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与“树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树木”与“树人”

廖芳兰

——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浅探

廖芳兰

摘要:打造高效课堂实际是切近之目的,创造让一节节相对独立的语文课堂最终成为孩子一辈子的语文的可能性,更是平时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作为一位语文教师,特别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并执行这一基本理念。基于此,探讨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才有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效课堂;教师;学生

俗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用之于教育教学特别是语文教育教学确实精当。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可谓“树木之举”;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其一辈子受益,则可称之为“树人工程”。这里其实也阐释了语文课堂教学和素养培育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建房屋,后者是落地基,前者是植树木,后者是养土壤;没有前者的夯实涵养,就没有后者的百年不倒、参天遮日。

故此,打造高效课堂实际是切近之目的,创造让一节节相对独立的语文课堂最终成为孩子一辈子的语文的可能性,更是平时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作为一位语文教师,特别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并执行这一基本理念。基于此,探讨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才有存在的意义。

一辈子的语文——“树人”

一、学习兴趣——“骗”

优秀的教育者总是高明的“骗子”。孔子教育人的态度:“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循循然”、“诱人”,是前句戏谑之言很贴切的注释。教育是诱导式而非填鸭式,有效果的教育皆如此——善意的“骗”。好像小孩子玩火是危险之事,你越说不准他却非玩不可,直到烫伤了手方暂且罢休;与其这样,不如赶快拿另外的玩具骗他,诱导他,使他觉得别的玩具更好玩,主动把火丢开来拿其他的玩具。

怎样激发爱语文、学语文的兴趣,就是“循循然”,在把握生情的基础上循他的意志、个性和道理,把他带一个圈子,还是最后还是把他带上正路。学生往往存在这样的心理:你是父母,是教师,表面听你的,但心里非常反感。这一点点反感的累积,到最后会形成对一切事物反感的习惯,并且越受压制,反抗越大,久之成为父母、教师眼中所谓的“差生”。这是一个恶性“怪圈”,在我们的周围频繁出现,有效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循循然善诱”。

二、阅读习惯——“遇见”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笔者认为不是“强迫”,而是“遇见”。就如涉及的课外阅读教学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读指定的名人传记和文史类丛书,可是学生却提不起兴趣来,于是教师要么会大谈此类书籍的可读性、重要性,要么会将之列为学习任务、课外作业。表面上,孩子就范了,但若想和他讨论一下刚刚读过的书,换来的大多是一脸冷漠。最糟糕的结局是学生任何书籍都不主动触碰,最多勉强完成教师“强权”要求的阅读任务,并且一提起书籍就反感。

某种意义上,阅读的本质是一场场或深或浅的“遇见”。阅读为什么能够打动人?是因为我们所阅读的文字与我们内在的情感发生了一场复杂的化学反应,令我们想要读和不断地读,就像是一种生命的本能。但教师是不是就应该在孩子们阅读这件事上袖手旁观呢?笔者觉得教师不是无事可做,反而可做的很多,比如创设条件让学生“遇见”阅读,为自己而读,然后再在技术上去帮助他们消化所读。虽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长大后的他们每当体会到阅读改变了生活,对同样的事物有更深更多层次的体验,感觉文字像长了翅膀带着自己在想象空间愉悦飞翔,他们一定会庆幸并感谢曾经在学校教育中遇见这样一位语文教师。

三、肯思勤写——“发现”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最终转化为理解感悟和表达(口头和书面)能力。首先教师应明白阅读通常带来两种快感:一是诉诸直觉,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是含英咀华,来得迟,去得也迟。换言之可分别称为“快乐阅读”与“经典阅读”,二者并不截然对立,反而是层级上的递进。故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的目光”显得尤为重要。发现什么?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涵着的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

而这种“发现”的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培育,最好的训练不外乎肯思勤写。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思”为“三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简单的三问其实由表及里,由内容到实质精神内涵,学生能以此养成习惯,将受益无穷。“写”为“三记”——手不离笔,读时随记,读后摘记,沉淀之后有感而记。《东坡志林》曾记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多为之,自工。”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高效课堂打造——“树人”

“苗由根长,楼从地起”,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切近目标同样重要,并且更为实际。讲课是一门艺术,课堂即舞台,课堂的精彩且高效可尽显教师的教学功力和技巧。就此,笔者妄借近十年语文教学之得失,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高效课堂的打造,与同仁探讨一二:

一、必纲举目张把握重难

教学先习大纲,从师者自然应为之,此所谓“纲目”意指具体的语文教材。笔者现从事七年级语文教学,恰逢使用教育部2016年新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不妨以此(七年级下册)为举例蓝本(下同)。相对旧教材,新审定教材在篇目选择及编排上更贴近学生实际,且更具可操作性。整本教材共六单元,每单元分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每两个单元)三块,写作与阅读的学习重点紧相扣连;阅读重点掌握精读、熟读、略读、托物言志手法和浏览;从杰出“大家”到平凡“小人”,从家国情怀到中华美德,从探索自然到迈足科学,各选编范例性、代表性作品,均可圈可点、可讲可练。

作为科任教师必须对整本教材结构了然于心,有可能还应扩大范围至整个初中,甚至高中,这样做可以让自己的教学具有延续性,兼顾低头行路和抬头辨向。此之谓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二、忌贪多求全一课一得

在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再次细分,根据具体篇目特点,力求一课一得,此“课”既指课堂也只课文。从课堂角度一节课最忌讳的就是字词句段篇,作者作品介绍,讲授演练等唯恐缺一漏万,一堂课四十五分钟,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到;从课文角度,则应分析具体课文的可取性设置课时分配。

就如《回忆鲁迅先生/萧红》让学生体会杰出人物脑后其实并无光环,也是可触可感的普通人——“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除此之外呢,日常起居的先生,幽默坦诚的先生,细致入微的先生和普通人是否也一样,以此打开学生思路,相信学生心里的隔膜能感随之消除,在具体写作应用时也可能将身边的普通人变成“杰出人物”。而关于本文其他方面大可放弃或稍加带过即可,生活处处皆语文,相关的知识点在不同的文章中均有显现,可以互补,教师大可不必有患得患失的心理,这就是笔者认为一课一得的要义。

三、懂巧妙应变因势利导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最突出的体现在课堂的把控能力,进课堂必须要备课,这毋庸置疑,但课堂是多变的,教学过程重突发情况(大部分来自课堂本身也有来自外部环境)随时可能出现,如何应对,不离其宗,尤为关键。否则将出现教师挥汗如雨,学生各行其是的尴尬局面。打个比喻,这更像是在干“农活儿”,得看天时地利人和,很难“多快好省”。但语文课“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时刻与之交流与对话,这课才能讲好。只顾摆弄精美的PPT,视在场的学生为“无物”,这不是成功的教学,更不是称职的教师。

笔者认为高效课堂并非想象中那么高深莫测,也不需要如何费尽心思,为求创新而刻意设计花样;顺势而变,反而让学生印象深刻,“高效”在不经意间水到渠。

四、需经常反思精益求精

课堂这个舞台时间短,变数大,存在不少课前难以臆测的状况,所以教学往往被称为“充满遗憾的艺术”,懂得反思,善于反思的的教师才能得到长足进步,课堂方能步步高效起来。

在格式化了的教案本中往往有教学反思一栏,有的教案本只是在最后留有半个“豆腐块”,有的教师只有“短小精悍”的两三行字,更有甚者当教案要应对检查时临时补写,这种为反思而写的反思实质无多少质量,不如不写;真正有价值的反思,是抓住课堂中的某些事件——成功的片段,失败的案例,从发生到处理到解决,做深度的思考。

反思不必每课都写,关键在于感触,有感而发,我们教学生写作文时就会强调“说真话,述真情”,我们教师更应如此自我要求。这是一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成长的关键,因为相似的文本往往会再现相似的教学情境,再处理起来就更得心应手。并且善于以反思为第一手资料,进行提取整合,形成文章,其实就是一篇篇鲜活的教学论文。

不言而喻,教师成长了,课堂自然随之高效起来。

教师或许是铁打的营盘,学生则肯定是流水的兵,打造高效课堂永远是一个因时而变的课题,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不断充电,与时俱进,伴随一茬茬学生循环往复的成长,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所带来的幸福感,换用一句话:“走过的是岁月,苍老的是容颜,但跳动的却永远是年轻的心”!课堂,我们的舞台高效起来了,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在高效起来!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博士源实验学校34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