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CT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2

颅脑外伤CT诊断

李丽

李丽(黑河市第二人民医院黑龙江黑河164300)

【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3-0041-02

【摘要】CT检查在颅脑外伤诊断上的价值,早已为人们所肯定。CT的方法安全,操作简单,能迅速而准确地查清有无颅内血肿发生,以及血肿的部位、大小、类型,有无脑组织挫裂伤或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从而为制订治疗计划、判断其预后等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将论述CT诊断的具体细节。

【关键词】颅脑外伤CT

CT检查在颅脑外伤诊断上的价值,早已为人们所肯定。CT的方法安全,操作简单,能迅速而准确地查清有无颅内血肿发生,以及血肿的部位、大小、类型,有无脑组织挫裂伤或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从而为制订治疗计划、判断其预后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CT检查应用于临床以前,颅脑损伤合并症如颅内血肿的X线诊断,主要依靠脑血管造影。但脑血管造影的操作较繁杂,有一定的损伤性,常根据脑血管造影所见血管的移位及变形等间接征象,判断血肿的部位及大小。较小或弥散的血肿常不易引起明确的改变。对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又缺乏明确的征象。与上述相反,CT检查无损伤性,又能直接地观察到血肿和其他合并症改变,故现已成为颅脑外伤最有效的首选影像检查手段。

颅脑外伤后可发生一系列的颅内合并症。一般而言,急性外伤的CT检查,只须平扫即可达到诊断要求,为及时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降低了死亡率。但对亚急性或慢性期病人,则由于血肿的密度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减低而不能显示。为了与颅内其他病变(例如脑瘤)相鉴别,常须在平扫以后,加做增强扫描,方可肯定诊断。颅脑损伤的主要合并症有颅内血肿、脑挫裂伤等。颅内血肿包括脑外血肿和脑内血肿,脑外血肿包括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一头皮和颅骨损伤

(1)帽状腱膜下血肿(头皮血肿):CT表现为头皮下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

(2)骨膜下血肿:CT表现为头皮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

(3)颅骨骨折:CT表现为骨质连续性中断,骨碎片凹陷突入脑内为凹陷性骨折。三维重建可显示骨折的形态。

二硬膜外血肿

【临床与病理】

常发生在颅骨直接承受暴力的部位紧贴颅骨内板的动脉或较大的静脉窦破裂后,颅骨内板与硬膜间迅速积血而成,常并发头皮血肿或颅骨骨折。由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联系紧密,血进入硬膜外间隙时阻力较大,故硬膜外血肿都较局限。脑膜中动脉为最常见的受体结构,于早期即可在颞部形成血肿,并易导致天幕裂孔疝。血肿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硬脑膜被撕脱,血肿随即沿该动脉方向扩展形成一纵行的梭形肿块。

【CT表现】

平扫时,急性硬膜外血肿常呈周边锐利的梭形致密影,局部脑组织肿胀。用“骨窗”观察颅骨时,容易发现局部颅骨骨折。亚急性或慢性硬脑膜外血肿,病后2~4周常呈等密度或低密度,诊断比较困难,但可依其占位征象以及局部脑灰白质交界线移位等征象作出判断,增强扫描时,常可见血肿的内壁呈弧线形增强。

三硬膜下血肿

【临床与病理】

硬膜下血肿较硬膜外血肿多见,常因硬脑膜、静脉窦、连接脑皮质及硬脑膜的血管撕裂伤出血所致。由于硬脑膜下腔系一潜在间隙,血液进入后很快沿大脑半球表面扩散而范围扩大,严重外伤,血肿的占位和脑实质损伤的共同作用,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和征象。

【CT表现】

CT平扫时,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典型征象为:外缘紧贴颅骨内板,内缘沿大脑表面分布的镰刀状或新月形致密阴影。由于它常覆盖自额极至枕极间半球的大部分,从外周压迫大脑半球。一侧性硬膜下血肿可使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侧脑室被压缩变形,可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两侧性硬膜下血肿,虽无中线移位,但原为外偏的侧脑室前角及后角被推向内侧,使两侧脑室在中线两侧呈平行状态。

血肿于受伤后5~10天内为高密度。由于血块凝缩,在最初1~2天密度最高。发病后2~4周为亚急性期血肿,多表现为等密度,不能直接辨认血肿,但常可见病侧大脑半球灰白质界线广泛受压,“扭曲”(kinking)、变形、受累区灰白质界线与颅骨间距增宽。此外,因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中,大脑皮层沟多较明显。有受伤史患者中,如见皮层脑沟浅或消失,兼有中线结构(透明隔和第三脑室)移位,相应侧的侧脑室有上述变形,都应高度怀疑等密度硬脑膜下出血的可能性,行增强扫描时,多数可见血肿膜有增强效应。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因血肿已溶化,红细胞及蛋白质被吸收而减少,且有部分水分渗入血肿内,故呈明显的低密度影,其形状亦多呈镰刀状或新月形,个别血肿呈梭形。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一般较易明确,无须行增强扫描,其增强扫描的主要改变,多仅为血肿与邻近的脑组织间的密度差别更显著些,且血肿的内壁可呈弧线形增强。慢性硬膜下血肿壁或血肿内钙化时,平扫即可显示靠近颅内板的弧线形或不规则形致密影。

硬膜下血肿可同时发生于两则大脑半球,其急性或慢性者均不难诊断,两侧半球多发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根据其征象特点加以分析,辅以增强扫描,诊断大多可明确。

有些脑外血肿,特别是厚度较薄且分布较广泛和位于颅底区的硬膜下血肿,用常规的颅脑横断面扫描常不易发现病灶,而加冠状面扫描时,则更易于检出血肿。

四脑内血肿

外伤性脑内血肿的CT表现与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的血肿所见基本相同,但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额叶底部和颞极,其原因可能与受眶顶及骨嵴的钝锉伤有关。外伤性脑内等密度血肿亦多见于受伤后2~4周内,此时平扫的表现主要为占位征象,增强扫描可见环形征。

五脑挫裂伤

颅内外伤除可见外伤性颅内血肿外,还可并发脑裂伤、脑挫伤、脑肿胀等一系列脑实质改变。这些改变,依病人的伤情,可与颅内血肿并发或单独存在。脑裂伤常合并脑内血肿。脑挫伤则多见局部脑组织因肿胀而密度减低,该低密度区一般界线模糊,呈片状,并可有多发的小片状或点状致密影(局限性出血灶),如病灶范围较大,可有较轻微的占位征象。

脑震荡一般无明显的CT征象,其原因多由于外伤仅引起脑功能障碍,而无明显的器质性变化。有些病例,可见局部脑区有轻度脑组织肿胀,故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片状低密度区。脑挫裂伤的出血灶,有时在受伤的初期未显示,须待伤后2~3天检查,方才见到致密的出血灶。

六脑白质撕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

无特征性表现,有时可见散在小出血点及脑肿胀。

七弥漫性脑肿胀

表现为脑室、脑池、脑沟狭窄闭塞。

八颅脑损伤合并症

脑梗死、脑脓肿、脑穿通畸形、脑脊液鼻(耳)漏、颈动脉一海绵窦漏、脑萎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