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面色诊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浅谈中医面色诊及应用

王瑞娟

王瑞娟(浙江省临海市河头镇河头中心卫生院浙江临海317000)

【中图分类号】R2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387-02

中医一直就有“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说法,说明察颜观色对于中医了解病情,判断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体内发生的病变,必然会反映到体表。面部是最快表现脏腑病症的部位,通过观察面部的颜色、形状、五官状况等,可以快捷大致地诊断脏腑疾病。中国人正常的面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略带光泽,中医称之为“常色”。就是说面色具有红黄之色,隐藏于皮肤之内,光泽明亮润泽。这是精神健旺,气血充足,脏腑功能正常的表现。在临床上根据面部总体色泽以及各个部位色泽的改变,可以分析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轻重,预后以及转归。

1临床表现

1.1面部病色

(1)面红多为热证。满面通红者,属于实热证,多见于体内实热盛,容易上火的人以及高血压患者。午后两颧骨潮红者,属于阴虚证,是因阴虚阳亢,虚火上炎所致,多见于结核病患者。另外,现代一些疾病也可见面红,如红色见于颐(面颊及腮)上,是心脏有病的征兆。如面色通红,伴有口渴甚至抽搐,则常见于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热性疾病患者。

(2)面黄多为脾虚或湿证。面色萎黄者,多属于脾胃气虚,是由于脾胃虚衰,水谷精微生成不足,机体失养,面色淡黄无华而呈萎黄。巩膜及全身都为黄色,多见于黄疸型肝炎、胆道结石、胆囊癌和胰腺癌等病。钩虫病患者由于长期慢性失血,造成面色枯黄,俗称“黄胖病”。

(3)面白多为虚证、寒证、脱血、夺气。面色苍白属于虚证和寒证,如有些人面色较白,体型肥胖,属于气虚或阳虚。这些人尽管体胖,但体质较差,容易感冒。而面色淡白无华多见于贫血及某些肺病患者。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其面部也可能呈现苍白之征象。当铅中毒时,患者以面色灰白为主要特征,医学上称为“铅容”。

(4)面青多为寒证、痛证或气滞血瘀。身体某处疼痛难忍,在引起手脚抽搐的同时,也会令面色转青。体内寒气过重者,或会出现胃寒,脘腹剧痛,以致面色苍白、淡青或青黑。身体过于虚弱的老人,心力不足,令气血运行不畅,心血瘀阻,以致心胸刺痛,可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妇女若面带青色,可能是因肝强脾弱、瘀血阻络、少食多怒或月经不调所致。

(5)面黑多为肾虚、寒证、血瘀。面色发黑以及两眼圈发黑都是肾虚的表现。面色黧黑是体内有瘀血的表现。另外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心肺功能不全、肝硬化、肝癌等疾病患者,都可出现面色变黑。病情愈重,其颜色亦愈深。一般额头发黑,特别是印堂处发黑,是病情危重的信号。

1.2各脏腑病变在面部的表现

心病(1)印堂暗红,为心部久病。(2)上下两唇出现赤色为心病初期。(3)舌卷短、两颧出现界限分明的赤色为心病已久。

肺病(1)两眉间发暗,为肺部久病。(2)右侧脸颊特别是颧骨处发红,为肺有热病,但是在未发将发之时。(3)肺初病者,特别是初受风邪,在面部表现为两眉上发白。(4)喘息鼻张者为肺病已久。

肝病(1)鼻梁中部发暗、发锈为肝部久病。(2)两目下发青,面色污浊,像总也洗不干净,为肝病初起。(3)左面颊特别是靠近鼻翼处出现暗红色,为肝未病将病之时。

脾病(1)鼻头色暗黄,兼有丘疹,为脾胃病已久。(2)整个鼻梁色黄为脾病初期。(3)唇部色泽暗淡,脸部及四肢肌肉松懈下垂,为脾病渐进。

肾病(1)整个面色黎黑垢浊,下眼睑肿,色黑,为肾久病。(2)下巴暗红色。

2临床案例

患者陈某,女,28岁,2011年8月2日初诊。患者近诉二月来体倦乏力,心悸气短,纳食减少,头晕健忘。查体:面色萎黄,暗淡无光,口唇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软。考虑为脾血虚,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95g/L。诊断为脾血虚证,轻度贫血。方用四物汤加减。

3体会

早在《内经》中就提到“色为气血之所荣,面为气血之所凑,气血变换,色即应之,色之最著,莫显于面,故望诊首查色,查色必重于面也”。中医认为,人体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到面部,相反,通过对面部的诊察,也可以推测内脏的变化,面色诊可以快速大体地了解并推测一个人具体状况,为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