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1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窦运旗

河北省南和县北关学校窦运旗

〔摘要〕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告诉学生怎样去运用。随着新课标下课改的推行,这显然已然不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精神培养课堂教学小学数学

1“学”在身边,巧妙创设情境

学习首先是一种经历,一种身心的活动过程。而任何经历或者活动都不能脱离环境的影响,都必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与自己所处环境相近,与自己喜欢的、关心的、甚至是爱好的事情接近,那么他们会感到知识对他们有种亲切感,唤起心灵的认同,激发学习的愉快感,知识也就会被自然地接受下来。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教师所提供、创造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境,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借助趣味性问题,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数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开放设置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思维。同时,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勇气,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就是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进行教学设计的工作基础是了解学生。在了解学生实际问题上,没有捷径可走。即使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也不能用昨天了解的学生的问题代替对今天新学生的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和问题设计中,有时要退到学生的认识角度上进行思考。同时让学生学会总结和回顾,发现在对原问题解决中,自己还有意外的收获,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健全知识结构,完善数学思维。最后,教师要认识到: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据上述要求,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新教材增加的各种练习形式和大量精美的插图,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设置精巧的环节、符合学生口味的东西,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地来获取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和分层教学的特点,也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理念。

3创设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在新课标下,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了,对知识的发生过程的了解增多了,自我实践来掌握知识的部分加重了。为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教师要充分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3.1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问题要做到难易适度,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才会吸引学生,才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愿望,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引导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3.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3.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图形,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产生的新图形,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充分展示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要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给学生最大的视觉冲击,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并由此激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提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空间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除围绕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外,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具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习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心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数学课堂教学要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才能真正彻底改变学生“接受———模仿”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和创造,也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