帷幕下的“独角戏”——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9-19
/ 1

帷幕下的“独角戏”——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反思

姜文娜

姜文娜山东省威海市第十中学264200

进入初四,学生们的思想较初一和初二来说已经成熟了许多。但同时他们也保守了许多,他们不再喜欢首当其冲地喊出自己的想法,不再喜欢旁若无人地和同学争论,也不再喜欢星光璀璨地展现自己,取而代之的是将自己隐藏在那合作探究帷幕下的角落里,无声地演绎自己的“独角戏”。在进入初四生活的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发现我的学生们变了……

语文课上,我按照课堂教学设计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我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时,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他们很多时间在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说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想法。有些组在不断分工:你读第一段,他读第二段……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我愣住了,我的语文课堂难道就此消沉?我的学生难道就这样的在对待自己的学习探讨?我们的小组探究学习方式就这样的没有了实在意义?究竟是我的学生在变,还是我的教学中出现了漏洞?一系列的疑问一股脑地涌向了我……这不得不使我静下心来反思我的课堂,反思我的小组合作探究。

长期以来,我在备课的时候一直是尽可能多地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将课件做得精美,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我的一厢情愿而已,但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必都有用。因此我的偏颇的教学设计就让我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忽略了不同阶段的学生是有着不同的特点的,这样一来我的课堂怎能获取高效?学生们的探究怎能结出硕果?我终于发现,这可怕的“独角戏”原来是我在不知不觉间一手策划的。

本来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地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但是这个环节要想得到良好的收效就必须有老师的付出,要懂得去指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合作。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要知道,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而我在教学中却一直没有把握到这一点。初一、初二的学生思想活跃,表现力强,有时候不需要老师的参与也可以将合作探究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到了初三,随着思想的成熟,他们的羞怯心理逐渐提升,各种心理因素作祟,使他们更是羞于启齿,于是就出现了我开头提到的那一幕我们不愿见到的课堂“独角戏”!

所以我认为,要想让这帷幕下的“独角戏”不再上演,就必须让师生都认识到小组交流应保证的最基本的内容:

首先,教师要充当好辅导员的职责,能够在平常的学习中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其次,学生要明白小组学习的涵盖要义: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

这样,人人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另外,这种合作学习的弊端不仅在我的课堂上有所体现,在我多次听课中,我也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形式大于效果,基本上是低效的、放任的。经常是某几个人在表演,学生回答学习的结果时,根本没有用“我们小组有人认为……,有的人认为……,最后一致认为是……”的方式汇报交流的结果,而只是说“我认为……”、“我觉得……”。小组学习只是反映在形式上,盲目地开展,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样的小组学习是低效的。

由此看来,合作学习,教师不站出来教给学生方法,小组学习就会在一张张叽叽喳喳的小嘴的废话中耗掉学习时间,到头来仍然是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而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这样,小组学习就失去了重全员参与、重情感体验、重人文关怀与合作的真正意义,这场场的“帷幕独角戏”还会在我们的课堂上继续演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