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患者PCT、CRP、APACHEⅡ水平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急性胰腺炎患者PCT、CRP、APACHEⅡ水平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吴荷宁

吴荷宁(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综合ICU300052)

【摘要】目的比较轻型急性胰腺炎组(AP组)与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患者发病初期PCT、CRP、APACHE2评分值对于病情严重程度的指示作用。研究方法将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AP组和SAP组,进行血清PCT、CRP监测和APACHEⅡ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PCT、CRP值和APACHEⅡ评分,以及该三项指标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比较。结果SAP组患者PCT、CRP值和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AP组(P<0.001)。对于疾病严重程度的提示作用PCT值的敏感性为95.83%,特异性为80.00%,AUC值0.956,高于CRP和APACHEⅡ评分(P<0.001,P<0.001);CRP值敏感性91.7%,特异性75.00%;APACHEⅡ评分敏感性79.17%,特异性81.25%。结论PCT值对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最佳提示作用。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APACHEⅡ

【中图分类号】R65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5-0127-02

急性胰腺炎(AP)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其中约20%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死率高达20%~25%[1]。严重的感染、SIRS、MODS是主要的致死病因。降钙素原(Procaleitonin,PCT)是一个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的实验室指标。在发生细菌性感染后会明显升高,且PCT水平不受机体免疫抑制的影响,易于临床观察[2]。CRP是一种常用急性期炎性反应蛋白,是反应周身炎症的非特异性标志。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系统(APACHEⅡ)评分能够很好提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评分系统。本研究主要比较轻型急性胰腺炎组(AP组)与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患者发病初期PCT、CRP、APACHEⅡ评分值,并且比较各监测值对于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示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3月~2012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综合ICU病房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40人,其中重症胰腺炎24例,列为SAP组,其余患者列为AP组,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3]。男性患者22人,女性患者18人,年龄分布为31岁~88岁,平均年龄50.28岁。

1.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抽取3ml外周静脉血标本,采用血清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检测患者血清PCT水平,PCT<0.5ng/ml为阴性。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RP水平,<5mg/L为阴性。同时对每一位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

1.3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应用SPSS19.O分析软件,t检验方法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ROC曲线分析评价各观测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各指标之间的比较。

2结果

2.1AP组与SAP组血清PCT、CRP、APACHEⅡ检测结果见表1。SAP组患者血清PCT、CRP及APACHEⅡ评分结果均高于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表1AP组与SAP组血清PCT、CRP及APACHEⅡ评分结果比较

AP组SAP组P值

PCT(ng/ml)1.83±1.228.93±6.79<0.001

CRP(mg/L)9.14±3.3615.73±5.59<0.001

APACHEⅡ评分11.25±2.8618.33±4.98<0.001

2.2以SAP组血清PCT、CRP检测结果及APACHEⅡ评分结果为阳性,AP组结果为阴性标准,应用ROC曲线,求得各指标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AUC面积及CUT-OFF点、P值(见表2)。比较各监测标准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诊断效率(见表3、图1)。

表2PCT、CRP、APACHEⅡ评分对胰腺炎严重程度诊断效率比较

指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AUCCUT-OFFP

PCT95.83%80%95.83%81.25%90.00%0.9562.71<0.001

CRP91.7%75%100%37.5%75.00%0.8619.51<0.001

APACHEⅡ79.17%81.25%79.17%81.25%80.00%0.91514.5<0.001

表3PCT、CRP、APACHEⅡ评分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

诊断效率比较

检验结果变量面积标准误a渐进Sig.b渐近95%置信区间

下限上限

PCT.956.029.000.8991.000

APACHE.915.043.000.831.999

CRP.861.058.000.747.975

图1PCT、CRP、APACHEⅡ评分对胰腺炎严重程度诊断效率比较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由于胆囊炎胆石症、高脂血症、暴饮暴食、酗酒、外伤等病因,导致胰酶异常激活,在造成胰腺损伤同时,激活胰腺内炎细胞释放介质入血,引起“瀑布样”反应。目前研究显示急性胰腺炎早期为无菌性炎症,而后期随着疾病进展,继发胰腺局部或全身的感染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也是造成患者ICU治疗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研究发现血清降钙素原(PCT)是一个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的实验室指标,在发生细菌性感染后,2h即可检测到,6h急剧上升,8~24h维持高水平,且PCT不受机体免疫抑制的影响,易于临床观察[2]。PCT值>=2ng/ml,高度提示存在全身细菌感染,是具有潜在炎症或败血症诊断价值的血清学实验室指标。有研究显示急性胰腺炎患者的PCT值会升高[4]。

本研究显示,AP组患者PCT均值为1.83±1.22,高于0.5ng/ml的PCT阳性标准,与相关研究结果相符[5],而SAP组患者PCT检测值升高至8.93±6.79水平,明显高于AP组(P<0.001)。

APACHEⅡ评分是目前ICU常用的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标准,评分分值越高,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越高,死亡率越高。本研究AP组患者平均评分为11.25±2.86,而SAP组患者平均评分为18.33±4.98,显著高于AP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

CRP作为一种常用急性期炎性反应蛋白,当机体发生炎症、创伤或各类疾病影响而迅速升高,由肝脏合成释放入血。其基础值低,受到疾病影响会迅速急剧升高。本研究SAP组患者CRP均值15.73±5.59明显高于AP组9.14±3.3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提示疾病严重程度高患者的CRP值也会相应升高。

那么三个研究指标中哪个指标更能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呢?通过多变量ROC曲线分析显示,应用PCT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性,其AUC为0.956,为三个监测指标中最高,明显高于APACHEⅡ评分的AUC值0.915和CRP监测值的AUC值0.861(P<0.001,P<0.001),而且其敏感性达95.83%,特异性81.25%,所以,当患者PCT值明显升高至大于cut-off值2.71ng/ml时,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明显升高,很有可能发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重症感染等危及生命情况。其次APACHEⅡ评分作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标准,对于急性胰腺炎也有着很好的评判效果,略次于PCT检查,该研究结果与现有的临床研究结论相符[6]。而CRP检查虽然具有最高的灵敏度但特异度较低,评判效用在三个指标中最低(AUC0.861,P<0.001)。

综上所述,在评判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时,除了患者是否符合重症胰腺炎评判标准外,可以参考患者的PCT监测值,PCT值>2.71ng/ml时,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高,进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性越大,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BankS,Singh,N,PooranP,etal.Evaluationoffactorsthathavereducedmortalityfromacutepancreatitisoverthepast20years[J].JClinGastroentero1.2002,35(8):50-60.

[2]郑立华,鲁辛辛.降钙素原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1):82—83.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4,25(4):317.

[4]MakayR,IssekutzA,BangaP,etal.[Roleofprocalcitoninrapidtestinthedifferentialdiagnosisofuninfectedandinfectedformsofacutepancreatitis].MagySeb.2003Feb;56(1):31-3.

[5]姚艳梅,王捷鹏,张寿山.监测急性胰腺炎患者PCT、TNF—OL、IL一6的临床价值.中国医学创新,第9卷第8期(总第2]8期)2012年3月.

[6]WooSM,NohMH,KimBG,etal.ComparisonofserumprocalcitoninwithRanson,APACHE-II,GlasgowandBalthazarCTseverityindexscoresinpredictingseverityofacutepancreatitis.KoreanJGastroenterol.2011Jul;58(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