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常规康复治疗与运动康复疗法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探讨常规康复治疗与运动康复疗法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程旭丽

程旭丽

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葫芦岛供电公司兴城疗养院110004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常规康复治疗和运动康复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为临床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运动康复疗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的情况均有好转,对照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康复疗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其运动能力,较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康复疗法;常规康复治疗

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老龄化,脑卒中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1]。脑卒中即俗称的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一般指脑血管疾病患者由于各种病因所引起的脑内的动脉逐渐狭窄甚至闭塞,直到动脉破裂,造成患者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2]。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是脑功能障碍,即表现为猝然昏扑、半身不遂、智力障碍等。为探讨分析常规康复治疗和运动康复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本文选取2013年1-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8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康复中心选择80例脑卒中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40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5~77岁,平均(58.7±15.7)岁,其中发病原因分别为:脑出血21例,脑梗死16例,出血和缺血并存的3例;偏瘫:左偏22例,右偏18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4~77岁,平均(57.2±15.5)岁,发病原因分别为:脑出血20例,脑梗死18例,出血和缺血并存的2例;偏瘫:左偏23例,右偏1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接受相同的内科治疗,主要为降低颅内压以确保营养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即针灸推拿等治疗12周,2次/d,每次平均40min左右[3]。

1.2.2运动康复疗法观察组患者进行运动康复治疗,具体为:(1)训练原则为活动患者的近端及远端关节,最开始可以先从单个关节开始,逐渐增加至多关节联动。(2)训练顺序依次为翻身、坐、坐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3)训练方式为摆放良肢位,端正坐姿,被动的活动上肢关节,桥式运动,床上翻身、坐起、坐起平衡训练,肩关节保护,上肢医疗体操、协调精细动作,步行、上下楼梯、单腿负重、穿衣。穿鞋锻炼等。(4)训练频度为每个动作保持3~5s,并且每次动作重复5~10遍。每天的训练时间至少为1h,可以分两次进行,共持续12周[4]。

患者出院后,每2周由家属陪同来医院接受康复医生的评估和指导,医生评定其训练的效果并确定接下来2周的训练计划,定期进行随访。

1.3疗效评判标准

由同一个评定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进行评分,其中运动功能指数通过简式Fuggl-MeyerAssessment(FMA)进行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即ADL主要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法(MBI),具体的疗效评判标准为:显效:Ashworth降低2级,FMA为85~90分,Barthel指数为61分;有效:Ashworth降低1级,FMA为51~84分,Barthel指数为41~60分;无效:痉挛程度基本无改善,FMA为50分,Barthel指数为40分[5]。总有效=显效+有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5.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情况均有好转,对照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卒中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常见的多发病,虽然医学不断发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但是幸存的患者却有着极高的致残率[6]。脑卒中的治疗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很漫长的过程,并且患者长期住院花费较大,大部分患者一旦病情稳定就选择出院,但是短暂的康复治疗并无法有效的避免废用以及误用综合征的发生[7]。患者急需的是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来改善自身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8]。由此可见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潜能,一般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任何反应,处在休眠状态,只有在适宜的信号刺激下才会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从而被激活[9]。然而,脑卒中患者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数量不足,从而使得自身修复作用不明显。因此,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中,给予频率、强度适宜的刺激会激活更多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提高了患者的神经系统自身修复能力,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10]。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目的是加强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从而加强其独立性,最终回复社会自主生活[11-12]。本研究采用运动康复疗法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主动运动训练,康复治疗师及患者家属进行辅助指导,充分挖掘患者潜在的自身修复能力。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情况均有好转,对照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运动疗法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因此,运动康复疗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经济的康复方法。

综上所述,运动康复疗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其运动能力,较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耿宗友,李雪.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5):57-60.

[2]徐银亮.运动疗法在脑卒中恢复期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1,17(36):110-111.

[3]卢贵林,叶彬.运动疗法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J].辽宁体育科技,2012,34(5):49-51.

[4]张熙斌,孟兆祥,马灿灿,等.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用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5):449-451.

[5]宋利芬.浅谈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7):111-112.

[6]王蕊,苗春艳.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7):131-132.

[7]廖翠强.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0):67-68.

[8]张利平.早期康复护理和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2):97-98.

[9]李娜,王莹,徐晓红,等.早期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转归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3):118-119.

[10]王雪芳.Orem自理模式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3):125-126.

[11]郭美芹,苗芬,韩桂兰,等.维生素C冰棉签咽部刺激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19例的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1):83-84.

[12]卢秀红.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6):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