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水剂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保水剂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李贤伟

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保水剂作为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具有保水、保土、保肥功能。保水剂通过自身保水特性和土壤学作用机制,可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密度,提高土壤抗蚀性,起到水土保持作用。针对保水剂的水土保持功能,通过介绍保水剂的水土保持作用机制、在水土保持应用中的关键因素、水土保持效益以及目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保水剂虽具有显著的水土保持效益,但必须结合适宜的保水剂类型、适宜的施用方法和施用量等因素合理使用。认为对于保水剂的研究,应以基础研究为重点,并开发多功能复合保水剂,同时扩大保水剂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领域和范围。

关键词:保水剂;水土保持;防治机制;

引言:

1水土保持作用机制

保水剂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强吸水、保水及反复吸水功能,能迅速吸收自身质量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水分,吸持后的水分85%~95%可缓慢释放供作物利用。保水剂的分子链无限长地连接着,分子之间呈复杂的三维网状结构,使其具有一定的交联度;在其交联的网状结构上有许多羧基、羟基等亲水基团,当它与水接触时,其分子表面的亲水性基团电离并与水分子结合成氢键,通过这种方式吸持大量的水分。

1.1保水

保水剂的吸水持水性,使其施入土壤后能大幅度提高土壤对水分的吸收能力,使水“固化”在树脂网络结构中,起到保水的作用。保水剂遇降水或灌溉吸收水分,可增加水分入渗速率,减少地表径流量,减弱径流对地表的直接冲刷,防止坡地土壤侵蚀。保水剂在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减少径流的同时,还能将吸收的大部分水分贡献给植物生长。保水剂在水土保持工作中,不仅直接减少土壤侵蚀,而且能促进生物措施、农业措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1.2保土

保水剂作为一种高吸水性树脂,与土壤黏粒间存在吸附作用。保水剂抑制黏粒的水化、膨胀、分散和转移,并且在土壤中吸水膨胀,把分散的土壤颗粒黏结成团块状,使土壤密度下降,总孔隙度增加,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可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起到保土作用。但保水剂的这种效果受到保水剂种类、施用量、施用方法、土壤质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3保肥

保水剂表面分子有吸附、离子交换作用。土壤溶液中的铵离子能被保水剂中大量可解离的离子交换或络合,以“包裹”的方式把铵离子包裹起来,减少肥料淋失。保水剂对铵态氮有明显的吸附作用,而且保水剂量一定时,吸肥量随肥料的增加而增加。

2应用中涉及的主要因素

2.1选用类型

保水剂类型的选择对其水土保持效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关系到如何在水土保持中施用以及怎样发挥更好的效果,如在荒漠地带,为能将降雨及时吸收,不仅要考虑使用吸水倍数较高而且吸水速率快的保水剂,还要考虑保水剂的反复利用效果。

2.2施用方法

国内治理水土流失的高分子聚合物多为PAM(聚丙烯酰胺),保水剂多用于农业生产,应用在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较少。保水剂在农业上的施用方法有种子涂层(种子包衣、浸种)、与土壤混合、凝胶蘸根、飞播及流体播种、作培养基质等。保水剂用于水土保持,国外的施用方法主要是与土壤混施。由于将土壤与保水剂混合均匀十分困难,日本人在保水剂中混入无机物质(黏土)制成了复合保水剂及膨润土型保水剂(复合保水剂BI)。国内保水剂常用使用方法多为沟施、层施、穴施、翻施等。综合来看,保水剂应用于水土保持,施用在0~10cm土层效果显著,PAM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多采用溶解法、撒施法、喷洒法等,多集中在土壤表层。

2.3施用量

在水土保持应用中,保水剂的使用量还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使用量因施用方法、目的、土壤质地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在水土流失治理中施用保水剂,理论上为使用量越大效果越好,但考虑到经济效益,一般采用一个产投比高的施用量。在抗旱造林中使用的保水剂,其施用量并不是越大越好。使用量应该科学合理,使用量太小,发挥不了蓄水保墒的功效,使用量太大,不仅提高了造林费用,而且雨季会导致土壤蓄水过量,造成树根腐蚀。

2.4施用范围

保水剂应用于水土保持,其作用的发挥还存在一个效应时间和效应空间。保水剂吸水性能主要受其本身的组成和结构,以及水溶液或土壤中的盐分组成、土壤质地和pH值等因素的影响,而实际应用中还与外界环境条件,包括土壤温度、湿度、微生物状况、土壤干湿交替程度等因素有关;所以,保水剂应用在治理水土流失的过程中,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有效果。

2.4.1土壤类型

我国土壤类型多样,同种类型的保水剂在不同土壤质地施用可能会有不同效果。保水剂对粗质地的土壤保水效果较好。

2.4.2土壤离子含量

土壤溶液和水溶液中离子浓度对保水剂应用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一般离子浓度越大、价态越高,则保水剂的吸水倍率越低,不同价态离子对其吸水率的影响表现为Na+<K+<Mg2+<Ca2+<Fe3+。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选择保水剂时,要充分考虑土壤盐碱化程度和灌溉水质,结合当地的土壤性质、土壤中的离子类型及浓度确定所用保水剂类型。

2.4.3土壤含水量

保水剂的水土保持功能与其保水、持水能力和增加土壤水分入渗速率密切相关。一般认为,造林时土壤有效含水量不能低于7.5%,否则施用保水剂造林难以成功。

3水土保持效益

3.1提高苗木成活,促进苗木生长

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林草措施在水土保持中占据重要地位。干旱少雨区成功造林是全世界面临的难题。保水剂在造林绿化中有显著作用。

3.2改良土壤结构

土壤团聚体是表征土壤结构的重要参数,其数量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可蚀性和土壤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保水剂高分子链结构可增强易分散微粒间的黏结力,使微粒能够彼此黏结,团聚成水稳性团粒,从而引起粒径组成的变化,形成大团聚体,提高土壤的抗蚀性。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中加入高分子保水剂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特别是大于1mm的团聚体比例增长迅速。

3.3提高土壤保肥性能

保水剂具有明显的吸附作用,当保水剂的用量一定时,其吸肥量随肥料的增加而增加,但其保水效果会受所施肥料种类的影响。保水剂应用于水土保持,不仅可吸收、保存降水,减少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生态功能,而且在作物需要水分时,能将保存的水分释放出来促进作物生长。保水剂在保持水土的同时还可产生一定的农业经济效益,促进了保水剂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4结语

我国应用保水剂防治水土流失还处于起步阶段。从理论上分析,保水剂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应,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产品价格高、产品使用性能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缺乏对保水剂作用原理的全面正确理解;应用技术缺乏规范;等等。这使得保水剂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出现一些相反的结果。而且保水剂应用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土壤质地、施用时机及方法等,给保水剂的使用带来很大的困难。在实际应用保水剂过程中,要在室内和田间针对本地区的具体自然状况进行多项试验,确定保水剂施用的最佳类型、施用量、施用方法等,保证保水剂的施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景生,黄韵珠.土壤保水剂的吸水保水性能研究动态[J].中国沙漠,1996,16(1):86-91.

[2]黄占斌,辛小桂,宁荣昌,等.保水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21(3):11-14.

作者姓名:李贤伟身份证号:45252619691213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