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1

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时国臣1刘婷2

时国臣1刘婷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中图分类号】R2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2-0257-02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刺夹脊穴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

【关键词】脑卒中痉挛性瘫痪夹脊穴

脑卒中后出现痉挛是康复过程之一,痉挛状态直接影响康复的过程和效果。临床上虽然有许多疗法,并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不能令人满意。针刺夹脊穴可抑制脊髓反射亢进,对缓解脑卒中肢体痉挛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6月-2009年12月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四病房及门诊部的病人,共60例,男38例,女22例。所有患者均按照纳入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5~81岁,平均(59.77±9.35)岁;病程46~184天,平均(75.97±34.41)天;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8~81岁,平均(60.73±10.49)岁;病程41~141d,平均(74.37±26.93)天。

1.2诊断标准①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②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疾病分类及诊断》。

2治疗方法

2.1取穴治疗组:C4~T11,L2~Sl夹脊穴;在背部,相应棘突旁开0.5寸取双侧。对照组:上肢取穴:肩髃、臂孺、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取穴: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解溪、昆仑、太溪。上下肢均取患侧穴位。

2.2操作方法治疗组:选用0.25×40mm毫针(华佗牌针灸针),针尖向脊柱方向,针身与皮肤呈45°—75°角斜刺0.5~0.8寸。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4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次行针1分钟,针刺以得气为度。每日1次,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同治疗组。

3观察指标及统计分析

3.1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变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肢体痉挛状态的改变情况。

3.2数据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资料的数据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4结果

4.1疗效评定按尼莫地平法:分值=(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显效:Brunnstrom提高2个等级,肌张力下降2级,Barthel积分分值增加≥50%;有效:Brunnstrom提高1个等级,肌张力下降1级,Barthel积分分值增加≥25%;无效:Brunnstrom等级、肌张力改变不明显,Barthel积分分值增加<25%。

5讨论

中医认为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状态是肝肾阴虚、筋脉失濡、阴阳失调所致。《难经·二十九难》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指出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状态是由于阴阳跷脉脉气失调,而出现肢体阴阳侧或拘急、或弛缓的不平衡,从而确定了缓解痉挛之“调和阴阳,疏通经络”的治则。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督脉与膀胱经皆挟脊而行。督脉有总督一身之阳气,络一身之阴气,调和阴阳,调畅全身气血之功能。督脉别走太阳,与膀胱经相互联络、别走、共主一身之阳,且五脏之背俞穴均在膀胱经上,故督脉与膀胱经对于调节五脏六腑之阴阳平衡有着重要作用。而夹脊穴与督脉、膀胱经关系密切,故针刺夹脊穴可调理脏腑之阴阳平衡。夹脊穴还可以通过经络、经筋之联系与其他经脉之气相通,起到调理诸经经气、平衡阴阳、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缓解肢体痉挛状态。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J],1996,19(1):55-56.

[2]刘美荣.针刺夹脊穴对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6:06.

[3]张皓.卒中常用康复评定量表[J].中国卒中杂志,2007,2(10):84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