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及其混淆品种的鉴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细辛及其混淆品种的鉴别

曹建华

曹建华(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226001)

【摘要】本文对细辛的混乱情况从历史渊源到现在的混淆品种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鉴别,发现有20余种混淆品分布于7个科属,并对其药材的真伪进行了性状鉴别。

【关键词】细辛徐长卿杜衡马兜铃科

【中图分类号】R2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6-0302-02

细辛是常用中药之一。具有散寒解表,祛风止痛,温肺化痰等功效。药典规定正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节AsarumheterotropoidsFr。Schmidt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及华细辛A。sieboldiiMiq。的带根全草。由于本品供不应求,经常短缺甚至脱销,因此各地区出现了不少所谓的“土”细辛以代替正品,其混乱情况已有很长的历史。这些代替品的功效与正品细辛不尽相同,甚至完全不同。为确保临床疗效,下面将细辛的“土”品种作一归纳,以澄清混乱。

一、细辛混乱的历史渊源

细辛,首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植物形态:“如葵叶,色赤黑,一根一叶相连”。可能因描述太简单,又无绘图,故后来出现了不少误谬之品。如《名医别录》于徐长卿条下云:其根正如细辛,小短扁扁尔,气也相似。这就与细辛开始产生了纠葛。接着《吴普本草》亦在徐长卿条下指出:后来一些医家,只看须根,不辩花叶茎实,依须根为准,因而又和细辛相混。徐长卿便成了细辛的第一味混淆品种。在《图经》细辛条下指出:“今人多以杜衡当之,杜衡吐人,用时须细辨耳。”并对杜衡的形态作了详细的描述。《本草衍义》亦云:“杜衡用根,市者往往乱细辛。将杜衡与细辛相对,便见真伪。”可见当时将杜衡误作细辛已很普遍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详细的归纳了当时和历史的细辛混乱情况:“太抵能乱细辛不止杜衡,皆当以根、苗、色、味、细辨之。叶以小葵,柔茎细根,直而色紫,味极辛者细辛也;叶似马蹄,茎微粗,根曲而黄白色,味亦辛者杜衡也;一茎直上,味辛微苦者,鬼督邮也;似鬼督邮而色黑者,及已也;叶似小桑,根似细辛,微粗长而黄色,味腥而有臊气者,徐长卿也;叶似柳而根似细辛,粗长黄白色而味者,白薇也;似白薇而白直味甘者,白前也。”从上述情况可以说细辛的混乱品种已由来已久,植物来源较为复杂,对后来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现代“土”细辛的混乱情况

由于苦代的细辛品种较为混乱,已至相沿习用,讹传至今,随着对细辛供应量的大增,故混乱品更有所发展。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正品短缺,任意取代;外形相似,混淆不清;以讹传讹,误传错用;某一方面功效相似而代用以及地区性习惯用药等。笔者在20余年的工作中所见到的品种及现有资料记载的细辛之混淆品可归纳如下:

1、马兜铃科

(1)杜衡AsarumforbesiiMaxim,又名南细辛、马辛、马蹄细辛、土细辛。使用地区多在江南各省市。(2)大花细辛A。maximumHemsl。,又名花脸细辛,花脸猫。广东、四川等地使用。(3)花叶细辛A.geophilumHemsl.,使用于广东、广西等地。(4)圆叶细辛A。caudigerumHance,使用于广西等地。(5)盆草细辛A。himalaicumHook.f.etThoms.,又名毛细辛,使用于四川等地。(6)双叶细辛A。Address:XiangYumin,JiangxiJingdezhenFirstpeople’sHospital,JingdezhencaulescensMaxim.,使用于陕西等地。(7)长花细辛A。longiflorumC.Y.Chengetc.s.Yang,又名黄细辛,使用于陕西等地。(8)茨茹叶A。insigneDiels,又名苕叶细辛,使用于湖北、广西等地。(9)金耳环A。longipedunculatumO.C.Schmidt,又名大叶细辛,长花轴细辛。使用于广西、广东等地。此外,尚有欧细辛A。europaeum等。

2、萝藦科(1)徐长卿Cynanchumpaniculatum(Bge)kitag.又名竹叶细辛,寮刀竹。使用于湖南少数地区。(2)卵叶娃儿藤Tylophoraovata(Lindl.)Hook.etsteud.,又名毛官细辛,藤叶细辛。使用于广西等地少数地区。(3)娃儿藤TylophorafloribundaMip.,又名土细辛《江西草药》、黄毛细辛。(4)白薇CynanchumatratumBge.,又名羊角细辛。

3、金粟兰科

(1)及已Chloranthusseratus(Thunb.)Roem.ETSchule.,又名獐耳细辛、牛细辛《湖南中药志》。(2)银线草根C。iaponicussieb.,又名土细辛《广西中药志》、四叶细辛《湖南中药志》、拐拐细辛《陕西中药志》。(3)金缘金粟兰C。fortunei(A.Gray)solmsvar.holostegiusHand.Mazz.,又名黑细辛《云南中草药选》、土细辛、平头细辛。(4)多穗金粟兰C。multistachyspei,又名四叶细辛《江西草药》。

4、毛莨科单叶升麻Beesiacalthaefolia(Maxim.)Ulbr.,又名白细辛《四川中药志》。

5、菊科(1)心叶风毛菊SaussureacordifoliaHemsl.,又名马蹄细辛《贵州民间药物》。(2)短葶飞蓬Erigeronbreviscapus(Vant.)Hand.-Mazz.)又名灯盏细辛《云南中草药》。(3)一支黄花Solid-agovrgaaureaL.var.leiocarpus(Vant.)Hand.-Mazz.)又名黄花细辛《广西中药志》。

6、小檗科类叶丹皮Leonticerobustum(Maxim.)Diels,又名红毛细辛《贵州民间药物》。

7、爵床科九头狮子草Peristrophejaponica(Thunb.)Brem.,又名土细辛《植物名实图考》。

三、一般鉴别

根据以上不完全统计有20余种混淆品,其中有些品种已经纠正,如白薇等。而最常见的混淆品有马兜铃科和萝藦科植物。金粟兰科植物次之。

鉴别方法:(1)除马兜铃科植物药用带根全草外,其它一般药用根部(包括根茎),因此易与正品细辛区别开。(2)徐长卿为细辛的常见混淆品,其区别要点是徐长卿有明显的丹皮香气,此为所令丹皮酚的特异芳香成分。根茎有盘节,四周具多数细长的根,干燥的根极脆,易折断。(3)金粟兰科混淆品其根粗大,须根根皮较发达,有木质心,根皮易于分离。其它科混淆品一般味苦,外形极易与正品区别。(4)马兜铃科有混淆品种可以从“细辛”两字来区别:即正品根细长,味极辛辣,后具麻舌(尤其舌尖)烧灼感,气甚芳香。而本科的“土”细辛之根多比正品根稍粗,味辛而无麻舌感,气不香或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