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语文课堂教学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孙立国赵会玲

孙立国赵会玲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巷道中心小学734300

摘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语文课堂,是开放的、充满生命涌动的、人性化的、个性化的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成为了教室的主宰、教学的主体,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无为而无不为”。

关键词:有所为有所不为语文课堂教学

一、语文教学中的不为之事

1.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再去教。依据现行教材,从三年级段就明确要求学生进行预习(课文前有预习提示)。而且,学生到三年级段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教师按对学生的预习要给予重视,强调学生要进行预习。在阅读教学中,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解和测评,并以此为前提进行教学。对那些学生已经通过自学达成的目标(如生字的读音、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等),教师就不要再花费精力去讲、去教。当然,在预习以外的其他环节,对那些学生能够自达的初级的、浅层次的目标,也应该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完成。

2.学生已经知道的不再让学生去学。我曾在听课后对一些学生进行了专门的调查,了解“这堂课上教师所讲的内容,有没有不用教师讲,你已经学会了的”,结果是,有不少的学生选择了“有”。通过分析,这些情况有的属于学生在预习中掌握的,有的是他们具有相关的生活体验,有的是通过课外的阅读和影视等媒体知道的。既然学生已经知道了,我们的教师就没有必要再按部就班地去演早已编排好的“教案剧”,否则,就是无视学生的存在和实际水平,拿学生当“傻子”去教了。

3.学生能合作达标的教师不再去帮。随着各种“主体性”实验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而且,不难理解,在学生终身学习的过程中,与他人的合作学习也是获取知识的一种常见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但能够学会自己不能学会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互助合作及恰当地与人交际等多种能力。既然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达成一部分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师就不用也没必要再去帮助学生,否则,我们就会出于好心而做出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的事情。

4.学生不愿去做的不强迫学生去做。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广大学生所不愿接受,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教学只注重教材的要求,却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有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早已厌烦,教师却还在乐此不疲地用。教学不但要考虑教学内容,更要考虑接受教育的对象——学生,考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采取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不强迫学生做他们不愿做的事,这样的教育和教学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和教学,才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因为学生毕竟是教学的主体。如果我们的教师注意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就会更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5.对学生的发展起不到良好效果的不要去做。在教学中,无论我们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收到好的效果,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而在教学实际中却有不少违背这样的初衷的做法。如在一些评优课活动中,教师反复让学生进行演练,把答案背得滚瓜烂熟,其结果不但无助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还给学生以弄虚作假的印象。

二、课堂教学中努力应为之事

1.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去读书、思辨、质疑、探究,从而使得学生的语言、思维、情感等得到发展。对于学生的发言要善于倾听,并进一步追问,进行点拨、提升。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教师尽占学生的“风头”,牵着学生走。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发散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教师要对有明显差异和缺陷的学生进行帮助。传统的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虽然在扩大教育对象等许多方面具有其优越性,但由于教学的出发点大多是从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考虑,这样就势必存在着容易忽视学生个性和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的弊端。这种状况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必须对两极的学生给予充分的重视,采取必要的教学手段帮助那些“吃不饱”的学生,使他们的潜力能得以发掘;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吃不了”的学生,使他们不因为知识的负积累而恶性循环,沦为真正的“差生”。

三、教师的“为”与“不为”应该有一个标准

在教学中如何摆正教师与学生的位置的问题,说到底是如何端正教学思想的问题。至于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怎样做、应该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这一切都要在科学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去考虑。“为”与“不为”,这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问题,其具体内容当然不仅仅限于上述几条。如何去判定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有一个标准。总得说来,要看教师是否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否真正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要看是否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要看是否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否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如果做到了从这些方面去考虑问题,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我们的教师就真正起到了其应该发挥的作用了。

参考文献

(1)《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9期。

(2)张祖庆王崧周《名师讲语文》。

(3)孙春成《中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模式》.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