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护理分析

/ 2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护理分析

朱耀凤

朱耀凤(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传染病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2-0232-02

【关键词】乙型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疾病,是病毒性脑炎中病情最重且预后较差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死率较高,后遗症多。经蚊虫叮咬传播,多在夏季流行。临床表现特征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和脑膜刺激征。重症者常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存活者可有精神神经后遗症。目前临床以对症治疗与护理的方法,降温、止痉、解除呼吸道梗阻、防治并发症发生。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2007年~2009年收治流行性乙型脑炎38例,其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最小10个月,最大9岁,均有均有不同程度头痛、呕吐、抽搐、昏迷、颈阻明显,26例发热,高热16例,昏迷时间最短12小时,最长10天。

1.2临床特点

初期为发病初的1~3天。起病急,体温在1~2天内升高,可达39℃~40℃,伴头痛、恶心、呕吐,部分病人可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少数病人出现颈项强直及抽搐。极期为病程第4~10天。初期症状加重,体温可高达40℃以上,一般持续7~10天;重者可长达3周。出现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轻者仅见于面部、手、足局部抽搐,重者肢体呈阵挛性抽搐,甚至全身强直性抽搐,重症和极重症病人,主要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多数病人于发病10天后进入恢复期,体温逐渐下降,症状逐渐好转,大多于2周内完全恢复。少数重症病人在发病6个月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如反应迟钝、失语、痴呆、吞咽困难、肢体瘫痪等后遗症。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极期的严重症状,三者之间互相影响,可形成恶性循环,其中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2护理

2.1一般护理

隔离患者至体温恢复正常为止,室内应设置灭蚊设施,保持病室清洁、卫生。将病人安置于安静、光线柔和、有防蚊设备的房间内,控制室温至少在30℃以下,隔离至体温正常。嘱病人卧床休息;做好生活护理及皮肤、眼、鼻、口腔的清洁护理;有计划地集中安排各种检查、治疗及护理操作,减少对病人的刺激,以免诱发惊厥或抽搐。高热期应给予清淡的流质饮食,如西瓜汁、绿豆汤、菜汤、牛乳等,多饮水;恢复期患者应逐渐增加营养丰富、高热量饮食,指导患者进食优质蛋白(如牛乳、鸡蛋、牛肉或鱼等);做好口腔护理,增进食欲。有吞咽困难或昏迷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每日少量多次缓慢注入,以防冲击胃壁引起反射性呕吐,或按医嘱静脉补充足够的营养和水分。为防止继发感染,病儿应定时翻身、侧卧、拍背、吸痰。枕骨部、骶骨尾部等受压处应经常按摩,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爽。以防并发肺炎和褥疮。

2.2病情观察

本病的主要症状为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故需严密观察病儿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注意高热持续的时间及热型,有无惊厥先兆,如两眼凝视、口角抽动、肢体紧张,速通知医师抢救。每1~2小时测体温1次,观察呼吸频率、节律,以判断有无呼吸衰竭。呼吸衰竭为病儿死亡原因之一,需随时注意,了解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因,如昏迷病儿痰阻、咳嗽反射消失,球麻痹至痰液不能排出,呼吸肌麻痹至不能维持换气功能等。发现上述征象均应立即与医师联系,及时采取抢救治疗措施。观察惊厥发作先兆、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每次抽搐的部位和方式。观察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的先兆,重点应观察瞳孔大小、形状、两侧是否对称、对光反应等。准确记录出入量。观察有无并发症表现,如有无肺部感染及压疮等症状及体征。

2.3对症护理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积极处理好高热、惊厥、呼吸衰竭、脑水肿、颅内高压和循环衰竭等危重症状。对降低病死率和防止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2.3.1发热的护理对于高热病人,积极采取物理降温措施,物理降温可采用乙醇擦浴、冰盐水灌肠或在大血管处放置冰袋等方法,特别要注意降低头部温度,如在头部使用冰帽、冰袋等。采用物理降温要注意防止局部发生冻疮或坏死,尽快将体温控制在38℃左右。同时采用地面洒水、放置冰块、电扇吹风、空调器等措施降低室温,以利皮肤辐射散热;按医嘱使用退热药物或应用亚冬眠疗法,注意观察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定时监测并记录体温,直至体温恢复正常。高热伴抽搐的病儿,在应用亚冬眠治疗期间,应避免搬动病儿。此外室内降温应维持在30℃以下(电扇吹风或安装空调等)。高热应注意补充足量液体,及时补钾。药物降温可应用解热药,注意用量不宜过大。对于高热并频繁抽搐的患者可采用亚冬眠疗法,连续治疗3-5d。降低室温,可使用空调、床下放冰块等方法,将室温降至28℃以下。

2.3.2惊厥的护理

密切观察惊厥的先兆,如发现两眼呆视、烦躁、小群肌肉颤动、肢体肌张力增高及感觉过敏等,根据惊厥的不同的原因,给予相应的护理,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所致者,遵医嘱应用脱水剂,并注意记录尿量,高热所致者需及时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因痰阻、换气功能不足致脑缺氧抽搐者应彻底吸痰、氧气吸入,必要时行气管切开。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抽搐,遵医嘱应用镇痉药物,如安定,成人每次10~20mg,小儿每次0.1~0.3mg/kg,肌注或缓慢静脉注射。颅内压增高引起者,给予脱水治疗,认真观察效果,并注意记录24h出入量;昏迷、痰阻呼吸道造成缺氧引起者,应给以吸痰、给氧,必要时气管切开;脑实质病变引起者,可用解痉药、中药及针刺治疗。惊厥一旦发生,应迅速将压舌板用纱布包裹后放在上下臼齿之间,防止舌咬伤,如有舌后坠者,应立即用舌钳将舌拉出固定。病床应加床挡,根据病情需要给予使用约束带等保护具,以防坠床和抓、碰伤。

2.2.3呼吸与循环衰竭的护理

应根据其原因采用综合治疗和相关护理,因呼吸道分泌物梗阻引起者,及时、彻底吸痰是解除呼吸道梗阻的有力措施,并加强翻身、拍背引流等以助痰排出。遵医嘱应用呼吸兴奋剂时。应及时吸氧,对呼吸道阻塞的病儿及时吸痰、定时更换体位、拍背、痰粘稠可采用α-糜蛋白酶+肝素钙500U+生理盐水20~30ml,超声雾化吸入。对有延髓麻痹、呼吸肌麻痹行气管切开的病儿应做好相关护理。循环衰竭的症状常与脑水肿、脑疝、心功能不全、低血容量、电解质紊乱有关,故应针对原因对症护理。

2.3恢复期及后遗症护理对于恢复期患者应注意增加营养、防止继发感染。观察患者神志、各种生理功能、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对遗留有精神、神经后遗症者,可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护士给予、积极、耐心的护理,从生活上关心、照顾患者。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帮助其尽快康复。

2.4心理护理

关心病人,多与病人沟通,解除病人焦虑不安、紧张、急躁等不良情绪,尤其对有功能障碍或后遗症者,对躯体活动受限或有语言障碍的患者,护士应以高度责任心、同情心给予关心与照顾,并鼓励患者积极治疗,持之以恒,使残疾减到最低程度。刚清醒患者的思维能力及接受外界刺激的能力均较差,感情脆弱,易哭、易激动,应使患者保持安静,避免不良刺激,帮助患者适应环境,直至恢复正常。

3讨论

进行有关乙脑的知识教育,讲述乙脑的发病原因、主要症状特点、治疗方法、病程及预后等。本病无特效治疗,病情轻者约2周左右完全恢复,病情重者病死率在15%以上,存活者可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使病人及家属对此病有所了解,以便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对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出院时如遗留瘫痪、失语、痴呆等神经精神症状时,应向病人及家属说明积极治疗的意义,尽可能争取在6个月内恢复,以防成为不可逆的后遗症。鼓励病人坚持康复训练和治疗、定期复诊,并教会其家属本病相关的护理措施及康复方法,如鼻饲、按摩、肢体功能锻炼及语言训练等,协助病人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学护理.全国高等医疗院校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59.

[2]方美玉,林立辉,刘建伟.虫媒传染病[M].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05.

[3]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