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中医药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中风的中医药治疗

郭增科

临洮县洮阳中心卫生院甘肃省定西市7305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自2001年4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的中风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8例,研究组患者给与中医药治疗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中成药大活络胶囊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18%,显著高于对照组76.4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药用于治疗中风药力平稳,作用持久,可长期使用,此方法在临床治疗中风时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风;中医治疗;大活络胶囊;临床效果

中风也叫脑卒中,在现代医学中是指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包括脑出血、脑栓塞、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是突然晕倒、口斜眼歪、吐字不清、甚至半身不遂等[1]。由于中风的病因多样,发病的范围波及全身,因此目前治疗存在一定的困难,将中医药治疗的方法引入中风的治疗过程中,旨在探明中医治疗中风的临床效果[2]。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与中医药治疗和中成药治疗,以探究不同的方法治疗中风的效果,并取得了一定的结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自2001年8月~2014年8月间收治中风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6.28±3.12岁;体重49~92Kg,平均体重62.44±5.63Kg;随机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6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出标准

临床症状有口舌歪斜、吐字不清、半身不遂、晕眩、头晕或者共济失调的患者,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脑病急诊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纳入研究范围。

将妊娠期、哺乳期妇女,以及严重的肾功能不全、肝病、心脏疾病以及恶性肿瘤患者和参加影响本次研究的其他有中风症状的患者排除。

1.3方法

研究组:医生针对患者的病因和临床症状经过辨证施治进行治疗。将风邪入中、经络痹阻的患者给与祛风止寒、通络除痹的药物(陈皮15g,人生12g,甘草、白芷、杏仁、川穹、肉桂各9g,麻黄、茯苓各6g,炮制附子3g,生水煎服,2次/d);对于肝肾阴虚、风阳上扰的患者给与滋阴补血、熄风固本的药物(黄芪27g,红花15g,赤芍、川穹、人生、当归、桃仁各12g,甘草、茯苓各9g,生水煎服,2次/d);对于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的患者给与化痰通络、清心煊窍的药物(红花、石膏、菊花、茯苓各12g,甘草、寒冰石、川穹、枳实、半夏各9g,薄荷6g,大黄3g,大枣3枚,生水煎服,2次/d)。

对照组:患者使用中成药大活络胶囊(江西药都樟树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Z19990044)进行治疗,口服,4粒/次,3次/d。

1.4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效果评定,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为70%≤疗效指数<95%为显效,30%≤疗效指数<70%为有效,疗效指数<30%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t检验,组建比较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显效41例,有效21例;对照组患者显效33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研究组91.18%显著高于对照组76.4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结论

中风在中医经络学和脏腑学说中所述各不相同,经络学中将风邪入中经络痹阻、肝肾阴虚风阳上扰、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上述三种证型主要临床表现分别为恶寒发热苔薄脉浮、腰酸耳鸣舌红脉细、痰多便秘苔腻脉滑等,治疗时分别采用祛风通络药物,如大秦艽汤、滋阴熄风药物,如镇肝熄风汤、通腑化痰药物如小承气汤等。按照脏腑学说分为闭证和脱证,阳闭患者面红身热,舌腻脉滑,可使用羚羊角汤和至宝丹,阴闭患者面白唇暗,肢冷脉滑,可使用涤痰汤和苏合香丸进行治疗;脱证患者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一般为虚证,可使用回阳固脱的参附汤等药物进行治疗[3]。

本研究显示,使用纯中医药物对中风花患者进行治疗,其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中成药物大活络将囊,主要是由于中药治疗是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对中风的致病机理进行详细的阐明,并根据病机和临床症状表现不同进行对症下药,通过中药对进行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等治疗。目前中风使用中医辨证分型和炎症反应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进行中西结合的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目前由于中医分型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使用中医药进行中风治疗还是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使用中医药对中风进行治疗具有全面持久的疗效,而且中药药力平稳,作用持久,可长期使用,因此,可将中医药治疗中风的方法广泛适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张绿浪,王欣.脑中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11):182-183.

[2]刘昱言,刘轲.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0,(10):2065-2067.

[3]杨建宇,李彦知等.中医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回顾[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8):322-323.

作者简介:郭增科,男,52岁,汉族,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针灸的工作,临洮县洮阳中心卫生院。