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淮海战役精神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1

坚持用淮海战役精神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思考

丁兆贵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习总书记强调,淮海战役深刻启示我们,决定战争胜负的未必一定是武器和兵力,军队的战略战术运用、将士们的信心和勇气、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往往是更为重要的因素。[1]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不管时代如何演变,战争的伟力永远根植在民众之中;党只有始终做到执政为民,才能在战争来临时唤起人民义无反顾地保卫和平。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牺牲最多、影响最深的一场战役。淮海战役蕴育着内涵丰富的革命精神,包括科学运筹、果敢决断的战略智慧,听党指挥、忠诚可靠的政治能力,一往无前、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依靠群众、团结协同的强大威力,形成的"一往无前、决战决胜"革命精神,是新时代鼓舞和激励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军民整合强大精神动力。

一、坚持用淮海战役"科学运筹、果敢决断"的担当精神落实军民融合战略

淮海战役的胜利,既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又是战争实践的胜利。淮海战役中体现的我军军事理论的运用与创新,这是我们理论探索史一个缩影。当前,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吸收"淮海战役中最高统帅部的科学运筹和果敢决断"精髓。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拓宽战略视野,创新战略指导,创新制度设计,把军民融合打造为国家由富向强的"加速器",塑造成为强国的基础性机制和制度安排。

二、坚持用淮海战役"听党指挥、忠诚可靠"的看齐意识落实军民融合战略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坚决执行中央军委战略方针的胜利,是参战各部队团结协作的胜利,是广大指战员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胜利。反观国民党军队,各战区、各兵团甚至各兵团内部,多以保守自身利益为中心,置友军生死于不顾。长期以来,我们在军民融合发展上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军民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思想观念还跟不上,顶层统筹统管体制缺乏,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滞后,工作执行力度不够。要正视这些问题,坚持问题牵引,拿出思路举措,着力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努力推动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同步发展。

三、坚持用淮海战役"一往无前、英勇善战"的战斗精神落实军民融合战略

在淮海战役中,面对兵力和武器都处于优势的国民党军,我军广大指战员凭着一往无前的勇气,与敌人比意志,比智慧,挑战极限,与时间赛跑。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国防投入还是要服从这个大局。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2]不断激发军民深度融合的强劲动力,以国家为主导,将国家重点项目、重点行业的发展与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相结合,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有效地协调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计划指导与资源市场配置、国家战略产业与配套产业、平时建设与战时动员等重大关系,突破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障碍。

四、坚持用淮海战役"依靠群众、相信群众"的落实军民融合战略

淮海战役的胜利,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所具有的无穷无尽的力量,充分体现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革命战争胜利的源泉。正是广大人民群众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自觉行动,从人力、物力、精神等方面全力支持战争,才有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淮海战役的胜利进一步印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这一真理。我们党遵循这一基本原理,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优势,从而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新时代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国防动员是军民融合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桥梁,要建立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深化民兵预备役体制改革,优化后备力量规模、结构和布局,完善平时征用和战时动员等法规制度,增强打赢未来战争的国防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