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王秀岩

(双鸭山双矿医院;黑龙江双鸭山155100)

【摘要】目的:观察重症患者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的样本病例为我院收治的50例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样本病例选取时段为2013.10~2016.10期间,采用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不予以负压吸引装置的25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持续性负压吸引装置的25例患者为观察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对和分析。结果:相比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得以明显降低,重症监护住院时间得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得以明显缩短,同时革兰阳性球菌发现率、非发酵菌发现率、大肠杆菌发生率均明显降低,以上2组比对数据差异经统计学验证,获得P<0.05的验证结果,统计学形成意义。结论:重症机械通气患者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可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进行预防,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预防

重症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中一般会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其治疗中会产生一种严重并发症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机械通气通过对患者自主呼吸运动应用机械装置进行改变、控制或替代[1]。机械通气患者大量分泌物会滞留在气管气囊上,一旦误吸细菌会导致下呼吸道直接进入细菌,导致呼吸系统发生严重炎症反应。相关研究显示,机械通气患者具有20~7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20~50%死亡率。早期预防其发生至关重要[2]。持续声门下吸引的应用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降低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对气囊上分泌物进行引流。本研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进一步评价,评价结果作如下说明。

1临床治疗与方法

1.1临床治疗

本研究选择的样本病例为我院收治的50例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样本病例选取时段为2013.10~2016.10期间,采用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不予以负压吸引装置的25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4:11,患者中85岁为最高年龄,50岁为最小年龄,中位年龄为(58.8±10.5)岁;采用持续性负压吸引装置的25例患者为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5:10,患者中86岁为最高年龄,51岁为最小年龄,中位年龄为(59.5±11.6)岁,2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经统计学软件验证,获得P>0.05的验证结果,2组比对数据可比性加强。

1.2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予以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不予以负压吸引装置,仅应用常规气管导管对气管内分泌物进行吸取,对鼻腔内、口腔内分泌物进行及时吸取。而观察组患者则予以持续声门下吸引,气管插管,声门下在2~4h予以浓度为0.9%氯化钠溶液进行冲洗,吸引予以负压吸引装置,在声门下间隙独立口附加管为气管插管位置,相连吸痰管,在负压吸引装置上连接,60~80mmHg负压恒力,20~25cmH2O压力,处理吸出的分泌物,完成冲洗后,将浓度为0.9%氯化钠溶液注入附加管和声门下行冲洗处理,每次5~10ml,抽出量等同于注射量[3]。

1.3评价指标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研究中的评价指标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重症监护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革兰阳性球菌发现率、非发酵菌发现率、大肠杆菌发生率。

1.4统计学工具

观察组合对照组在研究中的相比对数据处理和整理均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9.0为统计学工具,n(%)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革兰阳性球菌发现率、非发酵菌发现率、大肠杆菌发生率计数数据表现形式,实施卡方验证,均数±标准差为重症监护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剂量数据表现形式,实施t验证,统计学具有意义的评价标准为P<0.05。

2结果

2.1比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例数为3例,发生率为12.00%,对照组患者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例数为9例,发生率为36.00,相比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降低,2组比对差异统计学验证结果为P<0.05,统计学形成意义(X2=3.9474)。

2.2比对观察组和对照组重症监护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

相比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重症监护住院时间得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得以明显缩短,2组比对差异经统计学软件验证,获得P<0.05的验证结果,统计学形成意义,详情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在临床上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是由于机械通气所致,有较高的发生率,对患者康复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在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时,在气管导管上会滞留大量分泌物,下呼吸道直接误吸细菌,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相关研究显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声门下分泌物滞留导致细菌感染所致,必须治疗及时、有效,避免其他疾病被引发,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4]。持续声门下吸引可将声门下级附加管间空隙中分泌物残留进行减少,对由于误吸导致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进行预防[5]。本研究结果显示:此方法不但降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同时降低了声门下滞留分泌物菌落发现率,同时缩短了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重症机械通气患者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可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进行预防,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方娟,梁玉莲,姚金兰等.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9):54-58.

[2]郭妙兰,温李滔,郭锦兰等.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5):1154-1159.

[3]刘海燕,肖平,李金林等.持续声门下吸引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95-96.

[4]赖志珍,许秀娟,胡马洪等.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436-437,440.

[5]张伟杰,吴喜端,许新劲等.持续声门下吸引联合间断冲洗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680-2681,2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