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特征在楚河汉街建设工程中的运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地域性特征在楚河汉街建设工程中的运用分析

王小峰

王小峰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摘要:建筑的时代性与地域性一直是在设计中被人们关注的两个重点,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域性建筑设计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合理、正确、得当的运用到当代的建筑设计中去。武汉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一直是有着厚重的历史氛围和人文气质,更是有着许多名胜古迹和建筑遗产,笔者希望能以楚河汉街为案例,通过探讨地域性特征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能够对于促进武汉地区地域性建筑设计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武汉、建筑、地域性、楚河汉

1.背景介绍

作为长江流域古老文化的发源之地,武汉是中国建城最早的城市之一。对于这样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武汉地域性的建筑文化艺术,避免使其受到“全球化”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接下来,笔者就亲自参与的“楚河汉街”项目工程,来具体的展开地域性特征的运用分析。

2.地理环境特征在楚河汉街中的运用分析

2.1地理位置分析

2.1.1区位分析

项目几经选址,最后定武昌区的东湖和沙湖之间,地理位置相当于武汉市的几何中心。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面积是西湖的六倍,也是武汉的标志之一;沙湖和西湖面积相当。而东湖旁的磨山是武汉的著名风景区,其中有着古老的楚风建筑。在这里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在这里建造商业城市综合体,能够支撑整个区域与周边的发展,进而提升整个武汉城市的形象。

2.1.2交通分析

楚河汉街片区位于东沙大道和中北的交叉核心区域。在楚河汉街中,楚河与汉街结合并行,联络着沙湖与东湖,水、建筑、绿化、广场、街道交错布局,形成一条生机勃勃的亲水休闲岸万达广场与汉街通过地上地下的有机联系,创造出街市连绵不绝的空间感觉。

2.2气候环境分析

2.1.2自然通风

楚河汉街沿河紧靠河边上的建筑物的底层,几乎都设计成底层架空,不仅可以形成灰空间,为游人提供遮雨蔽日的场所,还能形成公共开放的交流空间,最大程度形成自然风的导入面积,疏导夏季的东南风,形成良好的通风效果。

2.1.2水体绿化

本项目设计的最大手笔就是在东湖与沙湖之间重新开掘一条新河,并且给它起了一个颇有地域性特征与历史韵味的名称“楚河”。楚河将东湖与沙湖连通,全长达1.7公里,河面宽度40-70米,是一条连接东湖和沙湖的生态旅游走廊。在楚河上,有四座风格迥异的大桥,它们在充分体现现代技术与美学的同时,也让为楚河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3.历史文化特征在楚河汉街中的运用分析

传统文化在汉街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除开青砖红瓦、山花铜门等建筑元素之外,五个名人广场的设置则是荆楚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汉街沿河别人设置了五大广场,名为“屈原广场”、“昭君广场”、“知音广场”、“药圣广场”和“太极广场”,每个广场都根据对应的主题,设置了石雕以及对应的主题景区,主题广场和鸣人雕像相互辉映,配合音乐喷泉,让整个景观布置栩栩如生。

4.传统建筑特征在楚河汉街中的运用分析

4.1立面造型

4.1.1屋顶

中国传统的坡屋面有重檐、硬山、悬山、歇山等做法,国外的古典建筑中坡屋面也有各种形制。将这些元素用在楚河汉街的建筑中,既可以带来浓厚的历史传统的气质,又能形成富有变化的天际线。天际线的设计高低错落,具有古朴韵味,在拓扑变化中体现出有机的自然境界,在拓扑变化中体现出有机的自然境界,加强沿岸水景对内街的渗透,在保持整体风格的同时,增加商业的空间体验。

4.1.2墙体

墙是中华传统建筑中,围合空间最主要的构成部分。砖墙可以说是很多人对于传统建筑第一直观的印象了。形制各样的山墙更是直接展现地域文化特征的代表之一。在楚河汉街的立面中,也是充分利用了山墙这一建筑元素,构成风格多样的山墙面,并且融入西方古典建筑的形制,在建筑的正立面上直接运用山墙面的表达方式,既符合武汉近代民国建筑中西合璧的特点,又使得建筑的立面富有变化,错落有致。在沿水建筑的立面处理上,运用了三段式的构图,利用中西合璧的建筑细部处理手法创造出了一个一个精致的小房子,以及丰富的山墙面造型。

4.1.3窗户

窗户的大小,窗框的形制,窗楣的样式,窗台的高低则使得窗户的形式多种多样。从中国传统的木框窗,到西洋古典的拱形窗,再到现代建筑的横长窗,落地窗等等。各种形式各样的窗户,点缀了汉街的立面,成为楚河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2空间形态

4.2.1临河广场:

汉街沿河设置大小共十个亲水广场,临河开敞宽度从15米至40米不等,开口总长度达到了240米左右。这是汉街上人流聚集最多的地方,也是汉街建筑设计最为重要的空间。在汉街广场设计中,楚河景观是无可争议的主角,一切设计手法围绕一池碧水进行。造型优美的乔木、成组的绿植、舒适的座椅、喷泉、木质铺装等,都是为了营造宜人的亲水空间,让人更亲近水,更走近水,充分满足武汉市民与水的濡沫之情。

4.2.2骑楼:

骑楼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尤其适合亚热带气候的武汉。同时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分析,骑楼介于室内室外空间之间,空间模糊的界定融合了内外空间的区别,使室内外空间更好地融为一体。尤其是广场边设置的骑楼空间延续到沿楚河一侧,空间的转换使景色各异,提高了公众的欣赏度。

4.2.3亲水平台:

如果说广场、骑楼的设置是从平面角度考虑的亲水设计,那么亲水平台的设计就是从立体上充分发挥了楚河景观的优势。一层亲水平台置于水面之上,最大限度的接近水;二、三层亲水平台从高处俯瞰水面及对岸景观,为二、三层消费的顾客提供了轻松舒适的休息空间,错落有致的平台设计同时也丰富了沿河的立面,使汉街建筑成为楚河上的一道优美风景。

4.3材料技术

4.3.1清水砖墙

在楚河汉街的建筑设计中,为了充分体现武汉地域建筑的特点,专门在大部分的建筑中使用清水砖墙直接构成墙体,而且厚度达到370mm厚,而不是普通建筑所采用的240mm厚,这样出来的墙体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会更加的丰富。

4.3.2干挂石材

楚河汉街的建筑风格基调定为武汉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风格。而那个时期的武汉建筑有着中西结合的特点。而石材建筑就是西方历史建筑的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只是在如今现代,用大体量的石块进行建筑施工明显已经不符合现在的施工条件和环境,不仅在材料的获得、运输上极其不方便,在使用的切割和砌筑方面依然是极度影响施工效率和进度的。因此干挂石材的表现方式已经是现在非常成熟和流行的石材饰面的表现手法了。

4.3.3玻璃幕墙

玻璃幕墙是一种新颖而美观的现代建筑墙体装饰手法,是现代建筑的显著特征之一。整个楚河汉街的建筑风格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从东往西一逐渐从最传统的建筑形态过渡到现代建筑风格。在这之中,玻璃幕墙的运用起到了重要的效果。在传统的砖石建筑中加入玻璃体块,不仅从美学上有虚实对比的效果,而且也起到了活跃和张力的作用。

建筑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了人类对于环境、对于生活认识的情感和归属感,凝聚了人类建造环境改造自然的知识和经验,也寄托了人们关于场所的记忆与情感。然后不管是文化、技术还是建筑,都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在这样一种不断变换着的,发展着的环境之下,应该依然将这些元素,通过建筑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联系,保持它的延续性,这样才能不断的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出地域文化,体现出场所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