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谭励夫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1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现代企业已经把应用型人才作为“现场工程师”,他们应该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调试、运行和维护设备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的内容包括传输、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方面的知识,以及有关的技术操作问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点是丰富的知识内涵、不断的发展变化和广泛的应用范围等。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相应创新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培养方法与教育手段。

2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2.1专业定位与专业建设

由于受旧的高等教育观念和资源分配等政策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存在定位偏狭、定位过高、定位没有特色、定位忽视根基等问题。针对培养模式目前的改进仅仅是单纯改变实践环节的学时,而不注重课程实际授课内容与创新实践型的衔接,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没有跟上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需求的转型。

2.2工程实践技能培养

2015年前的教学计划基础理论教学课时占总教时的比例过高,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不足,对一些工程实践问题缺乏独立解决的能力,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3创新平台与创新机制

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的平台不够完善,虽然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团队和创新实验室,但受前期的教育模式影响,仍然没有形成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与课内理论学习的良性结合,学生创新活动仅局限于参加各类比赛,如电子设计大赛等,而且获奖的人数占生源总数的比例也较低,不具有普遍性。因此难以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

3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措施

3.1构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目前主要以电子技术和嵌入式应用技术为方向,遵循“学科导向向专业导向转变,知识输入向能力输出转变”的课程改革理念,及时开展教学研讨,对课程进行优化与整合,注重课程之间的知识衔接。加强前沿学科和边缘交叉性学科知识的融合,将新兴学科知识引入课程体系。开设了通识创新创业课、专业创新创业课和创新创业实践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分为专业主干课程平台和专业特色课程两个部分,大一、大二主要学习大学物理、工程数学、电路、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为后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打好基础,同时增加了一门必修课《电子信息工程导论》,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讲,介绍专业特色与实际应用背景,讲授学习方法,各门课程的衔接,使学生尽早的对专业全面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利用课余时间能够有针对性的学习,提前做好知识储备;大学三四年级主要是进行专业课的学习,为建立以现代电子技术、传感器及其应用、EDA技术、工程电磁兼容、嵌入式技术与开发等服务于工程实践的课程体系,同时这些课程每一届的教学内容都要根据时代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使学生能够很快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

3.2实践环节优化改革

对于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根据技术的进步,增加了实验环节,例如《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增加了MATLAB信号处理仿真实习、移动通信技术实训等综合性实践项目,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在信号与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在大三下学期,在进行完单片机课程设计后,安排了两周的“电子产品设计制作”,主要内容是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前期的实践训练,安排学生设计、制作一个电子产品,从原理图的设计、元器件选购、转印、制板、焊接和调试整个制作过程由学生亲自完成,撰写设计报告,其目的是通过这项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电子产品设计的一般过程,检验并锻炼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体现了以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思路,2014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正是围绕这条主线设计课程体系,组织教学过程的实施。

3.3建立基于工业应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一些重要专业课,如电子技术基础、电机拖动、电力电子技术、逆变技术与装置等,实验内容具有高危极端环境、不可逆消耗、高成本高消耗、大型综合训练等特点,因此实验内容受到很大限制,而高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口,就是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建立。虚拟仪器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以软件为核心的创新仪器设计思想,是目前高校实验教学内容与技术更新的着力点,使学生接触前沿内容与先进技术成为现实,方便学生自主进行创新实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无纸化学习。虚实结合、相互补充,支持从科创、竞赛到毕设的学生项目级实践机会,重视“系统级设计”能力,强调软硬件的综合设计,同时节约了实验教学成本,使重复实验、随时实验、随地实验成为现实。拉近了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的距离。

3.4二级创新团队的建立

本专业从学生入学之日起按照小于1:6的师生比实施导师制,使教师能尽早的、详尽的指导学生专业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团队机制,成立“新电子”院级大学生创新团队,深入开展课外创新创业活动,由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知识结构分布合理的教师指导,对学生提供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并在团队中进一步筛选,成立校级电子创新团队,引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各项大赛。形成了良好“梯队式”的创新团队工作模式,老教师带动新教师,团队中参加竞赛并获奖的优秀学生指导未参加过竞赛的学生,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的学生。使学生能够尽快的成长起来,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工程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并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

4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取得的初步成果

4.1激发了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极大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年级学生反映,通过学习专业导论课程讲授以及参与制作电子产品趣味竞赛,使他们从原来的不了解、不喜欢本专业逐步转变为热爱这个专业;高年级学生提到,理论与实践课程的高度融合以及初步构建的实训体系,帮助他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实践能力的作用,今后也会更加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和参加实践操作。

4.2提高了实验室利用效率

从前也会开放实验室,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实践操作意识,课余时间几乎不会在实验室中做实验,无形之中降低了实验室利用效率。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实验和科技活动,学生经常在实验室开展实践操作,极大程度提高了实验室与有关设备的利用效率。

结论

近些年来,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不断提高了教学水平,但也要深刻认识到,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持续改变,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怎样促使应用型人才与社会发展要求很好适应,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童强,周大鹏,何光普.转型发展期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J].乐山师范学校学报,2016,8.

[2]黄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校报,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