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Q地区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MQ地区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

吴国梁

(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86)

摘要:针对MQ地区资料差的特点,采用配套静校正技术解决静校正问题,采用叠前去噪技术压制各种噪音,地表一致性处理,解决空间能量、振幅等差异,做好精细速度分析,保证叠加正确成像,开展偏移成像技术研究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使地震采集资料取得一定效果。

关键词:信噪比;静校正;叠加;处理

1、测线采集资料处理难点分析

1.1信噪比分析

由于地表条件变化大,使得资料的信噪比差异很大,山体部位的信噪比则更低,而测线的北段信噪比较山体部位相对高一些。见图1不同地段原始单炮记录。

图1原始单炮资料

1.2干扰波分析

经对全区干扰波认真调查,主要干扰波有以下几种:低频面波干扰、浅层多次折射干扰、低速线性干扰、强能量异常振幅干扰和强声波干扰。在地表岩性变化大,接收条件差的区域,原始记录中多次折射严重,低频干扰强,并出现有严重的面波散射现象及次生干扰很难看到有效反射,由于干扰波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资料的信噪比。

1.3能量分析

由于大地的吸收衰减作用,从原始单炮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由浅到深振幅能量差异较大,浅层能量强,中层能量较弱,深层几乎看不到有效反射。另外由于激发和接收条件的不一致,造成炮与炮、道与道之间能量有很大差异。

1.4静校正分析

由于该区块地表起伏大,老地层直接出露地表,风化层厚度、速度变化大,存在较大的静校正问题,

1.5频率分析

通过频率扫描与频谱分析,该区北部平坦地段资料有效波频带范围在8-40HZ,在山体部位有效波频带范围在10-30HZ。

2、测线采集资料处理难点总结

通过对原始资料特点的认真分析,总结该区有以下处理难点:

1、工区内地表高程起伏剧烈,地表结构多变(黄土、砾石、泥岩、灰岩),表层低降速带厚度、速度变化均较大,静校正问题突出。

2、该区由于近地表岩性不均匀造成激发、接收条件差,干扰波发育,主要表现为面波、浅层折射波、多次折射波和次生干扰波,资料品质较差,信噪比低。

3、由于该区静校正问题及低噪比问题并存,使得处理中叠加速度难准确拾取,影响叠加成像。

4、该区地下断块发育,地震波场复杂,另外因是二维测线所以偏移成像准确归位较为困难。

3、针对性技术措施

根据本区资料处理难点,我们确定本次处理技术思路:

(1)采用配套静校正技术解决静校正问题;

(2)采用叠前去噪技术压制各种噪音;

(3)做好地表一致性处理,解决空间能量、振幅等差异;

(4)做好精细速度分析,保证叠加正确成像;

(5)开展偏移成像技术研究。

我们对比了折射波静校正方法(EGRM)、层析静校正方法及野外静校正方法。从静校正共炮检距初至监控图分析:折射波静校正(EGRM)、层析静校正静校正、野外静校正量在不同部位存在差异,各有好坏;层析静校正在构造部位略好于EGRM和野外静校正;从静校正应用后初叠加剖面分析:层析静校正在构造部位成像略好于折射波静校正及野外静校正量;有些部位成像不如折射波静校正及野外静校正。我们在应用层析静校正、折射波静校正及野外静校正基础的三套数据上分别拾取初至波,进行初至波剩余静校正试验。综合比较结果最终采用:野外静校正+初至波剩余静校正,解决大的低频静校正问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应用野外静校正+初至波剩余静校正基础上,我们采用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与速度分析的多次迭代来求取精确的叠加速度。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是通过模型道互相关求取时差,再分解到炮点项、检波点项、炮检距项和构造项,并将这些校正分量应用到地震数据,因此模型道的好坏对剩余静校正效果起着很大的作用,为此我们在处理中采用带通滤波来突出信号的优势频带,并对模型道进行修饰性处理,提高模型道的质量,进而最大限度求取准确的剩余静校正量,解决剩余静校正问题,提高叠加剖面的成像质量。

针对线性干扰我们根据线性干扰与有效波在速度、位置和能量上的差异,在T-X域采用倾斜叠加和前后两个方向预测的方法,确定线性干扰的位置,并对其滤除,该方法具有保持振幅和波形不变的特点,压制了线性干扰,突出了有效反射。另外还采用地表一致性异常振幅压制技术压制原始单炮记录中存在的异常振幅,对原始数据进行多域分析,多域采用一系列去噪手段,使资料的信噪比得到了提高。

为了消除地层吸收、地表变化给地震记录带来能量的影响,我们采用几何扩散补偿、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技术,使地震记录在纵向上能量衰减和横向上能量不均等现象有很大改善,振幅相对关系得到了很好的保持。

用叠前去噪技术消除CMP道集中的线性干扰与异常振幅来提高速度谱的质量。采用速度分析与剩余静校正的多次迭代处理,提高速度谱的质量。构造部位加密速度点,保证叠加成像准确。用常速和变速扫描方法,确定叠加速度。

4、效果分析

在整个处理过程中,我们针对资料的特点,结合要完成的地质任务,精细分析每步处理参数,设计了合理的处理流程,并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使时间域处理的剖面品质逐轮提高,处理结果构造形态合理,构造细节更加清楚,主要目的层的信噪比,波组特征等都得到较大的改进。

5、认识与建议

1、该线地震数据中的问题错综复杂,处理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采取了针对性的技术措施,使资料品质逐步提高。

2、通过多种静校正方法的联合应用,本线静校正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山体部位资料局部仍存在静校正问题。静校正问题是影响复杂地表区资料品质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了更好地解决山体部位静校正问题,建议对该区进行详尽的近地表调查,建立更为准确的近地表模型。

3、本线从目前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效果看不理想,分析原因是MQ地区在构造部位资料信噪比太低,使得偏移速度难以准确拾取。本区资料的信噪比难以满足叠前偏移的应用条件,目前的叠前偏移技术水平难以解决本区如此复杂的地质构造的准确成像。

4、油气勘探是不断认识、不断前进的螺旋式发展过程,面对这么复杂的地质目标,我们只有持续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攻关,加大科研人员和科研资金的投入,才有可能取得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赵峰,郑鸿明.叠加法静校正.新疆石油地质.

[2]林伯香,孙晶梅,徐颖.静校正对比流程与叠加速度修正方法.石油物探.

[3]杨海涛,贺振华,陈丹.转换波静校正技术在四川地区的应用研究.地球物理学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