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持人成长的外部环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论主持人成长的外部环境

王凯

王凯

(吉林市电视台吉林吉林市132001)

中图分类号:G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07-0000-01

摘要:粗略回顾一下主持人行业在我国形成气候的这几十年,我们的主持人主持的节目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主持人队伍也在逐步走向成熟。在电视节目里,主持人这种形式一开始先是在服务栏目中小试锋芒,继而在综艺节目中一展风采。近些年,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的出现越发把主持人推向显赫的位置。要想正确行使好主持人所肩负的神圣职责,他们将面对怎样的外部成长环境?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感受,在这里做一下浅析。

一、主持人队伍当前发展特征

中国主持人走向成熟有许多标志,比较突出和重要的有三点:一是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出现和活跃;二是各类节目中定位准确、富有个性、起主导作用的主持人多起来;三是不断有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到主持人队伍中来,使主持人节目质量的提高有了新的生长点。我们先来看看主持人发展的这几点有利的特征。

拿新闻类主持人来说,目前,西方模式的消息类主持人在我国似乎尚未出现,我们的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走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即在新闻专题、新闻评论的杂志性节目中崭露头角,引人注目。他们深入实际,选择与大局密切相关的、又是受众关注的典型事件或话题,以小见大,做出深入的报道、剖析和评说。正因为这样,成熟的、表现优秀的新闻主持人就会具有权威性,观众对他们自然也就产生了信赖感,凭添几分喜爱和尊重。这正是新闻类主持人的特殊魅力所在,也是他们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的重要原因。

其次,定位准确也好,富有个性也好,起主导作用也好,都反映着主持人的实际能力。能不能起主导作用,除去工作机制方面的原因,本质还是取决于主持人的能力,主持人在节目制作前期有效参与程度高,主持时才能游刃有余。主持人应充分而又适度地发挥主导作用,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和定位的过程,在实践中通过不懈地努力和追求,主持人形象才可能到位——与节目整体和谐,同时又不乏个性,并得到观众认可。

再次,高素质的主持人愈来愈多,阅历丰富、成熟大气的主持人比年轻美貌的主持人更具实力和潜力。许多高学历,热爱电视事业,有敬业精神,精力充沛,又有社会阅历的人加入到主持人队伍中来,无疑为主持人队伍整体素质和节目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保证。主持人在这些外部环境中,有意无意地都会产生对主持人这一职业角色的感觉、意识、判断、调整、定位,以及继续攀登的标高。虽然定位和标高是否恰当,与主持人自身的见识和价值观等内因密切相关,但无论怎么说,都无法否认也不可能回避外部条件对主持人成长的重要影响。

二、主持人健康成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眼下,“主持人”确实是一个社会热门话题,对主持人的关注,早已从“圈内”扩展到“圈外”,可谓“人人争说主持人”,不过这当中的一热一冷,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我们看到,一方面“主持人中心制”、“主持人明星制”的呼声渐起,跃跃欲试想与主持人岗位结缘的也与日俱增;然而另一方面,与这一热度相对的,是对主持人量多而质欠的现状的非议,有一种看法认为:“现在是主持人满天飞的时代,真正的主持人时代还没有到来”;比较极端和耐人寻味的莫过于有些集采编播于一身的主持人,不愿自称“主持人”,而称“记者”,这无疑反映了他们不愿与名不副实的“主持人”相提并论的情绪。在同样的外部环境中,冷热反映不同,可能出于角度的不同,从求同存异的角度看,无论热还是冷实际都饱含对主持人事业的感情,其中的合理内核值得我们反思。这里不妨来个“反弹琵琶”,以期为主持人成长有个清醒的外部环境提供一点儿思路。

我以为围绕着主持人这个命题,对曾经有过以及现在仍存在着的一些认识上和做法上的误区不容忽视。

误区一:重感情形象,轻理性形象。

误区二:重选拔,轻培养;重使用,轻管理。

误区三:对“全能主持人”的渴求和苛求。

误区四:对语言的轻视,对传媒素质的轻视。

回望国外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发展,就曾经走过一个“三步曲”:重相貌、重声音、轻内涵——重内涵但对象和语言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既重内涵也重形象和语言的直观效果。这一“三步曲”反映了人们对大众传播媒体人物认识评价的一般发展规律,即由外壳到内涵,再到整体。我国主持人的发展也同样走着这条路,而且现在已经到了重整体的时候了。

三、主持人职业未来发展走向

从传播学角度,电视观众对主持人的角色期望是很高的,单就主持人的个性魅力说,观众排斥千篇一律,期望丰富多样,然而在要求主持人的亲近性、情感性方面,确是一致的。有些人很有才学,体验深刻,见解独到,但深藏不露,不善与人交往,或言语木讷,表情平板,一旦面对摄像机,没有了实际的交流对象就更难调动,怎么也打不起精神,给人冷漠怠惰的感觉,再加上适应性不强,这种性格特征显然不适宜做主持人,但他却可能是个很好的制片人、策划人。事实告诉我们,性格特征对主持人的屏幕形象有重要影响。由于性格是在其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不可否认这当中有一定的先天因素,且性格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因此,在选拔和培养主持人时不可忽视电视传播的特殊需要。用人宜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对主持人尤其是这样。当然,对于符合传播要求的主持人,光靠天赋还不行,必须根据节目、观众的要求做出合乎分寸的调整,使之得体适度。

观众和领导都说,我们缺少高素质的主持人。关于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然而样样条件俱佳,十全十美的主持人难求,那么有没有起统帅作用的核心要素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回到运用主持人形式的源头,看看有主持人和没有主持人主要的不同是什么?

观众收视非主持人节目时,追求的是节目的认识价值、使用价值及审美价值,并不关心节目制作者有什么样的个性。尽管节目制作者的个性会表现在节目中,但由于没有相对固定的栏目,没有固定的播出时间,更没有对制作者直观的认识,因此非专业人员很难揣摩到节目制作者的个性,收视心理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但是,主持人节目的出现,就是要借节目主持人这样一个中介人物,增强交流感,缩短传授距离,于是主持人当然和节目一起成为观众认识与评价的对象,这种人格化的传播,正是主持人节目的优势所在。观众收视主持人节目时,除了对节目内容的关注,还多了一层对主持人的关注。观众希望看到学识修养、道德情操、情感态度、审美情趣都令人佩服的主持人,而这样的人一定具有人格魅力。

人格是智慧、道德、情感、意志的整合,是一个人文化和精神的积淀,具有健康的人格才富有创造力,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我认为,人格魅力应是主持人的核心素质。假设把成才的条件简单化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我们知道,二者皆佳的人,以及智力因素非最佳但非智力因素上乘的人,是最易成才的。非智力因素是构成人格精神的基础,人格精神集中体现在一个人的价值观方面,有高尚人格精神的人热爱人生,积极进取,善解人意,不怕挫折,不畏艰难,有坚定的信念。这样的人,当他的专业条件符合主持人基本要求时,一方面他会十分敬业地投入工作,努力提高完善自己,发挥其创造力,为节目增辉;另一方面他的人格精神自然会贯穿在节目中,照亮他的言谈举止,最终让人感受到他鲜明的人格魅力。

从工作环境角度看,主持人这个特殊的岗位,围绕着主持人有那么多的关心和爱护,有那么多的帮助和呵护,但是也要看到,主持人同时还面对着太多的诱惑(名利),面对着严峻的挑战(人才的竞争),还有难免的纷扰(工作中的内耗),面对所有的一切,如若没有高尚的人格精神,是不可能做出成绩、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

在经过了重外表向重气质、重文化素质的跨越后,主持人的人格魅力,应该成为选拔和培养主持人的首选因素。我们的观众才能看到具有人格魅力的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