

要抛弃传统认知,在自己无法跨越心理门槛时要勇敢走进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治疗,实现心理矫治。

3.3.3加强高校管理,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高校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

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素养教育等,引导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确立志向和目标,知道大学时代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丰富第二课堂,让大学生活充实与多彩,把学生从虚拟网络吸引到现实生活中,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最后,加强学风建设。好的学风可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上进,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使大学生淡漠网络的存在。

3.3.4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网站和一些网络游戏的制作者为了吸引客户,其内容不仅充斥着暴力、迷信、色情,有的还专门研究上网者的心理,让你欲罢不能。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产品的监管,处理好网络文化价值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可塑性强且尚处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可控范围之内,只要予以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对症下药,探求科学的方法并付诸实施,大学生沉迷网络这一社会问题就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4矫正网络成瘾行为,重塑网络成瘾者自信的途径

目前对于网络成瘾的矫正还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想要矫正网络成瘾者的行为,在实践中遵循一个总的原则就是:重塑成瘾者自信,提高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交际能力。学生的生活模式要求学生具备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能力,而这方面正是网络成瘾者所缺少的。治疗网络成瘾要“对症下药,治病治根”。有很多方法对于矫正网络成瘾比较有效,如“五步脱瘾法”。其具体操作步骤是:

第1步:相似接纳法。安排自制力强的学生陪同有网瘾的学生一起玩,取得他们的信任和认同,才能真正了解他们,找出他们沉迷网络的真实原因。

第2步:危害认识法。引导网瘾者自觉地意识到网瘴的危害并产生脱瘾的意愿。

第3步:递减控制法。戒网瘾是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可以通过每天少上网来不断递减上网的时间,直到减少到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为止。

第4步:地位替代法。网络成瘾往往因为成瘾者能够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体会的满足感。因此可以组织各种活动,让“网瘾”者多参与。不时给予他们各种鼓励,让其在现实中获得肯定。

第5步:改变环境法。改变“成瘾”者所处环境。让家长也认识到孩子上网成瘾中家庭存在的问题,使家长也多用鼓励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达到联动的最好的效果。

第二章远离网瘾

毫无疑问,我们早已生活在一个颂扬技术的时代。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人类的每一项新的技术进步都被当作一种更好地为其进入21世纪作准备的工具而受到普遍的欢迎,其中,因特网就是最鲜明的一例。毕竟它的出现与日益普及,正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表现在全球化时代或者说地球村时代正变成现实。然而,谁又能想到,因特网在促使人类进入数字化生存空间的同时,也将电脑空间的阴暗面暴露无遗。

我们应看到需要关怀的一个随因特网而衍生的数量日益增多的特殊群体——“因特网在线瘾君子”。就是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因特网成瘾之后,无论给自身还是给社会都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危害,比如失业、退学、年轻人精神崩溃、家庭陷入危机、恋童癖而偷偷尾随儿童、婚姻破裂、家庭暴力不止、精神抑郁加深、焦虑增多、债台高筑、责任丧失、不可理喻、撒谎和掩盖等等。也正是通过扫视电脑空间的阴暗面,我们看到了不再有时间观念而一味地用鼠标点击、用键盘敲打、用双眼浏览的在线瘾君子们的真实形象。就是他们,没日没夜地出入于身份不明的由网络虚拟而成的电子社区,沦落为在线新闻组、聊天室、互动游戏的无辜牺牲品。

第一节网络成瘾的预防

1网络知识教育

信息化时代,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网络。网络是一个集传统媒体优缺点于一体的全方位开放的大众媒体,同时又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因此,熟练地操作电脑,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能极大地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使人们更能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适当的游戏是对紧张学习的放松,有节制的聊天也可以锻炼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事物都存在其两面性,网络在我国普及近十年后的今天,其危害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关注。加强网络知识的教育,使青少年认清网络的本质:网络不只是玩具,更应该是工具,养成科学的网络生活习惯。如同培养儿童对火、电等的安全防范意识一样,对网络的危害意识也应该从小培养。制定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健康上网守则》,规范网络使用行为,并从上网内容、上网时间等给予明文规定,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他们正确收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为防范网络成瘾提供技术保障。例如,告知青少年网络交友方式会降低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人,容易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

2培养正确使用网络的技能

向青少年传授正确使用网络的技能,例如,教会他们时间管理技术,制作上网时间提示卡片或运用闹钟定时,按照规定的时间及时下网;将网络的危害列在卡片上,放在显示器旁边,以随时自我提醒;制定学习及娱乐的计划安排,按着重要性进行排序,由家人或老师监督完成。如果靠自己不能控制上网的时间,可以采取求助家长到时提醒或给电脑设置密码的方式。

3各级部门加强健康上网的宣传

唤起全社会对网络成瘾的关注,让大家共同来应对这个问题。可通过举办展览和公开讲座、设计宣传单、张贴健生活小贴士等方法,以便青少年及其家长了解网络成瘾的症状和作简单的自我评估,获取处理网瘾的方法,并鼓励有需求的青少年寻求辅导人员协助。同时也可以在校园里或社区张贴一些关于健康上网的宣传小标语,让人们能够时时保持警惕。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

把娱乐贯穿到学习过程的始终,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求知过程洋溢着乐趣、充满着悬念;学校应开设各种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多参加校园团体和社会活动。例如,开展学生歌舞、绘画、演讲、球类、游泳、棋类等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开办夏令营(冬令营)、陶艺班或心理成长团体等,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充满活力、多姿多彩,让所有孩子的好奇心都得到满足、潜能都得到发挥,避免脱离现实生活、到虚拟世界中寻求满足。让孩子们有一些主动性,有一些选择权,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得到更多的发展;打破单一的评价体系,“不拘一格降人才”,使所有的孩子都充满自信与成就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5开办“家长课堂”,培训“称职父母”

很多青少年上网,是由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造成的。要改变孩子,就要先改变他们的家长。教育家长学会正确地爱孩子,有节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不能把“爱”简单地物质化、金钱化;给予孩子情感温暖和理解,与孩子进行平等而有效的沟通、而不只是忙于生计而忽略了和孩子的情感需求。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和磨难教育,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允许孩子犯错误并予以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指责、粗暴地打骂,这些做法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激化矛盾,向错误的方向走得更远。通过家长课堂,改变家长既往不良的教养方式,使家长不仅重视孩子的“成才”教育,更重视孩子的“成人”教育。

6加强对网络经营的规范管理

2002年我国颁布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对网吧等场所的管理规则。各地工商、公安、文化等部门应加强合作,对网吧进行综合治理,控制网吧总量,完善网吧布局规划,坚决关闭无证无照的非法网吧,对违反《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网吧一定要进行严肃追究。加强对网络游戏制作、运营的监管,开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内容健康、情节生动的电子游戏产品,以取代那些充满暴力和色情内容的游戏。

7促进预防网络成瘾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建设

7.1完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办专业的网络成瘾治疗机构。

7.2加强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切实掌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学校和社区及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筛查,如果发现有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倾向,及时到专业机构进行咨询或治疗。目前国内专业的网络成瘾治疗机构较为缺乏,像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这样较为成熟的专业网瘾治疗机构还不多见,我们应该定期举办培训班,培训更多的心理卫生专业人员掌握网络成瘾的理论知识及治疗技术。

7.3积极开展基础性、实证性、多学科的研究。

随着人们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关注,很多家长和教师迫切希望得到专业化的指导。目前,国内尚缺少网络成瘾治疗方法的实证研究,应积极开展基础性、实证性、多学科参与的网络成瘾的科学研究,为有效的咨询和治疗提供依据。

总之,需要个体、家庭、学校及社会共同努力,学会健康上网,预防网络成瘾。

8目前“网瘾”主要治疗手段

8.1药物疗法

8.1.1中西医结合治疗:

给予中药调理加西药治疗,使体内逐渐恢复“奖赏系统”的平衡。

8.1.2物理疗法:

采用物理仪器,调整患者体内的内分泌平衡,从而逐步恢复体内“奖赏系统”的平衡。

8.1.3注意饮食:

要多吃一些胡萝卜、荠菜、芥菜、苦瓜、动物肝脏、豆芽、瘦肉等含丰富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8.2心理疗法

8.2.1通过积极的沟通、正确的引导、心理干预,平时要丰富业余生活,鼓励网络成瘾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外出参观、运动、旅游等手段,使患者接触现实生活,培养更多的网络外的爱好,从而摆脱网络成瘾。

8.2.2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消极情绪的工具。

借网消愁愁更愁。当你下网的时候,问题仍然在那儿,“逃得过初一,逃不过十五”。并且你的上网行为在你不知不觉中已经得到了强化,“上网——注意力从现实中转移——忘记生活烦恼”,不需要几次,你就会记住上网能带来忘忧。

8.2.3上网之前先订目标。

每次花两分钟时间想一想你上网要干什么,把具体要完成的任务列在纸上。不要认为这个两分钟是多余的,它可以为你省10个两分钟,甚至100个两分钟。

8.2.4上网之前先限定时间。

看一看你列在纸上的任务,用一分钟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假设你估计要用40分钟,那么把小闹钟定到20分钟,到时候看看你进展到哪里了。如果嫌用闹钟麻烦的话,可以在电脑中安装一个定时提醒的小软件,在上网的同时打开,这样就能有效控制你的上网时间了。

第二节父母如何指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少年儿童学习、娱乐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但同时也带来了某些有碍他们健康成长的危险因素。父母作为少年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在网络世界中健康成长,值得我们关注。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网瘾形成机理如同烟瘾、酒瘾、毒瘾一样,同样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巩固、习惯化的过程。上网是操作过程,网上尝到的“甜头”是强化物,上网操作和“甜头”强化物的结合称为强化,多次强化后,便形成了“网瘾”操作性条件反射。瘾对人都有害,烟瘾可致癌、心血管病、胃炎等。网瘾则可妨碍学习进步,养成说谎恶习,疏远家庭,损伤网瘾者的身心健康,导致各种慢性疾病发生,并降低个体免疫力。网瘾本身即是一种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需要诊断、治疗。

我们绝不否认互联网带给人们生活的诸多益处。也绝不能因为少数“网络成瘾”者,而偏激地扼杀学生的上网行为。这是不合理的,也是极不科学的育人观。我们的身边不是有这样一些学生吗?老师在学校百般强调。坚决杜绝上网;家长在家中严格禁止他们上网。可结果呢?他们上了,而且还上得个天昏地暗,夜不归宿;他们上了,因为他们必须要学信息课,必须要学会和社会与时俱进。所以我们认为:对于上网的学生大潮,只能“疏”不能“堵”,这和大禹治水同理可喻,这是大势所趋。

中学阶段是人生过程中一个极其特殊的阶段,又称为“反抗期”,“麻烦期”或“危机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好奇、好强、自控能力差,容易沉迷网络。据研究表明,青少年“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的比例高达14%。在中学生的上网过程中,网聊与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上网方式。迷恋网络的中学生不仅荒废学业,而且危害身心健康,严重的话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在接触的网瘾孩子中,这些孩子大多性格内向、成绩不如意、人际关系冲突。而在这些事实的背后,他们又大多都有着各式各样的家庭问题,譬如父母离异、家长长期在外地打工,孩子被迫成为留守少年。这些孩子大多缺少父母关爱,缺乏应有的沟通,因为得不到青春期应有的关心,从而产生孤独感,甚至产生自闭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既而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最后沉迷各种网络游戏中。这些孩子说,他们也曾为自己的不可自拔而苦恼过,但想到回家要看到父母不断的争吵,或者是一个冷冷清清的房子,他们就觉得,干脆不如玩网络游戏来让自己暂时忘记烦恼。而当这些孩子的父母发现他们沾上了网瘾后,也很少与孩子主动沟通,不是听之任之,就是非打即骂。这样的行为更是激发了孩子们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沉迷网络让他们觉得“更能找到自我,更快乐更自由”。

由此可见,要想让孩子更为戒除网瘾,将网瘾扼杀在摇篮中,父母在这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纯净的白纸,怎样在这张白纸上画出绚丽的图画,父母和学校的引导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网瘾孩子,别那么急着将他们送进戒除网瘾的医疗机构。从自身开始改变,反思自己在孩子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查清自己与孩子在情感上的距离有多远,然后适时地从做出一系列改变。若这些措施都无效,再考虑强制办法也不迟。

1建立和谐家庭关系,保持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从心理上的得到安全感

由于父母的缺席,使得家庭教育中的温情教育不断淡化。家庭是与孩子成长关系最为密切的环境,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来说,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家庭教育中,母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母亲角色已经发生转型,由传统的家庭主妇转变为劳动力。父母都忙于工作或生计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减少,家庭不能满足孩子的安全需要不能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离婚率的不断上升,重组家庭和单亲家庭的比例也不断攀升。重组家庭和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缺乏情感上的交流,更容易叛逆,从而更容易到网络世界去寻找补偿,这样的孩子更容易网络成瘾。

家庭关系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目的。家庭气氛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气氛好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情感体验和表达更积极正向乐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对集体和社会倾向于认同和适应。因此,家庭氛围越好,孩子对真实世界和真实生活的参与度越高,反之越低。故出身于气氛差的家庭中的学生更易在虚拟世界中寻求情感补偿。“在网络成瘾群体里,对家庭关系感到非常不满意和较不满意的比例高达25.1%,远远高于未成瘾者7.3%的比例。”

在我们身边有太多因父母的争吵、离异而走歪路的孩子。家庭的不稳定让心理还未成熟的他们感觉不到安全感,但他们又渴望安定,于是有的孩子将自己沉迷于网络中,有的孩子则选择早恋。

青春期的孩子内心需求其实很少,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心灵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

中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主要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即教育方法不当,亲子沟通缺失,亲子关系错位,让学生缺少爱和归属感。对于网瘾孩子,家长的教育方法要讲科学,讲策略,堵不是办法,而应重在谅解、关爱与引导。

2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在给青少年带来种种好处的同时,也正悄悄地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目前家长对孩子使用电脑存在着两个误区,第一、让孩子远离电脑,视电脑为洪水猛兽;第二、把电脑当成保姆,让孩子自己去玩。家长应认识到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着剧变,恰当的家庭教育和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帮助中学生顺利地度过青春期,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和成熟。充分了解孩子,满足孩子的心里需求。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作为家长不是要考虑让不让孩子触网,而应认真思考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上网。正如某教授所说:“IT技术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不要用我们成年人对互联网的无知来反对孩子们的进步,我们应该在网络的使用和发展中规范往来的道德。”我们必须对孩子进入网吧、私自上网行为进行必要的干预。

2.1要树立适合儿童的计算机教育观念。

买计算机,不仅是为了让孩子具备一门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喜欢探索“未知”的世界,增长探索的经验。对孩子来说,培养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求知欲,比学一门专业知识更重要。要让孩子有一个准备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心理状态。两三年以后,我国的计算机及其软件技术可能要有很大变化,现在学的一些计算机专业知识可能要过时。所以,要经常忽略“知识”,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科学兴趣、探索精神方面。孩子的发展,不在于现在能学多少知识,而在于将来的学习潜力能有多大。

2.2不要怕孩子利用计算机玩电子游戏。

通过玩电子游戏,孩子可以熟悉计算机,熟悉如何操纵鼠标和键盘,进而能够掌握新技术。女孩比男孩“害怕”计算机技术,电脑游戏的经验较少是重要原因之一。娱乐或游戏是孩子接触计算机的一个正当理由,尽管大多数父母还不能认同这个观点。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尝试播放动画片、电影、电子出版物及使用儿童绘图软件等。计算机应该成为充实、扩展孩子童年生活的工具,而不应成为限制、缩短童年生活或加速其成人化的工具。

2.3要帮助孩子利用计算机满足自己的特别需要。

比如孩子对宇宙等方面的科学知识特别感兴趣,问题特别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可先不忙教他计算机,而用计算机向他播放儿童百科全书之类的电子出版物,教他在网上检索关于宇宙的知识和图片,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自从1994年我国向公众提供互联网服务以来,青少年开始使用互联网。网络安全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之一。媒体上关于互联网负面影响的报道困惑着广大父母,我们究竟该不该让孩子上网?在决定是否让孩子上网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一些有关网络安全的知识。

2.4和孩子一起学习十条网上安全规则。

第一条,在网上,不要给出能确定身份的信息,包括:家庭地址、学校名称、家庭电话号码、密码、父母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如特别想给出,一定要征询父母的意见或好朋友的意见,没有他们的同意最好不要公布,如果公布,要让父母或好朋友知道。

第二条,不要自己单独去与网上认识的朋友会面。如果认为非常有必要会面,则到公共场所,并且要父母或好朋友(年龄较大的朋友)陪同。

第三条,如果遇到带有脏话、攻击性、淫秽、威胁、暴力等使你感到不舒服的信件或信息,请不要回答或反驳,但要马上告诉父母或通知服务商。

第四条,未经过父母的同意,不向网上发送自己的照片。

第五条,记住,任何人在网上都可以匿名或改变性别等。一个给你写信的“12岁女孩”可能是一个40岁的先生。

第六条,记住,你在网上读到的任何消息都可能不是真的。

第七条,当你单独在家时,最好不允许网上认识的朋友来访问你。

第八条,经常与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自己在网上的所作所为。如果父母实在对计算机或互联网不感兴趣,也要让自己的可靠的朋友了解,并能经常交流使用互联网的经验。

第九条,控制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学习的情况下使用网络。最好平时用较少的时间进行网络通信等,在节假日可集中使用。

第十条,切不可将网络(或电子游戏)当做一种精神寄托。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受挫的青少年,不能只依靠网络来缓解压力或焦虑。应该在成年人或朋友的帮助下,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

2.5指导孩子采用过滤软件。

采用过滤软件将有害信息过滤掉,或关闭某些网站、新闻组和聊天组,以保证儿童安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有关部门均鼓励父母使用过滤软件。父母也可以直接选入能提供“网锁”装置的商业服务网。这可能是控制儿童使用互联网的最简单的方法。在美国,有这种装置的服务网包括:美国在线、计算机服务、微软网络等。主要的装置有:网络巡察、网络保姆、网络看护以及冲浪观察等。父母还可以启用“计算机内容选择的平台”。这是附加在WWW上的网上信息指导软件,为孩子选择安全的信息与服务。目前国内也生产了若干过滤软件,可以提供给家庭使用。

2.6鼓励孩子使用做出安全承诺的网站。

不少儿童网站已向社会、儿童父母做出保障儿童安全的承诺。我国新浪亲子中心、中青在线、中青网、童网、中国少年在线、天才幼教网、红泥巴村、K12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乐友网站、中华童趣网、摇篮网等,于2000年在网站上联合发表了《儿童/家庭网站自律宣言》,主要条文如下:

(1)我们不提供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可能造成损害和不良影响的信息内容与服务,对于非网站自主编辑的内容(如个人主页、BBS等)进行经常性检查,如发现有上述内容将及时清除;

(2)我们将努力拓展与儿童相关的信息内容与服务的种类和范围,提升内容和服务质量,充分满足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的需求;

(3)我们将充分尊重儿童及其家庭的权益,采取适当与必要的措施保障他们的隐私安全;

(4)我们倡导全社会来关注儿童上网与网上安全问题,呼吁社会、家庭、学校及传统媒介对儿童上网给予必要的、正确的引导,监督儿童网站的内容健康及技术安全;

(5)我们将通过儿童网站间的相互合作与自律监督,确保儿童网站的纯洁与安全。

2.7对孩子进行网络素养教育。

计算机时代的媒介或网络素养指一个人要具有判断信息、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有条件的父母应该对孩子进行网络素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对计算机、网络及其使用有相应的管理能力。比如,使用哪种搜索引擎更安全与合算。我国一儿童网站“红泥巴村”推荐的是红泥巴村精品儿童网站导航系统、新浪少儿搜索和“易佳”搜索器等。

(2)发展发现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发展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网络用户不同于大众媒介的受众,只接受信息,不发出信息。在互联网络中,创造和传播自己的信息、相互交流等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道理上说,互联网络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受众了。能够创造有意义的信息,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懂得网络礼仪,熟练处理网上人际关系,是一个用户成熟的标志。

(4)在网上具有保护自己安全的能力。

能够处理不良信息,保护自己不受侵害。什么样的网站是安全的,“红泥巴村”的儿童上网安全网页提示说:制作内容是否健康;是否有不利于儿童的对外链接网站;网站是否注意严格保护访问者资料。如果是链接有自动广告交换条的网站,均无安全性可言,它将暴露儿童隐私用于商业目的。

(5)能够发现并利用网上有利于自己成长的信息或功能,有效地利用网络促进自我发展。

如果儿童能接受这样的教育,不仅能有效地避免互联网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还能使网络成为儿童成长的有利资源,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但是,大部分父母可能不具备这样的知识,甚至在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方面不如自己的孩子。美国MTV网的休闲时间调查说明,儿童比成人更喜欢使用新技术。在美国,喜欢在家里使用计算机的成人为40%,4岁~11岁的儿童却为60%;喜欢在万维网冲浪的成人占29%,在儿童中却占44%。这大大增加了互联网教育的难度。但要想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惟一的办法只有学习,向孩子学习,向媒介学习,向专家学习。家长至少应该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规则,学会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会了解互联网在孩子生活中的地位,学会与孩子交流,否则就难以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父母应该是自己孩子的最佳保护者,因为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父母的关注和帮助,是保证孩子安全的最有效的方法。

3坚持采取淡化、转移的心里疏导办法。

疏导的方法是由孩子的心理内化规律和道德教育自身特点决定的。人的道德行为是受到观念支配的,而道德观念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定会表现出来,堵是堵不住的。只有采用正确的心理疏导办法,才能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4与孩子多沟通,倾听孩子心声。

4.1建立平等、信任的家庭关系,尊重孩子,让孩子获得一种认同感。

有的孩子成绩不理想,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回到家总是免不了一顿责罚。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获得认同。于是很多孩子便选择其他方式来肯定自己,譬如在网络游戏中“战绩颇佳”就常常让他们感到很自信,这也成了他们沉迷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待孩子不理想的成绩,家长选择用“鼓励、支持、信任”的态度,会让孩子更加认同自己,从而更加自觉的要求自己。

4.2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及时帮助孩子解决内心的困惑。

视角一:核心家庭增多,家庭个体人数减少

自八十年代初,把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来,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在人口控制的问题上取得了卓效可喜的成绩。以前的多子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独生子女,我国的核心家庭增多。孩子无兄弟姐妹,很少有玩伴,加之父母空闲时间少,陪伴孩子的时间少,青少年缺少沟通,孩子更容易产生孤独、寂寞。家庭人数的减少,容易导致青少年去网络中寻求交流对象。

视角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迁移频繁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自1996年开始增速加快。城市化水平的加快,人口流动加快,家庭开始独门独户居住。改变了传统的居住条件,人与人之间变得陌生、不熟悉起来,并且我国的社区建设不健全,青少年与同龄伙伴的交流机会减少。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其人格特征和人际关系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当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他们就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网络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此外,还有许多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中与孩子见面的次数很多都只有一两次,“山高皇帝远”让孩子感受到了无拘无束,每个月按时寄回的生活费又让他们有更多的资金来控制自己的娱乐生活。这也是造成许多孩子迷恋网络的一重要原因。

尽管常年不在一起,但要想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就不能因距离而疏远了沟通。经常电话,尽可能的和孩子多沟通多接触,应是这些父母的必修课。此外,还可以借助其他信息源来了解孩子的现况。譬如常常和孩子老师沟通,从老师那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家长往往工作忙,和自己的孩子沟通交流普遍较少,虽然两代人也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但是有沟通总比从不交流要强。因此,即使工作再忙,家长也要抽取时间或定时与孩子进行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内在的需要变化,通过交流沟通发现问题,适时引导。

5采取必要措施,在家中保证孩子上网的安全。

5.1给孩子规定一个合适的上网时间。

许多家长在看到孩子上网成瘾的现象后非常生气,搬走电脑作为惩罚,井采取一些强硬措施不让孩子接触网络。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做法。它会使孩子对你产生敌对的态度,表现出真正的孤僻退缩的症状,如:紧张、生气和易怒等。

5.1.1和孩子一起商量,建立一个有节制地上网的明确界限和上网时间表。家长可让孩子每天晚上完成功课后上网一小时,周末可以额外再增加一两个小时。然后把共同做出的这个规定坚持下去。如果孩子今天上网超过了规定的时间,那么就要减少或取消明天上网的时间,以示对他不坚持规定的惩罚。这并非是去控制孩子,而是要把他从对网络的某种心理依赖中解脱出来。

5.1.2合理安排一个上网的时间记录。

告诉孩子你希望能看到一份记录,上面包括他每天上网花的时间及参加的网上活动的内容。提醒孩子,为了他的健康成长,你需要对他上网的情况有所了解,但这需要孩子的帮助与合作。你可以让孩子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保持-两周的记录,以便在你们之间建立起信任。

孩子每次上网多长时间合适?什么时间上网合适,对此并没有定论。不过家长应该考虑与孩子商量约定一个最高的限时和最佳的时间段。在约定中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孩子的健康、学习压力、兴趣与安全等,当然,还要考虑家庭电信消费的承受能力。这样一来,可以充分考虑到孩子身体健康。

5.2给孩子提供一个合适的上网场所。

让孩子在自己的房间里,关着门长时间泡在网上通常不是个好主意。至少在短时期内,把孩子的个人电脑移出卧室或书房,放到更容易看到的地方,一般专家会建议将电脑搬到全家人能看到的地方,将放置在家里公共使用的房间里--把电脑安置在比如客厅或餐厅里,以避免孩子坠入网络陷阱。客厅是一家人能轻松相聚的地方,因此,将电脑安置在客厅能帮助家长更多地关心孩子上网的情况。孩子上网时,你不需每一分钟都在他背后盯着。你做家务时会在家中不时地走动,其实就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上网并不需要偷偷摸摸地进行。

事实证明,上网环境与上网习惯对孩子们在网上的安全影响很大。设计孩子的日常上网环境,培养怎样的上网习惯,这需要家长们根据自己家庭的条件来安排。由于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可选择的安全策略很多,我们可以选择与孩子一起上网;或者在家里建立一系列清晰的上网规则;或者考虑一下是否与孩子就这些规则签订一个书面协议。也可以尝试学习各种供父母控制的工具如保护软件,控制上网的范围等等。

5.3给孩子提供一个明确的上网指导。

家长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电脑素养,尽可能地去理解孩子所使用的网上各项服务。为了使互联网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好帮手,不断预防孩子们在网上发生危险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关心孩子们在网上的活动,与他们进行平等的、经常性的交流,提高家长在电脑网络方面的素养,并且充分理解儿童上网的安全问题。孩子使用网络的习惯:什么样的上网习惯是好习惯?这也不是个可以有定论的问题。家长至少应该学会观察自己孩子使用网络的习惯,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指导。比如尽量减少上网的盲目性、养成相对节俭的上网习惯、不去做自己在网下因害怕惩罚而不做的事情等等,都是些有益的指导。

通常情形下,家长应该考虑教会孩子们一些关于防范网上危险的基本常识。教育孩子不要将自己的个人资料给网上认识的人(特别是在聊天室认识的人)、指导孩子不要安排与网友约见、告诉孩子不要回应在网上使他们感觉不舒服的信息等等。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机构和组织已注意到了少年儿童网上安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十分可行的忠告,我们不妨作为参考:

美国联邦调查局网上安全家长指南提供的给家长、家庭和老师的提示非常专业,内容相当丰富,也非常严肃,主要是为预防网上针对儿童的犯罪而做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写给家长的公开信很值得我们深省:“儿童是我们国家最有价值的财富,他们代表了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儿童同时也是我们社会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成员。保护我们的孩子使他们远离犯罪的恐惧,避免他们成为犯罪的受害者,这是国家的首要责任。”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儿童隐私权保护家长提示主要是向家长灌输保护孩子隐私权的权利意识,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保护方法,这些方法是直接受2000年4月生效的美国儿童网上隐私权实施细则保护的。

国内不少小学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辟了上网安全专栏,也有的机构设立了儿童网络安全的专业网站。相信只要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积极地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孩子们一定会在网络世界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得到健康成长。

总之,还可适时利用外部力量共同帮助孩子戒掉网瘾。如果你的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并且孩子和家长之间存在着敌意,此时最好寻求外界的帮助。如你可以向心理治疗机构、学校辅导员、亲朋好友等寻求帮助。

5.4给孩子推荐认知行为疗法

有了网瘾如何消除呢?既然网瘾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牢固化所致,而操作条件反射的关键是强化,即上网操作和甜头强化物的结合。所以消除网瘾的办法便是逐步不强化,使上网操作逐渐减少并不和强化物结合,网瘾便很易根除。具体办法是:

5.4.1认知。

负责任的家长应时刻关心爱护孩子。如果家长发觉孩子突然不能按时起床,吃饭、做课后作业时疲倦、常打瞌睡,或中断在家做作业、学习成绩突然下降、远离朋友、原先已有的爱好突然全都失去、行为出格、不听父母教诲等苗头时,那他(她)已经有网络成瘾的迹象了。这时,家长不要太过于惊慌,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打骂孩子,应冷静地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及时采取一些合理、有效措施,帮助孩子从网络成瘾中走出来,促其戒除网瘾学习天天进步。

寻找一个安静的、没有压力的时机和孩子交谈。莫批评、指责孩子,要感情投入地倾听孩子的回答。告诉孩子你很关心所看到的一些变化,并且具体指出那些发生的变化,如疲劳、成绩下降、社交活动减少及忘记了原先的兴趣爱好等。

家长和网瘾孩子像朋友一样协商,不要说教,双方互相尊重,首先明确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身心健康是青少年发育、发展的关键。然后理出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如荒废学业,损伤身心健康,上网要钱,而钱不够便会养成说谎的习惯,上网占用时间过多会疏远亲情与友谊,不利心理发展。与此同时,家长还要主动与老师配合。

5.4.2系统脱敏。

家长与网瘾孩子双方协商,定出总体计划,在两个月内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达到偶尔上网或不上网。如原来每天沉迷网吧8小时以上,则第一周减为6小时,第二周4小时,第三周3小时,第四周2小时。网瘾者能按计划执行则给予奖励(用代币制),即每周发给适当的代币,到月终换为现金。

做不到时则罚,但不可打、骂,而是将孩子最喜欢的食物、娱乐、看电视或其他活动予以减少,如不给吃快餐,不给吃冰淇淋等。这样,两个月内会消除网瘾。

5.4.3代替疗法。

青少年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娱乐,孩子离开了网上的活动必然要有相应的其他活动来替代。所以不让其上网则必须找别的爱好替代。如游泳、打球,陪孩子登山、旅游等。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其他的替代活动,要么是他过去喜欢的,要么再找一些新的,更有趣的活动来替代,比如参加学校的文学社、音乐班、书法小组等等。总之,日常生活中快乐的事越多,孩子就越不会怀念因特网上的嘈杂声,也不会轻易屈服于重操旧业的欲望。

5.4.4厌恶疗法。

叫孩子左手腕带上粗的橡皮筋,当孩子有上网念头时立即用右手拉弹橡皮筋,橡皮筋回弹便会产生疼痛感,转移并压制上网的念头。拉弹的同时,孩子还要提醒自己,网瘾有危害。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用意志力压制上网的念头。

第三节学校如何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

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三说”:

(1)“多因说”,指学校、社会、家庭、网吧,各自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

(2)“产业责任说”,指的是作为新型产业的网络游戏开发商、运营商和终端经营者的网吧,应当承担起相应的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

(3)“三大缺失说”,则是由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高文斌博士提出,即:“父亲功能”的缺失,游戏缺失和同伴的缺失等,是青少年迷恋网络的重要原因。以上“三说”角度不同、各有道理。就青少年网络成瘾是“多因一果”这一判断来看,分歧较小。然而就青少年身体与心理成长的特点来看,应当说学校教育是诸多因素之中的重中之重。

1学校对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作用

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背后有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个关系密切的影响因素。然而,究竟什么是较有针对性的社会可控变量?究竟谁是管理边界更清晰、更易于把握的社会理性因素呢?

在社会调控方面,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是通过提醒、明示、引导、供给、鼓励或禁止等政策措施来实现管理和调控的;家庭教育给予孩子的多限于以提供生存与情感支撑,传递诸如自保的、防范的、基本公德方面的常识等;而学校则是以传播认知理性(包括新知识)或价值理性,也即是通过启蒙与教化来实现管理和疏导的。就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言,学校教育所拥有的时空优势、专业技术优势和同步进行学生动员与教化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难看出,在学校、社会与家庭三者之间,与学校及社会监管相关的资源,其公共理性、社会理性之边界更清晰,且可把握性更强。而在学校教育与社会引导(包括政府的发现与调控)两方面比较的话,学校教育是一线的、常态化、专门化的公共性资源,因此,其时效性、可行性也更强。相比之下家庭教育虽然也是常态的、责任伦理明确的单元,但其在社会理性方面的确定性较差。虽然,这一判断与传统的家庭理念有些出入,但就日益一体化、现代化的人类社会而言,做出这一宏观判断也许不无道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2改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佳选择

网络迷恋如同其它形式的“路径依赖”一样,也是一种生命运动的惯性。要改变它非得生发新的吸引力或助推力不可,这个“力”可以是外界环境要素的改变,也可以是自身认识的改变。自身认识的改变则主要取决于教育。以陶宏开教授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且特别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界,尽管素质教育已倡导了多年,然而真正起作用的却仍然是“应试教育”为主的考试评价体系。教育理性、教育爱心与快乐教育的缺乏成为教育的“三大短板”。时下,教育的弊端与教育不快乐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究其原因,是因为应试教育和教育产业化风潮使得公共教育失去了公平、失去了大爱、失去了从容不迫与心平气和,也失去了教育应该有的担当。在今天的校园里,即便是一些兢兢业业的好老师也难免不被过分功利的环境所同化。我们的教育离开真诚与关爱已经很久了。娱乐的理性化是网络时代提出的特有的课题,如果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就难以得到缓解。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唯有正确的教育,才能为我们的问题和不幸,提供持久地解决方法。”

在有效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方面学校教育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主力。美国网络上瘾中心执行主任金伯利·杨博士提出“五招并施”治“网瘾”——“首先要让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了解青少年学生上网成瘾的危害,让他们在学校里更好地规范和管理学生的上网行为;其次,在健康教育计划中引入有关‘网络上瘾症’的内容,让学生能像防范酗酒危害一样预防网络上瘾;第三,一旦发现学生有网络上瘾的苗头,就应该多加疏导,并鼓励学生找专业的顾问解决问题;第四,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多参加校园团体和社会活动,避免与社会生活疏离;最后,应该围绕互联网这个主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让他们知道网络的益处和副作用”。以上“五招”的实施,无一不与学校教育的积极作为相关。也有的学者认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庭”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情况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功能性边界,对于认识和预防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是非常必要的。

2.1教育是理性选择之源。

理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类理性的养成愈来愈依赖于教育。无论教育过程、还是教育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公共教育的内在理性。网络内容健康与否的识别,文明健康上网等均属于理性选择和理性行为,理当诉诸于教育。这里的教育所指的主要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带有更强的社会公共理性。学校教育是每个孩童都必须经历的阶段,它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勿须多言。青少年成长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小学或中学渡过的。这一阶段,他们遇到怎样的学校、怎样的教育、怎样的老师对他们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教育的大爱或教育工作者的爱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更是举足轻重。其实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目中,都有一个他们尊敬和爱戴的好老师。有相当多的例子可以证明,教育的激励或教师的关爱,在孩子成长中是多么重要。生在网络时代对网络没有兴趣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适度或过度使用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理性选择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成败,教育投入以及“教育产业化”的思潮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教育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理性、从容与爱心。关心孩子们的全面成长成了一种奢望。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更是使大多数受教育的孩子被抛在教育者的视野之外。部分痴迷于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这种不健全教育所遗弃的结果。因而反思当下的教育,改变办学思路应当是今后教育健康发展,使更多的孩子“回归”校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基础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是占据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它担负着文明启蒙和理性的承继功能。每一代人都无法选择他们所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他们首先要被动地适应一切先在的生存文化系统,当然也包括网络生存或娱乐方式。如果教育不介入的话,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