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兰辨治慢性肝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张素兰辨治慢性肝病

许爱农

许爱农(河南焦作市许爱农中西医门诊454150)

【关键词】张素兰慢性肝病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6-0296-02

慢性肝病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病程至少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的肝脏坏死和炎症,如感染肝炎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长期饮酒,服用肝毒性药物等所致的。特别是慢性病毒性肝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乙型肝炎病毒携帯者约3亿,我国乙肝携带者约1.2亿,约有10%发展为慢性肝炎,因其病程长易反复,病情反复难愈,且缺乏特效药,至今仍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问题。中医向无慢性肝病的病名,在历代中医典籍中散见于“黄疸”、“胁痛”、“臌胀”、“积聚”等。张素兰主任医师是焦作市名老中医,师从著名中医方药中先生,从医50余年,善长治疗疑难重症,尤善治疗慢性肝病,笔者有幸拜之为师,深受教益,今将其治疗慢性肝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整体恒动顾护阳气

慢性肝病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与湿邪有关,内因则多因素体薄弱,正气不足(临床观察易感人群,大多脾虚湿重),两者互为因果。张主任强调整体恒动的观念,注重病人邪正消长所处的状态,天时、地理、人情及生活起居等对病情的影响。

如肝病一般演变规律,由炎症——纤维化——硬化——癌变的过程,亦即《内经》中:“阳化气,阴成形”的佐证,可以看做是病人阳气渐衰,阴气渐盛的病理过程,所以重阳的思想要贯穿始终。诊治时不同阶段皆要考虑“虚”、“湿”、“瘀”三个方面,因虚和湿互为因果,虚、湿致瘀,瘀又易于化热,所以临床表现虚实互见,寒热并存,病情交杂反复缠绵难愈。阳虚为本,所以治疗时先补其虚,勿使湿留以杜其瘀,绝其化热之患,即便因湿瘀化热出现阳黄,也要在化湿退黄的同时,不忘顾护阳气。

根据四时不同而用药,早在《内经》中就有:“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在一年中秋季为肝病最易加重时,冬季为养护最佳的季节。春夏用药要助阳升散,如生麦芽、柴胡、升麻之类;秋冬要助阳潜藏,如肉桂、山芋肉,牡蛎之类。注重运气对肝病的影响,如壬辰年大运为木太过,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寒临太虚,阳气不令”,出现寒湿为主的病人多,用药时如附子、桂枝等,较以往机会多且大,常用至50克以上。

饮食亦甚为重要,一般应忌辛辣、酒类等刺激性食物,宜服温淡之品,以助胃气,每日晨起嘱病人饮服少许姜汁,助阳气生发。

2益气健脾注意兼证

慢性肝炎的早期症状轻微且缺乏特异性,呈波动性间歇性,甚至多年没有任何症状,最常见的症状如:易疲劳、纳差、恶心、腹胀、胁疼、黄疸等,常无意体检发现,甚至出现肝硬化。张主任认为慢性肝病之本为脾虚,在疾病发展中由脾虚而生湿,湿郁而化热;或脾虚湿阻,气血运行失畅,而致瘀血停滞;或因脾虚气血生化不足,致肝血亏虚;久病及肾,而致脾肾两虚;最终三焦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腹水形成。临床上各种兼证出现,皆以脾虚为根本。

学术服膺李东垣,崇尚“土生万物”“人以胃气为本”,调脾胃以养五脏,常以补中益气汤为基本方加减,主要选取:黄芪50g党参20g白术15g茯苓20g陈皮15g当归15g川穹15g苍术15g薏苡仁20g葛根20g仙鹤草40g川断15g杜仲15g炙甘草15g。随证加减:湿重者,加白寇18g;瘀血者,加丹参15g、鸡血藤15g;血虚者,加熟地15g砂仁10g;肾虚者,加肾四味(菟丝子、补骨子、炙仙灵脾、杞子)各15g;阳虚明显者,加附子15g(先煎)、肉桂10g。

3标本兼顾诸法合容

慢性肝病常以肝硬化腹水、黄疸为主诉就诊,化水、去黄是治疗成败的关键。腹水因三焦气化失常,温阳化水为大法,常以真武汤合己椒苈黄丸去大黄,加黄芪50g—100g;小便色赤量少者,加白茅根20g;慢性肝病出现黄疸,多提示病情急性加重,虚为本,湿郁或瘀血为标,常在健脾化湿同时,或以术附,五苓散温化之;或加茵陈、栀子暂清之;或红花、泽兰活血;总以“郁”之所在,轻轻拨动。

尚有虚阳不降者,因下焦寒湿的加牡蛎、附子、肉桂、龟板、砂仁等,以导龙入海;因血虚而致者,加制首乌、熟地、山芋肉、五味子等,厚味酸敛,以伏其阳。有肝郁气滞者,以柴胡、郁金等疏导之;有气虚便秘、腹胀者,重用生白术、枳壳、厚朴;总以灵活变通,亢则平、郁则疏、虚则补,以疏达气血,令其调达,乃至和平。

4典型病例

卢某,男,54岁,2012年4月28日初诊。

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5年余,发现黄疸10天。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黄疸,在本地一家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诊断: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住院2月余黄疸不消,后间断在院外服用中药近年余方消;此次因饮酒后乏力,腹胀,周身现黄疸,色如烟熏,肝区隐痛,下半身怕冷,会阴潮湿,小便红赤、量少,大便日两次,糊状不成形,舌淡红而暗,苔腻,舌下亦黄染,脉弦滑稍硬。B超示:肝硬化,胆囊水肿。乙肝五项1、4、5项阳性,HBV­DNA2.22×106,肝功能:总胆红素298.1μmol/L,直接胆红素210.6μmol/L,谷丙转氨酶892IU/L,谷草转氨1116IU/L。中医辨证:脾肾阳虚寒湿郁滞。治法:健脾补肾温阳化湿。方药:黄芪60g党参20g炒白术30g茯苓30g陈皮15g附子25g(先煎)苍术20g薏苡仁20g枳壳15g厚朴15g干姜15g茵陈20g葛根20g仙鹤草40g白茅根15g生麦芽30g丹参15g鸡血藤15g生姜30g。

服药后半月,黄疸开始消退,肝功能化验明显下降,随证减茵陈、白茅根,加灵芝、牡蛎等;服药半年后,精神明显好转,诸症均消,化验乙肝病毒降至5.0×10²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