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探讨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观察

王奇刘晓磊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150036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针灸治疗痛经的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1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痛经患者7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止痛药治疗,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为43.24%,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痛经患者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针灸治疗;痛经;临床分析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therapeuticeffec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inthetreatmentofdysmenorrhea.Methods:theobjectofthisstudyistoselectJanuary2014-2015Septemberinourhospital72casesofdysmenorrhea,theclinicaldata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andrandomlypidedintotreatmentgroupandcontrolgroup,eachgroupof36cases.Thecontrolgroupwastreatedwithpainmedication,andthetreatmentgroupwastreatedwith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Andthencomparethetwogroupsofpatientswithclinicaltreatmenteffect.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ofthetreatmentgroupwas91.89%,thecontrolgroupwas43.24%,thetotaleffectiverateofthetreatment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clinicaleffec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inthetreatmentofdysmenorrheapatientsismoreideal.

[Keywords]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treatment;dysmenorrhea;clinicalanalysis

前言:

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临床表现为以阵发性小腹绞痛为主,或痛引腰骸,甚至昏厥。痛经时的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有时也能放射到后腰部、肛门、外阴或其他部位,也可伴有头痛、呕吐、精神不振、烦躁及膀胧直肠激惹等症状,患者非常痛苦。中医学称“经行腹痛”,病机有寒热虚实之分,其中以寒凝血疲的实证最为常见。我们根据中医理论,采用穴位针灸治疗痛经的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1.针灸治疗痛经的研究资料与分析方法

1.1有关痛经的一般资料

72例患者病例均在门诊收集,并经妇科检查排除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药物组。针灸组36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34岁;轻度疼痛9例,中度疼痛15例,重度疼痛H例;平均病程为(2.8士1.2)年。对照组36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32岁;轻度疼痛8例,中度疼痛18例,重度疼痛9例;平均病程为(2.6士1.5)年。两组病人的病程、年龄、疼痛程度及月经状况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寒湿凝滞、气滞血疲及气血虚弱3个证型。寒湿凝滞:经前或行经期间小腹冷痛,按之痛甚,重则连及腰脊,得热痛减,经水量少,色黯,常伴有血块,苔薄白,脉沉紧。气滞血疲: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胀甚于痛,经行不畅,月经量少,常伴有血块,乳房胀痛,舌质黯或有疲斑,苔薄白,脉沉弦。气血虚弱:行经后期小腹隐痛,经量少,色淡质稀,喜温喜按,腰酸软,神疲乏力,脉沉无力,舌淡苔薄白。

1.2诊断痛经患者的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妇产科学》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所制定的标准。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再根据患者证候,辨证分型。

1.3针灸治疗痛经的具体方法方法

针灸治疗方法以体针为主,配合艾灸。取关元、三阴交(双),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30号1.5寸毫针快速刺人皮肤,深度约为1寸一1.3寸,腹部穴位使针感向下腹部放散,施以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候气。每隔10min加强刺激1次,约30min起针。针刺后用艾条温灸关元10min,腹部有温热感,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在月经前1周开始治疗,每日1次,经至时停止治疗,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药物治疗方法口服止痛片0.59,每日3次。经期疼痛时开始口服,疼痛消失停止,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统计学方法采用SPS1S7.0统计软件,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脸验,尸<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尸<0.01表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针灸治疗痛经的研究结果

2.1治疗痛经的疗效标准

痊愈:经针灸治疗后积分为0,经期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者;显效:腹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1/2以下者;有效:腹痛减轻,其他症状好转,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1/3以下者;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未见改善者。

2.2治疗痛经的研究结果

近期疗效的原发性痛经患者,经3个月经周期的针灸治疗,其中痊愈16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中药对照组30例,经口服定坤丹3个月经周期,其中痊愈9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2例,有效率93.3%。远期治疗随访半年,针灸治疗组38例中,痊愈16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有效率94.7%;中药对照组30例中,痊愈9例,显效9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90.0%。血液流变学指标3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经3个月经周期的针灸治疗,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血浆黏度、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明显降低(P<0.01);红细胞变形能力显著增强(P<0.01);纤维蛋白原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无统计学意义[1]。

3.结论

原发性痛经属于祖国医学“经行腹痛”范畴,最早记载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其病因多由寒、湿、虚、肝郁气滞,导致经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诸病源候论》中指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主要与前列腺素(PG)升高有关,其中前列腺素PGF2a可促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原发性痛经患者子宫内膜细胞在孕激素的影响下,产生高浓度的PGF2a作用于螺旋小动脉壁上的PGF2a受体,引起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缩,缺血及缺氧,酸性代谢产物堆积于肌层而导致痛经。临床研究证实,原发性痛经患者子宫内膜中前列腺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女性。前列腺素在月经前呈上升趋势,其释放主要在经期48h内,痛经症状亦以此段时间最为明显,疼痛的程度亦与PGF2a的含量呈正相关;临床检测指标的测定,应以经期最初24h内为主。葛氏、任氏等研究发现,针罐并用可有效调节痛经患者前列腺素PGF2a的异常分泌,使其接近正常;并能明显降低血瘀型痛经患者的血液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性[2]。赵氏研究认为,针灸可有效改善血液的高浓、黏、滞、聚状态及细胞流变性。本组选取血海、三阴交、次髎、承山为主穴。血海者血之汇海,即可补血又可活血;三阴交是治血的要穴,为脾、肝、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脾统血,肝藏血,肾藏精,故三阴交穴具有调补肝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功效;次髎益肾壮阳、行气活血、调经止痛;承山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治疗结果显示,原发性痛经的主要病机与血液的高“浓、黏、凝、集”状态有关,针灸具有改善血液的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及红细胞的聚集状态,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有效改善子宫微循环,从而使疼痛缓解,以起活血化瘀,通则不痛之效。

4.结语

临床研究证明,针灸治疗对生殖内分泌功能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通过针灸针对穴位的刺激,会使患者水管周围灰质释放内源性阿片多肽。针灸治疗方法通过模拟内源性抗痛物质脑啡肽作用,对患者的中枢神经阿片受体具有一定激活作用,进而产生镇痛作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除此之外,针灸方法具有调气血和通经络的作用,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此方法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痛经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丁玉梅,马晓勇.温针三阴交穴治疗原发性痛经[J].中国针灸,2009,29(11):883.

[2]吴坚刚.翳风穴位注射治疗早期面神经炎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