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李楠楠王丹丹

(郑州财经学院,450006)

摘要:在“双创”背景下,各高校不断更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最佳路径。本文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为出发点,从小组教学、引入学生实践环节、借鉴项目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案例、创建创新创业活动室等几个层面探析更合理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创新是社会改革的动力,是高校教育培养人才必备的重要素养。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上升为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国家重大战略举措,同时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高校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特别是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要求高校教育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从2016年起教育部专门发文要求所有高校都要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在“双创”教育的大背景下,各高校都在努力建设、不断完善“双创”课程教学体系,更新教学方法。

如何进行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布局好高校今后的“双创”教育工作,是各大高校教学改革者们深深关切的问题。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工作者,如何优化课程教学方法,真正体现“双创”教育的实用价值,如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双创”教育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一直是长期思考和十分关注的问题。既然该课程的教学宗旨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实际教学中,适时地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创新的姿态呈现给学生,是创新创业课程应该有的面貌。

一、改变以往大课堂上课模式,实行分小组教学

以往课堂教学模式相对简单、单一,就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在同一教室进行统一教学。由于高校扩招,一个班级平均人数5人以上,这种“一对多”的教学模式,教师很难实现全面的教学管理和因材施教。因此,可以采用分小组教学的模式,根据各班级人数的不同大致分为5—7个人一组,各组选拔组长。这样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不再面临一人对五十人的境地,而是一个人面对各组组长。每节课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大多以小组形式完成,各小组之间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并将成绩及时计人课堂成绩记分册。这种以小组为单元的教学形式除了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外,还有一个作用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更好地提高学生组建和领导团队的能力,为适应社会、适应职场打下基础。

二、摒弃教师“一言堂”,引入学生实践活动环节

以往的教学模式常常是任课教师占主导地位,在课堂上讲书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但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是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缺少实践环节,学生能力的提升就变成纸上谈兵。因此,在“双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实际训练与理论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教学环节,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价值。在这种理念的基础上会形成多种教学模式,如“自学演练一理论修正”模式,“教师示范一学生模仿”模式,“学生案例分享一师生讨论总结”模式,“任务驱动一小组竞争一师生点评”模式等。总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虽然属于“双创”课程体系当中的基础课程,但依然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教师在每一讲的课程设计中都应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多下功夫,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创新性。

三、借鉴项目教学的理念,模拟创业过程的探究

创新创业教育是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教育。而课堂上的创新创业课程是零碎的,有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只是简单地将管理学的部分课程进行移植,教材建设也亟待加强。根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定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四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由独立实体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学科课程以及创业活动课程构成。独立实体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龙头和核心,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学科课程不是在学校学科课程体系外另起炉灶,而是把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渗透到学科专业课程中去,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创新创业活动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学生兴趣和教学条件,选择不同项目,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以掌握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的性质及现有的课堂教学条件,难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创业的实践经验。因此,可以引入项目教学的理念,每一个学生学习小组就是一个创业项目组。每一个项目组在期末的时候至少要提出自己的一个创业项目,通过创业项目小组成员模拟创业过程。随着课程教学的逐步展开,小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发现创新点,寻找到自己小组想做的某个或某几个创业项目。通过小组(团队)合作的方式,了解国家及当地的政策。开展前期的市场调研,撰写项目策划书,分析项目可以利用的各种创业资源,为项目设计商业模式,以及对创业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等。通过模拟创业过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创新与创业相关理论和知识,并运用于实际,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中比较优秀的创业想法和创业项目,继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扶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让创新创业教育结出硕果。

四、及时更新教学案例,开阔学生创新视野

在“双创”的课堂上,学生应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掌握有效的“启发”、“引导”的知识。在讲授有关创新创业知识的过程中,不能以教材和书本知识为中心,采用从概念到概念的注人式教学方法,而应该采取从概念到案例再到分析再到应用的教学方法。如果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就需要任课教师及时地更新体现时代特征的教学案例。特别是在当下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必须在讲授原理与知识的同时,摒弃原有已经过时的教学案例,增加体现科技成果的具体案例,如目前很火爆的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精品质消费等,都可以成为教学举例的方向,让学生站在一个比较前沿的视野中思考问题。

这种做法给任课教师的备课任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但作为“双创”教师,确实任重而道远,单枪匹马去战斗固然能力有限,更好的做法是任课教师可以联合起来,创建一个创新创业案例库。并不断更新在利用案例教学时,案例的使用不能仅限于举例说理,在“双创”课堂上,案例教学无论是“从例到理”还是“从理到例”,都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与推导,从中发现共性原理。同时总结规律与方法,并激发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创意与商机,或发现该案例中未来可能面临的困难与风险。总之,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站在一个相对比较前沿的立场上打开思维的空间,最终收获的是创新创业的能力。

五、建设创新创业活动室

创新是在心灵自由状态下的无中生有,以往的教室、讲台的上课模式,维护了课堂的严肃性,更适合面向全体学生展开教学,播种创新创业基因。但是对于创新创业来讲,教室教学的严肃性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另一方面针对有创新和创业愿望的学生来讲,也不利于专门的指导。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一定的制度保障和资金扶持。在校内建设创新创业活动室,为学生施展才华提供场地和硬件支持。在创新创业活动室的设施与布置方面,应该体现“双创”课程的特点,并与以往教室相区别,且室内布置完全可以交给学生发挥创造力,例如可以举办相关活动。在校园里有奖征集活动室布置设计方案,通过前期的评比,选出优秀的符合“双创”特色的设计方案,并将学生的方案变成现实。同时活动室里也可以专门开辟一个学生作品展示区,随时将学生中的创意作品定期展览。在活动室的使用上,一方面创新创业的任课教师可以举办课外辅导,定期给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办专门的讲座,另一方面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创新创业活动室定期开办创意沙龙,让思想和心灵在自由状态下擦出智慧的火花。总之,创意需要土壤和空间,创办创新创业活动室是创建创新创意型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结语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几年来提倡的新课题,在“教师到底应该怎么教”、“学生到底应该怎么学”等方面,经验不够丰富,总结不够完善。今后我们要做的重点工作就是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模式,让“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将创业教育真正纳入高校教育的轨道,必须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业教育模式上大做文章。目前,高校创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活动和创业文化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相信,随着创业教育在我国的深入发展,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将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马永斌,柏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

[2]白广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2).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