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物流管理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医院物流管理初探

窦宁宁1徐丽2刘书慧2

窦宁宁1徐丽2刘书慧2

(1周口市中心医院河南周口466000;2青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青岛266000)

【摘要】医院面临的市场环境迎来巨大的变化,压缩成本的挑战和压力与日俱增。出色的物流管理是降低医院总体运营费用、形成医院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目前国内医院逐渐认识到物流管理在医院中的重要性,以期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医院业务发展。本文简述了医院物流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医院物流的应用建设提出了几点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医院物流应用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8-0374-02

【Abstract】Withthetremendouschangingofthemarketenvironment,challengesandpressureofcompressionofthecostthathospitalsarefacingisgrowing.Excellentlogisticsmanagementisthemainfactortoreduceoveralloperatingcosts,form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thehospital.Theimportanceoflogisticsmanagementhasbeenrealizedbymoreandmoredomestichospitals,whichistoimprovetheefficiencyofmanagement,andpromotehospitalbusinessdevelopment.Thehospitallogisticsmanagementofthecurrentsituationandexistingproblemsarebrieflydescribed,andtheapplicationofhospitallogisticsisputforwardwithasortofnewmethodandrecommendation.

【Keywords】HospitalLogisticsApplication

物流的概念自80年代初从日本引入我国以来,其研究对象主要是集约化生产的企业、连锁经营的零售业和各类形式的储运业等。医院物流,主要是指医院在医用耗材、药品及办公用品等各类物质上的采购、使用与控制,也包括医院集团内部的物质仓储、调拨、配送等内容,其资金用量约占医院年收入的40%~50%,是医院最主要的成本支出,其重要性对于任何医院而言均是不言而喻的。国内医院逐渐认识到物流管理在医院中的重要性,以期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医院业务发展。医院物流在现代医院管理中拥有战略性地位,几乎涵盖了医院所有业务部门的日常作业和管理活动。出色的物流管理是降低医院总体运营费用、形成医院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目前,医院物流管理的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医院物流的应用建设还有待完善,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1.我国医院物流的现状

医院物流是根据物流学研究的一般规律,综合医疗行业的特征,力求探索医院内部在原有的物流基础上进行流程再造,以最少的资金成本保障医院的物资供应。我国医院物流以前只是简单的院内物资的购买、储存、配送;近年来随着医院管理事业的不断成熟,尤其是新《医院财务制度》的出台后,控制成本成为管理者工作重点。此时,有管理者发现,医院内部的物资储备、运输以及配送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整,最大化地控制医院运行成本,提高医院服务品质。一些医院开始关注物流在医院方面的应用。物流在医院方面的应用研究和实践则是近些年的事,尚未建立一个完整的共识。

2.我国医院物流存在的问题

2.1物资采购和仓储部门多

医院实物资产采购和使用缺乏有效统一的管理,药品、医疗耗材、办公用品分别采购和仓储管理,存在钱、物管理以及资产购置和管理脱节,不能很好的将存量资产和增减变化情况完全纳入年度预算管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物资管理随意盲目,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缺乏。

2.2缺少跨职能的物流信息系统

现状医院信息系统一般是财务核算为中心的运行模式,较少或局部涉及临床医疗系统,对外部环境协调和内部预算整体缺少考虑,对物流一体化支持较少。目前市场上开发并应用于医院的有《库存管理系统》、《供应室管理系统》、《药库管理系统》等,在空间上是互相独立的。

2.3库存过大,浪费现象严重,影响短期偿债能力

大量的库存物资增加了仓储管理的困难,增加空间和保管维护人员的费用,加大了仓储成本和维护成本。大批量的购买,物品容易过期和损耗,容易造成浪费。山东一家医院清点库存器械699个品种,价值266,过期物品价值约60万元。从财务角度看,虽然资产庞大,但速动资产数量少,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降低,医院偿债能力不强,财务风险增大。

3.医院物流的建设

3.1加强财务控制

通过对物流账物管理和相关项目进行计算、对比、分析,得出一系列财务比率,以反映医院在物流营运管理方面的效益及弱点,提高存货的变现能力和资产管理效率[1]。医院要加强对存货周转率的监控,从而及时发现药品、卫生材料、器械、其他材料等的流动速度以及存货资金占用是否合理;通过存货加成率对药品、材料领用、支出是否合理进行控制。通过绩效考核控制存货支出,例如绩效评价指标中增加科室药品、材料支出占收入的比率;绩效考核对材料支出的系数定为1,通过与效益工资的挂钩,增加全院职工成本意识,避免浪费。

3.2开发信息系统,整合信息,提供决策支持

要保证物流资源的整合,医院必须在组织上进行变革,成立新的物流管理中心,将原有的独立部门纵向整合为一个从材料、设备供应到配送、使用的有机整体[2]。医院物流组织一体化,医院设立一个大的物流供应中心,所有的物质供应和保管都由该部门完成,既方便了使用者,也是物资管理趋于标准化和统一化。再者,原来的缓慢单一的信息传递变成信息共享,使用部门、库房和采购部门可以同时了解到物资信息,可以根据最新数据制定和执行采购计划,加强医院内部的物流管理[3]。这样,医院可提高医用物资物流管理效率,合理确定订货量、降低各项相关成本,加速周转、提高物资利用率。青海省人民医院在2009年构建了医院物流管理系统,该系统目前运行良好[4]。

3.3寻求医生的支持,对治疗流程、处方等进行标准化

减少药品清单上的药品种类,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库存成本等物流成本。精简要注意平衡清单里治疗性药物和预防性药物的比例,并且要与医生取得统一意见,否则,这个措施很难实施和奏效。

3.4对不同类别的物资决定不同的库存、采购方式和配送方式

按物资占总资金的比例和占总品种的数量的比例这两个指标,对物资进行ABC分类。分类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金额标准,二是品种数量标准。其中,金额标准是最基本的,品种数量标准仅作为参考。A类存货的特点是金额巨大,但品种数量较少;B类存货金额一般,品种数量相对较多;C类存货品种数量繁多,但价值金额却很小。三类存货的金额比重大致为A:B:C=0.7:0.2:0.1,而品种数量比重大致为A:B:C=0.1:0.2:0.7[4]。A类物资为零库存物资,这类物资价格昂贵,时间要求不高且是不可计划的,一般采用定时招标、即时采购的方式。B类物资,一般要求配送中心按照各病区各自的工作特点和节奏提出的需求,适时配送物质到现场,换言之,需求与供应同步运转。C类物资为计划库存物资,由于这类物资单价不高,数量较大,需求是相对确定的,是医院持续开展医疗活动的保证,不可断货且是可计划的,一般采用集中招标采购下的定时定量供货方式。

对物资进行ABC分类,针对不同类别的物资决定不同的库存、采购方式和配送方式。目前随着医疗物资及耗材在医疗过程中使用的范围逐渐扩大,使用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其分类、库存、配送等会给医院带来极大的挑战。二维码在这些过程中的作用慢慢显现出来,它作为一种高科技的自动识别技术,其自动携带、自动传递、成本低、识读可靠的特点,促使该项技术能够迅速进入医疗耗材分类、管理市场[5]。

3.5提高库存管理水平

通过更好的理解非正式库存(病房领用的常备药品、医疗耗材),并对其加强控制,使用准时制作方法,使用永久库存系统(库房的保险储备)。医院部分物资使用后还需回收,也要加强这对部分物资的管理。例如,供应室为临床科室提供各种医疗包,要准确核算医疗包中各种耗费的用途,将医疗包中的一次性耗材与病人相关消耗的器械自动回收,自动重新组包,还要为科室医疗包消毒、领料科室定值价值和退料手续费等进行核算。另外,据统计,实施无库存项目,可给医院节约采购额8%~14%[6]。

总之,医院物流管理的价值体现在高效和低耗上,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并据此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越来越多的医院青睐于现代化的物流传输系统,医院物流将是提高医院品质的内在需求。医院物流不能照搬其它行业物流的经验,医院物流不一定拘泥于一种模式,应在现有条件下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徐青,杨惟军.推动医院区域物流管理进程[J].医疗装备,2010,23(2):46-47.

[2]王军,师东菊,郭继民.医院物流管理信息中心的建设[J].物流科技,2010,1:130-131.

[3]庄锦.打造有效的医院物流管理[J].医疗装备,2012,25(5):48-49.

[4]李敏.浅谈医院物流管理系统的建设[J].青海科技,2010,4:111-113.

[5]江雪,杜一华,周飚,何光彤,杨国麟,刘劲.二维码在医疗耗材管理中的应用[J].2012,5:21.

[6]吴峰.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营销链[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