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抢救31例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抢救31例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的护理

郭常锦1郭欢2肖志文1范富文1

郭常锦1郭欢2肖志文1范富文1(1江西省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江西吉安343000)(2江西省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江西吉安343000)

【摘要】目的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抢救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的护理。方法应用透析机和血液灌流器对31例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进行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并充分做好灌流前准备,灌流中监护,灌流后的护理,及时处理并发症,防止不良反应发生。结果31例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抢救成功治愈出院。结论加强血液灌流中的各项护理工作,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预防交叉感染,防止并发症等护理措施是抢救重度有机磷中毒病人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有机磷中毒重度

我院自2008年至2012年采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抢救31例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67例患者均符合卫生部颁布的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诊断标准,67例患者中,男9例、女15例,年龄18~65岁;均为口服中毒,就诊时均处于昏迷状态,胆碱酯酶活力值>0.30,符合重度中毒诊断标准[1]。24例患者均在急诊室常规洗胃,应用阿托品,胆碱酯酶复活剂等综合抢救的基础上直接送血透室进行血液灌流治疗,从服药至血液灌流,时间为3~10h。

血液灌流加常规治疗组31例中,男11例,女20例,年龄19~83岁,平均51岁,均为混合农药中毒,口服药量20~500ml,与对照组36例使用阿托品、复能剂者在口服药量、中毒程度、服药种类上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本组所有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均经常规抢救措施,彻底洗胃、利尿、输液等,在维持有效呼吸、循环的基础上行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应用珠海健帆健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HA230血液灌流器,德国费森尤氏公司生产的血透机机器进行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血管通路采用艾贝尔双腔血液透析导管置管建立临时性体外循环,血流量为200ml/min,肝素用量首剂为0.5mg/kg,每小时追加8-10mg,常规治疗时间为2小时到3小时,全部患者在明确为有机磷中毒前均接受了洗胃、导管等清除胃肠道毒物,减少毒物吸收的重要救治措施,同时足量使用复能剂快速阿托品化。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加常规治疗组31例除上述治疗外,尽快行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术,一般血液灌流2小时到3小时,血液灌流的血流量在150~200ml/min[2];在灌流联合血液透析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发现血压下降,应立即减慢血泵速度,保持头低足高位扩充血容量,必要时用升压药。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的过程中不但要观察血压,亦要观察透析器的色泽变化:血流速度,防止凝血堵塞滤器降低透析效果。

小结

血液灌流时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直接流经具有广泛吸附效应的灌流器中,吸附去毒物,迅速降低血液和内脏的毒物浓度,防止体内主要脏器的继续摄取,血液再回输体内,从而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血液灌流可以减少重度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的发生,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提高中毒的抢救成功率;常规治疗不能立即消除毒物、病情反复,阿托品用量不易掌握,易发生医源性阿托品中毒,而血液灌流在吸附毒物时同样可吸附阿托品,故能减轻阿托品中毒的可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血液灌流对去除脂溶性或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物质效果较好,对甲醇、乙醇、苯酚、地西泮、有机磷农药等有很高的亲和力,对毒鼠强、氟乙酰胺急性中毒疗效较血液透析好。

血液灌流注意事项

(1)灌流前必须彻底洗胃及导泻,以阻止毒素的进一步吸收。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措施,保持生命体征平稳,必要时可先行气管插管,实行机械通气,然后进行血液灌流。(2)灌流时间越早疗效越佳,一般中毒6—8h内效果最好。(3)灌流次数视病情而定,重症患者一次可连续灌2—3灌,此后根据病情亦可连续灌流数天。(4)阿托品中毒或过量及毒鼠强中毒的病人可出现躁动不安,甚至抽搐,不易操作,治疗前可酌情应用镇静剂。(5)保持充足的血流量,流速越慢,吸附率越高,灌流时间越短。但流速太慢,可增加凝血机会,因此需准确及时推注肝素,以防凝血发生。

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应强调争取时间,对抢救各类中毒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后,于服毒6~8h内进行血液灌流是抢救重症药物、毒物中毒成功的关键。血液灌流只能清除毒物本身而不能纠正毒物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因此,必须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最好争取早期施行血液灌流,清除率较高,可缩短昏迷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而加强血液灌流的前、中、后护理,严密观察病情,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防止并发症发生等护理措施是抢救重度有机磷中毒病人成功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张力.25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死亡后病人原因分析[J].危重病急救医学,1993,3(2):119.

[2]王质刚.血液净化学.第2版.北京现代出版社1994.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