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son氏病报告2例

/ 1

Wilson氏病报告2例

郭崇川

郭崇川(四川省泸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646010)

【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2-0204-01

例1:患儿,女,10岁,主因全身浮肿,乏力在当地诊所按“肾炎”治疗无效于2007年12月6日入院。患儿3年前“患黄疸性肝炎”治愈。无阳性家族史。查体:皮肤黝黑、眼睑轻度浮肿、心肺(-)腹膨隆,腹水征(+),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化验:HBsAg(-),肝功ALT1127u,AST624u,γ-GT60.2u,AKP40u,A/G=33/33。B超:肝实质弥漫性损害并少量腹水,血铜氧化酶0.05OD((光密度)(正常0.15OD),K-F氏环(+),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经驱铜、保肝对症等治疗,好转出院。

例2患者,女,24岁,主因腹胀、乏力,双下肢浮肿20多天,全身黄染,少尿一周2008年3月7日入院。患者20多天前因腹胀、乏力,双下肢浮肿,在当地诊所给予利尿剂口服,浮肿有所减轻,但渐出现全身皮肤粘膜黄染,尿少,为进一步诊治而入院。询问家族史患者祖母40岁时因“肝硬化”去世。查体:全身皮肤粘膜中度黄染,心肺(—),肝功:ALT711.81u,AST335.27u,TBIL210.34mmol/L,DBIL155.6mmol/L,γ-GT63.7u,A/G=35/40,B超:肝实质弥漫性损害,脾稍大,少量腹水。血铜氧化酶0.05OD,K-F氏环(+),确诊为Wilson氏病,经驱铜、保肝、利尿、支持对症等治疗无效死亡。

另二例为例2的姐姐和弟弟,均因“肝病”入院,出现白球蛋白倒置,黄疸等,经查血铜氧化酶及K-F氏环而确诊为Wilson氏病,经治疗无效,分别于26岁和17岁死亡。

讨论

Wilson氏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异常。患病率0.5-3/10万。多见于儿童后期,成年初期,多为隐性发病。常以锥体外系和/或精神症状和\或肝病症状为首发。在病变的早期极易误诊。国内统计误诊最长者达15年,误诊率达28.2%。本组2例均以肝病为首发,出现肝功异常,白球蛋白倒置,腹水,黄疸等肝损害,经检测血铜氧化酶降低,及查体发现K-F氏环而确诊为Wilson氏病。Wilson氏病与慢性肝病的鉴别诊断为:1)Wilson氏病常发生在原因不明的肝硬化或HBsAg(-)的慢性肝病患者,同胞或家族中有"肝病”史或死于“急慢性肝炎”。2)K-F氏环为Wilson氏病的特异性表现。3)实验室依据:①血清铜氧化酶低于0.15光密度以下或血清铜蓝蛋白<200mg/L,②尿酮>15.74mmol/天,③肝活检铜含量>250mg/g(干重),但排除胆汁性肝硬化。一般认为在慢性肝病患者中Wilson氏病患者不超过5%.。但Wilson氏病是遗传病,治疗困难,预后差,若能早期发现及时驱铜治疗并能坚持,疗效尚好,而误诊或晚期才治疗,预后极差。故临床上凡儿童或青状年出现原因不明的肝病,有锥体外系和/或精神症状,应该想到本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